连办5届收集850余个项目 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助推惠州特色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法制副主任”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四民主工作法”、“法制副主任”、文化惠民卡、电子公共教育券等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已经成为惠州市叫得响、响当当的品牌,一些项目甚至妥妥地推向全国,全省推广自然也不在话下。在这些项目的引导下,惠州市也初步构建起具有惠州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些“品牌”最初只是默默无闻,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而 “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为他们创造了“鱼跃龙门”的机会,才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并最终全省推广甚至推向全国。可以说,惠州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就是一个“伯乐”,不断发现培养一匹又一匹“千里骏马”。
经过专家评、网络投票,2018年惠州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日入围终审PK赛名单日前公示,必将会再次掀起全市关注社会治理、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潮。
5年征选成效显著
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党的十九大对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期望。近段时间在视察广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要求,“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市委政法委(市社工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动员各地、各部门、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从2103年征选活动伊始即批准设立了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市委政法委(市社工委)领导多次研究部署,审定工作方案。各县(区)、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积极组织。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全程跟进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据统计,五届项目评选中,在全市范围共收集社会治理创新项目850余个,评选出优秀项目115个,其中约半数为各级社会组织申报实施,内容涉及社会治理中社区自治共治、服务民生、城乡综合治理、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党群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基层队伍能力建设等方方面面,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在评选过程中,市委政法委(市社工委)每年都会委托外市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项目初审遴选,确保评审客观专业、公正公平。同时,对各个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中末期评估,对于符合惠州市实际、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深受群众欢迎的项目大力推广,确保项目取得实效。自开展活动以来,每年在复审环节设置网络投票环节,基层单位、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热情参与,5年来共50万人参与网络投票,仅去年就有近13.7万人次参与网上评议,为历年之最。
推广经验丰富内涵
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如果只是评选出创新项目,而不去推广经验、不去丰富内涵、不去拓展内容,那么评选的效果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真正服务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无法真正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
对此,市委政法委(市社工委)不断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指导,推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市普法办在全市村(居)委建立聘任“法制副主任”制度,提高了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促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市民政局在全市建立社区约请部门现场办公制度,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由“为民做主”到“与民共治”转变,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制定发布了各类社会组织评估评分细则,规范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完善了社会组织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龙门县龙田镇、市汽车修理配件行业协会分别开展“诚信农户”“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激励农户、商家诚实劳动、诚信经营,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惠州市社会治理体系也日益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在新时代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治理载体日趋健全
健全政务平台、服务基地等,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
而之所以说惠州市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社会治理载体日趋健全、多元善治模式日趋完备、群体关爱氛围日趋浓厚、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惠州市各级各部门通过健全政务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基地等各项特色的治理载体,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
博罗县建立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效能监察、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仲恺高新区建立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支持;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立流动商户疏导示范区、小贩中心、流动商户协会等不同类型的流动商户之家,服务流动商户,优化城市管理;
市妇联建立市红紫荆妇女儿童服务基地,聚合引领各级妇联和社会组织,为全市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市公民伙伴社工服务中心建立水北社区公益共享平台,处理家中闲置物品,倡导环保生活理念,提升了生态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多元善治模式日趋完备
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协同善治格局
通过建立平台、健全制度、创新模式等方式,各级各部门引导居民、村民、律师、党工、社工、义工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善治格局。
惠阳区在全区广泛建立 “掌上村务”平台,实现了惠民政策“掌中握”、村务社情“掌中知”,意见建议“掌中提”、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提高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小金口街道金青社区建立“一居多会”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构建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自治新格局;
市惠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社工联络整合党工、义工各方资源,建立“三工”联动服务模式,实现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共建共治。
群体关爱氛围日趋浓厚
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提供专业特色服务
惠州市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异地务工人员、吸毒人员等各类群体提供各类专业特色服务,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特殊群体的良好氛围。
市妇联依托市红紫荆妇女儿童服务基地,积极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惠东县妇联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积极为社区吸毒人员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资源介入、家庭支持、戒毒治疗等社区康复服务;
大亚湾区民政局组建多个关爱特殊群体社工站,积极为辖区的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保五保户、特殊儿童等五类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全国普法办推广村(居)“法制副主任”制度
自创新项目实施以来,各类项目的社会认同度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大幅增强。
2016年,全国普法办印发当年工作要点,把村(居)“法制副主任”制度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抓手之一在全国推广。
2016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惠州普法基层治理创新——— 村(居)委聘任“法制副主任”制度,时长2分15秒;
201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先后专题报道“法制副主任”制度;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在全省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制副主任”)工作做法,《法制日报》、《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法制副主任”工作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民日报、新华社、广东卫视、南方日报、凤凰网和《城建监察》等多家媒体对惠州市“流动商户之家”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采访团在实地调研基层做法、探访惠州经验后,对“掌上村务”、“社区约请”等多项基层治理尝试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
经过5年持续深入推进,惠州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已经成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走在全国前列”指示精神的一个重要抓手,已经成为惠州市一个具有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重要品牌和平台,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随着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将脱颖而出。这些社会治理进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必将进一步夯实基层惠州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社会保障。
本报记者付巨晗 通讯员刘 鹏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成小珍实习生吴雯静通讯员粤机宣惠机宣)昨日,惠州机场扩容扩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开工。据悉,惠州机场将新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