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义工驱车千里赴遵义助学

东江时报 2018-10-28 08:58

鲜与外人接触,这群孩子显得稍许羞涩,却依然扬起纯真的笑容。

越野车队一行与绥阳县小关小学师生合影留念。

一位小学生从爱心人士手中接过援助物资。

爱心人士与学生交流。

从小关乡到太白镇大河教学点一路需颠簸3个小时。

路有多远,爱有多长。

从广东惠州到贵州遵义,途经广西,1200多公里。10月20~24日,15位来自惠城、惠阳、大亚湾的义工和爱心人士,组成越野车队,自驾千里奔赴贵州遵义绥阳县,与多位来自香港的爱心人士组成“两地一心”公益团体,探望当地3所小学和教学点师生,并捐助一批教学器材。

第一站绥阳县小关小学

小关乡位于绥阳县东部偏南,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是贵州有名的金银花种植之乡。2017年9月,经遵义市政协智力支边办引介,由“两地一心”团体牵头,港惠多位爱心人士和爱心基金捐资20万元,协助当地教育部门,为绥阳县小关小学捐建教学综合楼。今年9月1日,教学综合楼竣工,小关小学200多位师生有了全新的塑胶操场、篮球架与教学楼。“两地一心”团体此行不仅探访小关小学,也是了解教学楼使用情况。

在小关乡隔壁的青杠塘镇与太白镇,有两所教学点,位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大山里,当地居民少,为了方便年纪偏小的适龄儿童上学,于是保留低年级的教学点。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穿梭,十里不同天的贵州,在大山里却是一里不同天,喀斯特地形带来的巨大落差和复杂地貌,让即便常下乡的教务处老师,也带错了两次路。

第二站青杠塘镇辽远教学点

距离下关乡几十公里的青杠塘镇辽远教学点,越野车走了2个小时。只有3个年级、40个学生、3位老师的青杠塘镇辽远教学点,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学校,一年级、二年级各8个学生,学前班24个孩子,全是来自周边4-8岁的孩子,学校是他们一起学习游戏唱歌玩耍的 “天堂”。学校虽小,却温馨,地上没有一片垃圾,墙上是老师画的画,每间教室墙上整整齐齐贴着孩子们的画作和作文。今年57岁的老师祝明在这里任教38年,培养着一批批学生从这里走出山里,走到镇上学校,甚至走出遵义,他也从一位19岁的小伙变成孩子们的“爷爷老师”。他介绍,辽远教学点的学生,都是附近村的孩子,而且不少来自贫困家庭,家人无法陪他们到镇上的小学上学。其中,离教学点最远的学生住在山的对面,家庭经济条件最差,每天上学要整整走2个小时,但那位女孩是一年级成绩最好的,上学几乎没有迟到过。

第三站太白镇大河教学点

更偏选的太白镇大河教学点,从下关乡进去,需要颠簸3个多小时。教学点被大山包围,简单的围墙“保护”着这座只有36位学生的学校,窄小的教室里整齐排放着几张课桌椅,操场上是简陋的篮球架和乒乓桌,学校简单却干净,清清爽爽,孩子们在这里求学。外来人的一次探望与交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对外界了解机会。即便羞涩,他们依旧扬起纯真的笑容,摆着小手,大声地打招呼:“你好!”

来自香港的“两地一心”负责人黄茵茵,这是第二次到遵义,也是这次助学活动的牵头人,下关小学的变化让她欣喜。她说,惠港两地共同献出的爱心能跨越千里,对偏远山区教育发展献出的一丝绵薄之力有了载体。据悉,“两地一心”惠港公益团体由惠州与香港两地爱心人士组成,2014年至今,他们在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开展多场捐资助学活动,以改善当地山区教学条件,资助山区贫困学子。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新闻推荐

分鸟(翂、翁) 好有瘾的惠州话 [p藜耷31],音同惠话“捧”的阳去声。

惠州方言有首儿歌:点囊弥(蜻蜓),蓬蓬飞,虫咬手,放佢飞。蓬蓬飞就是纷飞,蓬读[p藜耷31]。蓬,虽音近但无飞义,指的是蓬草、蓬松、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