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 高新区科创局负责人与网友对话“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

惠州日报 2018-10-25 08:34

10月23日,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刘勇辉做客仲恺高新区门户网“在线访谈”论坛,就“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主题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发挥产业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刘勇辉介绍,仲恺高新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实施“恺炬创新行动、恺旋人才计划、互联网+仲恺智造、恺源行动计划”4大行动计划,连续多年开展“创新驱动”主题年(战役)活动,建立健全“1+N”创新发展政策,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各项主要创新指标连年领跑全市,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统计,2017年,全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6.7亿元,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0.9%。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30.9亿元,占GDP比重达4.9%。

在推动创新发展的同时,该区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特别是注重发挥电子信息、北斗导航、新能源的产业优势,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加速集聚军工创新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北斗产业”成为新“4+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该区率先在全市出台了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引进了广东首个北斗开放实验室——— 北斗 (惠州)产业开放实验室,启动了800亩军民融合产业园起步区建设,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惠州赛区),引进了中电、西光所、合众思壮、雷神、协同通信等一批军民融合优质项目,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仲恺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军民融合产业园为优秀项目落地提供支持

刘勇辉介绍,该区在去年成功举办赛事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组织2018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惠州赛区),旨在充分调动军民两种资源,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发现和挖掘了一批优秀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动企业和国防军工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搭建了军队和企业“联姻”平台,为推动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比去年,本次大赛军民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参赛项目质量更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大,产业化的条件也更成熟。”刘勇辉说。据统计,今年大赛共有277个项目参加,比去年增加57个。参赛项目总量增加,质量普遍较高,有的可直接实现产业化。参赛企业产业类型也更丰富,涌现出大批高新科技前沿项目,所展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汽车、互联网、无人机、移动通信、航空航天、卫星导航通信等各个领域。

据了解,为了让军民融合项目在仲恺落地转化,仲恺高新区作为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大战略平台,规划了24平方公里的“357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带”,并出台了军民融合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了上亿元的产业基金,立足高标准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起步区800亩),为优秀项目落地、项目产品市场化提供坚强支持。

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将成基金主要投资标的

节目中有网友提出,企业已获得军工资质认证,有哪些政策支持?刘勇辉介绍,仲恺高新区于2017年12月出台了《仲恺高新区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服务力度。如,军民融合企业可到该区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注册,对通过平台评级的企业,只要获得银行授信并按期还本付息的,可以获得3%的利息补贴;银行对军民融合企业发放贷款如果出现不良,政府对银行有50%的风险补偿。

对军民融合企业的股权基金支持方面,刘勇辉说,目前,该区主导及参与发起设立的基金有13只,总规模达24亿元,建立了从天使到风投再到私募股权的全链条基金投融资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将成为该区基金主要的投资标的,重点支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平台建设等领域建设。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魏怡兰

新闻推荐

惠州力推无人机植保应用三年后占统防统治的两成

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新华社图南方农村报讯日前,笔者从无人机在现代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