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乡村生态宜居,惠州剑指污水处理 全市建成农村污水 处理设施1203座
污水集中处理让乡村更美丽,图为博罗矮围村的污水处理设备。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离博罗县柏塘镇矮围村委会几百米远的一处,一片稻田的边上,有一个特别的建筑——绿色的铁皮房。矮围村委支部书记王志华告诉记者,铁皮房里安装了3台污水处理设备,目前村里8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都通过截污纳管的方式,汇聚到这里处理。经过处理达标的废水,直排到旁边的沟渠。
记者现场看到,沟渠的水虽然说不上很清澈,但也不污浊,而且水底也清晰可见。水渠的水,则流到了村口的大池塘。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要实现生态宜居,污水是否处理得当至关重要。
放在整个惠州来看,如今不仅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一镇一厂”,而且也已经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但污水处理设施体系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有不少村庄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厂,但有的还没有运营,有的已经运营了却还没覆盖到每一户。这需要在设施建设上继续发力,如何保证设施持续运营以及水质持续达标,也仍需重点关注。
今年计划新建300座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到,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惠州今年的计划是新建300座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建设完成16座(惠阳区5座,龙门县11座),在建24座(惠城区2座,博罗县22座),惠东县、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已将任务落实到自然村,正在开展选址和方案设计工作。
东江、西枝江是惠州最大的河流,也是惠州的生命水。为保护这湾清水,必须切断来自岸上的污染源——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生活污水。此前,惠州就决定将沿岸155个自然村的污水全部截污纳管处理。目前,其中有8个自然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另外147个自然村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2座。
如今,全市建成投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共计1203座,初步实现了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一村一设施”。
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
王志华介绍,这个污水处理设施,是采取固定化定向生物法一体化的处理方式,由县里投资了85万元建成,去年12月开始建设,今年3月开始运营。“目前村里还在继续铺设管道,将其他尚未纳管的住户也连接起来,接下来全村110多户的生活污水都将汇聚到这里来处理。”他告诉记者。
“以前村民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里,沟渠污水横流,远远都能闻到臭味,苍蝇满天飞。”矮围村委会委员王灵祥说,自从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官网后,村民们看到了变化,那些还没铺设管道的村民都希望早点将污水纳入集中处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柏塘镇大部分采取这种方式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由广东金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和维护,每个月都会派工作人员来巡查。而截污纳管也没有向农户收取污水处理费用。
其实,在惠州广大农村地区,不是只有一种污水处理方式。
在博罗县观音阁文化广场的旁边,是一座实地公园,树木葱郁,花草茂盛,亭台楼榭嵌于期间,傍晚时分,还吸引了周围三三两两的居民前来散步。如果不经介绍,或许很难将之跟污水处理联系起来。
在本地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才看到中间有一座水泥筑成的污水处理池。“镇里的污水都输送到这里来,经过处理池化学处理后,排出的水再经过几道植物净化,就达标了。”观音阁镇环卫站站长陈建雄告诉记者,从出水口的沟渠看到,水质已经非常清澈,一群各种各样的小鱼游来游去。
中大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惠州区总经理邓新军表示,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内部设置了各种处理工艺的一体化设备;二是先做预处理再结合人工湿地进行净化。
相对来说,第一种需要用到动力,日常使用成本较高,而且日后的维护会相对复杂。“特别是对于农村来说,采取一体化设备,一方面是维护起来麻烦,另一方面日常使用成本较高。”他说,因此采取第二种方式更为普遍。
能否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是关键
不过,在邓新军看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关键在后续能否保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部分农村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由于没有精细化技术,出来的水质无法保证完全达标,而且达标也不稳定。“可能前面半年或者几个月达标了后面又变回老样子了,甚至有的会变成死水池,变成新的污染源。”邓新军表示。
“处理水质差异大概有几个原因。”邓新军说,首先是资金有限,一些农村没有建设灰水收集管,因此只能收集到水量小、浓度高的黑水;其次是村民户内化粪池渗漏,导致黑水无法收集,只有部分灰水进入收集管,水量小、浓度低;第三是污水量小于设计值,化粪池的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碳源过度消耗,碳氮比失调;第四是雨水通过明渠流进了管网,导致水量大、浓度低;最后则是节假日等某些时间段导致污水量突然大增,污水处理设施溢流。
邓新军表示,农村污水治理一定要考虑农村财力薄弱、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偏低的实际情况。在技术选择上,不能追热点,哪个技术热就用哪个;也不能唯效果论,片面追求高标准、高目标。而是要因地制宜,综合区域生态现状、目标,以及技术与经济等多方因素,否则就会造成资金浪费,治理效果也适得其反。
对此,该公司尝试在预处理池中开发相关的技术工艺并结合特殊材料,以解决排水达标不稳定的问题。
位于龙门县城西村苏冚小组的污水处理装置,就是由中山大学环境学院设计,并由惠州市城乡住建部门负责监督实施的。
这个项目由生物处理池、水解酸化池、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塘、管网工程等分项目组成。据介绍,这个项目处理污水过程中无需动力、维护简单,因此可以避免增加财政负担。同时,通过生物处理、水解酸化等环节,处理水质比较稳定。而建设这样一个项目,成本大概在八九十万元。
该项目还利用农村水塘的条件,将污水处理和乡村公园合并建设。“走进这个污水处理池,就像走进了一个公园。”城西村第一书记段利彪说,既满足了污水处理功能,又实现了“绿满家园”。据介绍,目前这样的项目,在惠州已经有20多个。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记者手记
农村污水处理
已形成巨大市场
农村污水处理,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两大事关全局的战略中找到了结合点。实际上,农村污水能否得到有效治理,不仅关系到农村生态和村民居住环境本身,而且也因为农村处于流域上游而对下游水质带来影响。
农村水体污染,并非简单雨污分流和收集就能解决。这既涉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涉及技术选择,因此对相关运营方的专业能力是一个考验。
在邓新军看来,企业化和专业化是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污水处理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可以积极推进专业化企业统一负责建设和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以效付费"制度,委托专业机构实行第三方监管,依据监管结果向运行企业支付费用。”他建议。
随着百姓和政府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农村污水处理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当前,在市场发展和政府的支持下,更多具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强的大企业也将进入农村污水市场。这些企业也希望从末端治理,向规模治理、综合解决方案,以及水生态系统修复等综合性环保服务延伸。
农村污水处理领域的一个特点,是区域打包和一体化。也意味着对企业提出了需具备更强实力的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技术储备。这也成为农村污水处理行业翘楚们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
新闻推荐
迅速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李贻伟主持会议
本报讯(记者袁畅)昨日上午,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