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省级中小学信息化中心学校开建 惠州如何打造 中小学“智慧校园”

南方日报 2018-10-25 07:10

惠州麦地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答题。周春王敏摄

人脸识别门禁、智慧班牌、教学触控一体机、移动终端教学平台、可提供诵读和扫码下载的数字书架……这些“智慧教育”的教学场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园已很常见。信息化的融合运用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影响教育领域,全球教育正逐渐打上信息化的烙印。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惠州中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如何?推进惠州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在哪里?未来如何规划?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周春

学校探班

“智慧教室”能提升课堂容量

今年9月开学时,惠州麦地小学建成两间智慧教室,供四年级的学生轮流使用。推广近3个月来,该校初步尝到了“智慧教育”的甜头,既能让老师与学生良好互动,还能有效提升课堂容量。

10月22日,记者来到麦地小学,在四(4)班和四(5)班教室门口见到两块平板电脑大小的电子班牌,正在循环播放“温馨提示”。“这两个班牌集合了非常多的功能,包括学生考勤、班级课表、家校联系等信息,还代替了墙体宣传,成为班级文化、校园新闻信息实时发布的阵地。”麦地小学校长胡凤贤向记者介绍,现在班牌的功能还没被完全开发出来,将来它会成为整个学校的信息接口,将所有信息整合展示。

麦地小学的“智慧教室”主要设置在四(4)班和四(5)班的教室内部,早期的投影黑板已被新型纳米材料的教学触控一体机取代。胡凤贤介绍,这个一体机可以与学生座位上的平板电脑进行连接,实现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连接视频展台,也能同时展示多份作业,操作简便又相当实用。

“智慧教室的最大优势是能提升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胡凤贤表示,传统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听,有些学生没听的情况,通过教学触控一体机的互动,能够精准发现哪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学生及时上传的答案,能够让老师马上发现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堂教学的侧重点。“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课堂"教学模式,而非老师在台上表演式的教学,因为有大数据的技术支持,老师可以更多去教学生掌握得不好和想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有更加实在的收获。”

目前,麦地小学的“智慧教室”,还只在四年级试用,通过语文、数学、英语及其它科目的课程安排,让四年级的不同班级交替使用。胡凤贤也期待借助惠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大势,能够尽快在全校建成“智慧校园”。只有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才能借助大数据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效率,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普及难点

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尚需时间

除了麦地小学的“智慧教室”之外,惠州市惠城、仲恺等区域也有一些学校实现了平板电脑进教室,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推广使用。记者了解到,2015年开始,惠州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全市所有学校包括农村教学点,全部接入惠州市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实现光纤上网,“校校通”比例达100%。

“真正的"智慧校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不过,这样的蓝图要实现和普及并不容易。目前,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还停留在硬件铺设阶段,有些地方甚至连硬件也不一定达标。”不久前,在惠州举办的教育信息化与教师能力提升发展培训班上,行业专家指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最难的是普及和应用,所以,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尚需时间。

同样是这个培训班上,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作了《教育信息化政策下的区域信息化规划与学校应对策略》主题报告。他表示,尽管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实实在在改变了很多领域,但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改变还十分有限。他分析认为,中小学教育目前正处在学习方式变化的触发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于对信息化的正确认知,包括相关理论、技术应用和实践应用,痛点在网路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关键点是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落脚点则是从哪里开始起步,他的建议是“小步快跑”,先逐步投入建设并运行起来。

参加此活动的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也觉得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要及时跟进,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培训教育一线的老师,也要提升教育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活动主办方负责人、惠州学院科研处处长蔡昭权表示:“之所以举办此次培训班,也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提升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探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策略,助力惠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因为有“智慧教室”的建设经验,针对“智慧校园”如何普及的问题,胡凤贤除了认可各界需要更新理念之外,她还补充了一个难点:“要有厚实的资金保障。”她介绍,麦地小学建成的这两间“智慧教室”,看似简单的基本装备,每间教室的投入就达到30万元。麦地小学因为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才能尝到“智慧校园”的“头啖汤”,各校信息化设备要想全面普及,缺少了资金的保障,肯定难度极大,尤其是对农村的偏远中小学校来说。

寻求突破

首家信息化示范学校做出规划

在教育信息化与教师能力提升发展培训班举办当天,来自惠州200多所中小学的500多名校长、老师在会场体验了未来智慧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黑科技”。协办活动的超星创新研究院,开发有智能阅读平台等阅读系统,两年前已在惠州市中洲实验小学试用。

今年9月,经过多轮评估,从5所学校开始筛选,惠州市中洲实验小学被确立为2018年惠州“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中心学校”。作为惠州市首家示范校,其建设意在探索如何突破“智慧校园”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该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8年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及《2018年信息化中心校应用融合创新建设项目指南》,选择教学改革项目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规划在“学习分析的掌握式教学”领域开展研究,同时借助搭建好的云平台实现教育治理的优化配置。

具体建设内容上,中洲实验小学计划从基础环境、共享服务体系和智慧应用三个方面着手。中洲实验小学校长李宏略告诉记者:“这些内容包括:通过云技术搭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PC及手机APP通过互联网与云平台连接,使用云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智慧阅读、录播系统、电子白板、校园监控、LED屏幕、PC机、手机等互联,实现更多功能与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共享,直到将精品课堂进行对外专递,实现课堂同步互动互评,以及精品课程共享,打破区域间、城乡教学的不均衡,以点促面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目前,中洲实验小学已向上级部门上报该校的《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方案》,列明了2018年9月到2020年9月的三年规划目标,涵盖培训学习、基础数据采集、管理应用平台建设,直到应用整合、各系统运维,最后到辐射、专递的全面普及三个阶段。

“等到这些规划全部落实,我们有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既能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也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智慧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网络连通。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智慧校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李宏略介绍。

新闻推荐

北航教授来惠科普飞行器知识

讲座现场。本报记者谢宝树摄本报讯(记者谢宝树)“很棒,听了老师的课,我对各种各样飞行器的了解更深了,离飞行梦想又近了一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