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党员干部回乡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惠城区全面启动为期3年的“念乡情,建乡村”活动 助力乡村振兴
惠城区启动“念乡情,建乡村”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回乡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图为马安镇龙塘村。《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周文媚 摄

惠城在全区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应家文 摄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周文媚
凝聚乡情乡谊,助力乡村振兴。10月26日,惠城区召开“念乡情,建乡村”活动启动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进会,惠城区委、区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区142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念乡情,建乡村”活动 (简称“双乡”活动),通过选派干部返回其出生地、籍贯地或曾经工作过的镇(街道)、村,动员企业挂钩相关的村,形成合力,把惠城区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工作方式
每个行政村设一个工作组组员每月至少2天到村工作
惠城区委书记林利育在会上介绍,“双乡”活动主要是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怀着感恩、奉献、回馈社会的心,带着乡情回到家乡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动员企业挂钩相关村,并调动留在村里的村民、外出的乡贤、企业家和当地一些热心公益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鼓励他们捐资、献策、出力,共同为乡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力争到2020年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片,使老百姓生活得实惠、农村生态环境得改善、农业经济水平得提升。
根据《惠城区“念乡情,建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活动实行“一个工作组助力一个行政村”的工作方式,在全区142个行政村全面推开 “双乡”活动。具体层次安排如下:第一层次,区四套班子成员原则上从挂钩镇(街道)中选一个行政村作为助力村;第二层次,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工作组,原则上安排一位科级干部任组长,其他干部为组员,同时积极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第三层次,每个组员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村中选择一个自然村,作为重点助力点。
《方案》要求,工作组组长要发挥统领作用,拟好村、组工作计划,选定本组联络员,定期召开本组工作碰头会,组员每月至少两天下村开展工作,及时掌握本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注重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筹措资金投入,力争早见成效。
工作任务
整治村容村貌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根据《方案》,“双乡”活动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三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及农村基层等6方面工作内容。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
协调规划部门,整合各界力量,完善村庄整治规划,力求做到:“一村一图一表一说明”(四个一),即每一个20户以上自然村都有一幅规划图、一张任务表和一份情况说明,注重规划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设置栅栏圈围、做好拆后复绿、建立拆旧档案,确保拆旧土地四至清晰,帮助村民厘清土地权属和利益问题。
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补齐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抓好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集中供水、住房管理等涉及民生的根本问题。重点补齐基层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全面完成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中心(站),助力推进有条件的自然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物流快递、通光纤信息网,行政村通客运车辆等工作。根据群众需求建幼儿园、养老设施、公厕、防灾减灾、治安防护、体育等配套设施,及公共照明公益设施等,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提升产业经济水平。
提升乡村产业经济水平带动富民兴村,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壮大集体经济:既扶持原有农业企业,又积极引入新的龙头企业,延伸“企业+基地”的模式,拓展农业产品的新功能;二是发掘当地存量资源,推动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济新业态,探索“农业+文化+科普+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使农业农村溢出文化、科普、旅游、康养等新功能;四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升当地农民从事一、二、三产业职业技术能力,增加村民收入;五是推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维护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以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为引领,推动党建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全面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自治、法治、德治和乡风文明水平。
大力推动“四民主工作法”的实施,大力推动建立村民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义工队、宗亲会、爱心互助会等组织,不断激发村民的自治热情。创建“民主法治村”,推进法律援助进村,努力满足农村法律服务的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卫生、法治、体育等下乡活动,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及其他农村工作。
动员外出乡贤、社会热心人士等,组建爱心服务团队,开展扶贫济困志愿和爱心服务活动,对村内困难家庭进行力所能及的资助;组织开展慰问五保户、低保户和单亲母亲家庭等活动。同时,积极推动农村基层难题的解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落实“河长制”,开展巩固提升“清水治污”行动,净化水源水质,防治面源污染;调查收集村级社会资源,积极引导返乡乡贤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
延伸阅读
惠城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明年7月全区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东江时报讯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周文媚乡村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家园,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建设水平和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反映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针对当前惠城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惠城区委、区政府决定集中100天左右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推动该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百日内完成40%以上村庄整治
根据《惠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通过10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区农村组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具体目标是:按照干净整洁村“整治村容村貌”的标准,以镇、街道为主体,行政村为基础,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本次行动为期约100天,共分3个阶段进行。10月底前制定方案,明晰责任。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中旬为广泛动员、集中整治阶段,重点推进城郊和沿江、沿路(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国道等)两旁村庄整治,高标准完成全区40%以上村庄 (20户以上自然村)的清拆及环境整治工作。2019年2月至7月为总结经验,巩固提升阶段,自明年2月起,每月完成整治辖区内自然村总数10%的新增任务量,至2019年7月,全区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完成率达100%。
每村拨付10万元启动资金
根据《方案》,本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重点就是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有条件的村可以同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做好绿化、美化等后续提升工作,改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
《方案》提出将加大保障力度,区财政根据每个行政村上报的整治工作方案,拨给每个村10万元启动资金,用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还将视成效再给予奖励。同时,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将强化督查,加强指导,由区委督查办牵头,会同区政府督查办、区委农办等部门,对照各镇(街道)“百日攻坚”任务,每月进行考评督查,并根据《关于对“三重”工作实施黄牌、红牌提醒机制的意见》,对考评督查不合格的镇(街道)责任领导进行“黄红牌”警示。由区委农办牵头,会同区直有关单位加强对相关镇(街道)整治工作的指导,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三清三拆三整治”
“三清理”: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
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
“三拆除”: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
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
“三整治”:整治垃圾乱扔乱放;整治污
水乱排乱倒;整治“三线”(电力、电视、通信线)乱搭乱接。
新闻推荐
投入逾3亿元推进八大扶贫工程 惠城多措并举为贫困村筑起致富路
惠城推动产业扶贫,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图为风光秀丽的黄沙洞村。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为推动贫困村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