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断层”,实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紧缺 农业产业升级更需要人才支撑
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黄创尚和他种植的牛大力。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深调研
“我现在需要更多的职业经理人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创尚同时兼公司总经理,2014年成立到现在,粤森公司的牛大力联合种植规模从不到100亩发展到2000多亩,辐射带动发展2万多亩,企业快速发展,业务量也激增,黄创尚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他也非常希望有更多“专才”加盟自己的团队。正如粤森公司一样,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各环节越来越需要会种养、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素质高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而农业产业要提档升级,也越来越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诚然,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14次提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然而,南方日报记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广东省,既懂农业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农业职业经理人紧缺,这可能是掣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短板之一,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同时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南方日报记者黄进胡新科冯善书谢庆裕见习记者张子俊
策划统筹:谢思佳卢轶黄进
“年薪30多万元招不到合适的人”
台风“山竹”来临前,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庙贝村的广州东升农场有限公司里,副总经理范梅红忙里忙外,又是开会,又是协调防风相关事宜。
范梅红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5届绿色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东升农场工作,从最基层岗位做起,逐渐成长为公司董事长区景泰放心的职业经理人,“我前三五年做技术,后几年做管理,前后从事过十几个岗位的工作。”
尽管有范梅红“撑场”,但在区景泰、范梅红两人看来,对于既懂专业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公司依然很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公司十个八个都还需要。”范梅红笑着说。
“你们的发货渠道有哪些?”“资金怎样结算?”“利润如何分成?”……在珠三角另一城市惠州,惠州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伍一辉跟客户详细询问着每一个细节,公司董事长张宋则一边听着双方的“谈判”,一边用手机刷着“朋友圈”。
与范梅红相似,伍一辉也是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四季绿公司,从基层做起,做过销售、已经工作十多年,尽管四季绿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培养,其从2009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经理人,但在张宋看来,四季绿公司依然需要更多像伍一辉这样能胜任工作的职业经理人。
具有20年农化行业营销管理经验的行业分析师蔡智文同样认为,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紧缺,他还以自己在江西投资的一家农药厂招聘的案例加以说明,去年该厂想招聘一个副厂长,开的年薪是30万—40万元,结果招了一年一共有五个人面试,都没有招到合适的人选,“足见这块的人才非常紧缺,未来20年,全国农业职业经理人需求逾百万人。”蔡智文甚至预言。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颜学亮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农业职业经理人紧缺的情况。他分析,目前,广东省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者大多为第一代创业者,“继承者”和新加入的创业者不多,第一代创业者都勤劳务实,但创新不足,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能力有限,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又没能加入企业的管理当中,“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断层",这是非常不好的信号。”颜学亮忧心忡忡。
“收入年年靠后”行业吸引力不高
谈到其中的原因,蔡智文认为,农业行业的传统性决定了大多数从业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较低,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社会认同度不高,与金融、房地产、IT等行业比起来,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人才缺口大,“你只要看一看每一年行业收入排名情况,农林牧渔业几乎都在最后几名。”蔡智文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就显示,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仅为36504元,年平均工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排名倒数第一;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这一数据为34272元,年平均工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同样是倒数第一。
范梅红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说,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农业是最底层的行业,实在无路可走才从事农业。虽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这种观念逐渐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彻底颠覆。
此外,伍一辉认为,从事农业行业需要耐心,而这是很多年轻人所欠缺的,“真正要在这一行有所成就,就得把农业当成一个终身的行业,需要对农业有情怀,要热爱它并坚持下去。”
广州摇钱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显茂从农业行业本身加以分析,他说,这一行业具有比较强的“壁垒”,比如对一些种养殖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于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等,导致行业人才流动性不足,从而出现紧缺的情况,“各大招聘网站,涉及农林牧渔业的人才很少。”
长期关注广东“三农”工作的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则分析,懂得先进种养殖技术的农业人才一般为大学毕业生,而他们很少经过市场“洗礼”,对于市场的把控能力很弱,而那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但现代化的种养殖技术掌握不够,也就是说,真正既懂得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只有效益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进入”
“越没有人才,行业发展越落后,行业发展越落后,越难吸引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付伟说,这种恶性循环对于乡村振兴极为不利。
局面必须打破!如何破?
对此,蔡智文建议,农业要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自身必须同步、持续地升级,通过人才升级,通过行业整合、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种养殖效益,“只有效益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元斌则认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重大,农业作为一个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都比较大且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行业,因此在其发展的初期,政府有必要参与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和政策的扶持,以使其更好地服务农业。目前,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人员严重匮乏的局面,可以实行政府参与和政策扶持的机制,即由政府参与管理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支持。
例如,四川省就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较高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层次结构合理的农民“白领”和农民“金领”等优秀人才。总结起来,四川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政策支持包括三个方面:产业扶持、社保扶持和金融扶持。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认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从生产、管理到流通都需要专门培训。他建议,广东可以考虑在“十三五”期间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恢复“农校”,让所有的稻农、果农、菜农、各类养殖户及“农家乐”经营者都能持证上岗、专业生产、专业经营。
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市场经济导向,建立政府统筹、乡镇配合、民间资助、农民参与,服务“三农”,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即“新型农校”,这种培训学校以实用性为主,由政府赋予相关的培训资格,并颁发权威的学历证书。
此外,付伟也建议,可以借鉴新型职业农民成立联盟的方式来让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壮大,比如前两年成立的中国农垦教育培训联盟,它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打造专业化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孵化一批优秀企业家,用“最强大脑”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成立联盟”也是蔡智文、余显茂等人所想到的,去年,在他们的倡议下,中国农业职业经理人俱乐部成立了,宗旨就是促进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配置,提高职业经理人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广大农业职业经理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成员服务。
新闻推荐
分鸟(翂、翁) 好有瘾的惠州话 [p藜耷31],音同惠话“捧”的阳去声。
惠州方言有首儿歌:点囊弥(蜻蜓),蓬蓬飞,虫咬手,放佢飞。蓬蓬飞就是纷飞,蓬读[p藜耷31]。蓬,虽音近但无飞义,指的是蓬草、蓬松、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