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 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价值

惠州日报 2018-10-21 08:55

旭日村

旭日村

墨园村

墨园村

茶园村

茶园村

周田村

周田村

皇思扬村

皇思扬村

绳武围村

绳武围村

范和村

范和村

惠州传统村落(古村落)保存比较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较早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龙华镇旭日村、横沥镇墨园村、秋长街道茶园村、秋长街道周田村、多祝镇皇思扬村、龙华镇绳武围村、稔山镇范和村等7个。这些传统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惠州传统村落体现了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了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例如,惠东多祝镇皇思扬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民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

如今,这些传统村落的传统节庆、风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旅游资源。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游览并体验传统村落的节庆文化。

旭日村

完整保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旭日村位于博罗县龙华镇北面,前临东江,右依太平山,北靠罗浮山,诸山环抱,风景秀丽。旭日古村由蔚园、东园、大园、南边、大巷、梅花、永吉等7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域总面积23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93亩,水田面积400多亩,果林约1000亩。目前村内有400户人家,常住人口约1750人。旭日村于2012年12月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旭日古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群,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全村约有600多间古房屋,都是以“麻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铺麻石天井,两边住房形式一样”为特色的砖瓦结构建筑,村里每条小道铺设的都是麻石板。整座古村呈块状排列,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具有典型的明清岭南建筑风貌。如今,村里还有保存完好的5座家族宗祠和16口古井。村内集中了大量的古民居和古祠堂,如平伯陈公祠、聘君陈公祠、纯德陈公祠、洛峰陈公祠、联君陈公祠、献裕祖祠、蔚园陈氏祖屋、永吉陈氏祖屋等。这些祠堂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充满了温馨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示了岭南古村落文化中的美学意境和根源于古老农耕文化的居住情调。旭日古村为研究岭南明清建筑和村民生活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堪称岭南古民居建筑的典范。

旭日古村是一个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农业聚落,它的形成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以大片的耕地和水塘等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既是村民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构成古村农耕文化景观的重要部分。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村居民形成了协调和谐的自然观和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这些代代相传的居住理念在保持民族特色、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如今,旭日古村整体保存良好,有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旭日古村仍保持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百折不挠的经商美德,因而形成特有的华商文化。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旭日古村的正月初二上灯、村落“做会”节、陈氏锣鼓等一批民间民俗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墨园村

现存古建筑基本上是清代风格

墨园村位于惠城区横沥镇东北面约6公里处的东江东岸,东、西、北三面环山,村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66.7公顷,山地面积约33.3公顷。总人口为2127人,约350户。墨园村现在主要有陈、朱、徐、曾四大姓氏。该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常绿,是一个风景秀美、宜居宜业的农业型村落。

墨园村的古建筑、民居主要有祠堂(朱氏祠堂、陈氏祠堂)、府第(大夫第、英记大屋、茂记大屋、义记大屋等)、庭院、水井(墨园古井)以及其他特殊建筑(如围门楼)等,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墨园村于2012年12月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墨园古村与东江流域的许多村落一样,基本上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古村落在环境和建筑的营建上,既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又处处表现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秩序的尊重。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古民居是墨园古村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该村现存古建筑、民居基本上是清代风格。这些密集式布局的村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和特色。该村的院落是数量最多的建筑物,而“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是岭南民居典型院落形制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住宅。按照山墙形状特点基本上可以细分为“锅耳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和“人字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

除此之外,墨园古村的耕读文化和民俗文化也有独特之处。墨园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的耕读文化。墨园村高大、气派的大夫第、陈氏宗祠前的旗杆夹,就是光耀门楣、显赫乡里的标志物。墨园村古书室是陈氏的家塾。陈氏家族取得科举成功之后,延师教育族中子弟,希望通过读书,提升和保持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实现自由耕农向缙绅门第的跨越式发展。

墨园村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独特的民俗。每逢元宵节,必有最隆重的活动——— 上元清醮。村里的男子在围门楼前的广场上,一次次跪拜,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茶园村

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礼仪教育

茶园村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北侧,面积约6.8平方公里,居民区占地面积510亩。村里以叶、刘、何三大姓氏为主,大部分是客家人,皆讲客家话,现常住人口约为8000人,户籍人口约为2700人。茶园村于2013年12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茶园村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有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古建筑文化独特,主要建筑包括茶园老屋、榴兆楼、松乔楼、秀林楼、松乔学校旧址、东纵物资供应站旧址、叶松城烈士纪念碑等古民居、古建(构)筑物,多处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松乔学校建于民国期间,据惠阳 《叶氏族谱》记载,松乔学校由叶国梓创办,为叶氏家族私塾。该建筑至今保存完整,是秋长街道区域内较早的一所学校,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松乔学校旧址于2012年11月被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茶园村是客家人聚居区,历经沧桑,在保留客家人纯朴、勤劳刻苦精神的同时,留下了别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该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礼仪和风俗的教育,其特色传统风俗流传至今,如“八月祭祀”。“八月祭祀”是秋长客家人联系亲人最繁忙的一段时间,一些出外工作生活的人,都纷纷回老家与乡人一起上山拜祭故人。

周田村

200多年华侨文化史价值独特

周田村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北部,距离街道中心区6公里。该村面积6.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00人,约450户。村民以叶姓占大多数,还有廖、吴等姓氏。周田村方圆十里内聚集着20多栋客家围屋。该村于2013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周田村客家围屋建筑众多,主要有碧滟楼、会龙楼、周田老屋、会新楼、会水楼、瑞狮楼、廖屋、叶敏予宅、常益楼、兆祥新居、大塘面老屋等,集“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和侨乡文化于一村,文化价值独特,是叶亚来故居、叶挺故居、廖似光故居所在地。该村先后涌现出六位将军,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有四十多位。位于周田村的叶挺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村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构成经典的多主题旅游景区。

周田村有200多年华侨文化史,华侨文化价值独特。该村叶氏早在十九世纪初叶就有人远离家乡奔赴南洋谋生。当时周田村叶亚来跟随同乡一起到马来西亚谋生,参加矿场劳动,表现积极,很快赢得矿场主管信任,让他管理矿业。再后来,表现出色,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他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管理吉隆坡,直至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他因此被称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开埠功臣。

周田村是客家人聚居区,一些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如“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是该村传统民俗活动,200多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其基本内容有:朝拜、祈福、围龙、摘柏、吃长寿饭等。每年春秋两季(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都举办大型祈福活动,其中又以春季的祈福活动最为隆重。每十年举行一次大型醮会,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海内外亲朋云集,呈现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

除了拥有以上独具特色的建筑、民俗文化外,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的周田村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有苍劲挺拔的古樟树、古榕树。如今,在村头一侧建有古树公园,有广场、凉亭等休闲设施。古树公园占地80多亩,公园内最古老的古树树龄达600年,树龄达300年以上的古樟树有10株。

皇思扬村

曾经办有10多间书室

皇思扬村位于惠东县多祝镇,地处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中游南岸的丘陵谷地之中,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有100多座宅第。该村有肖、杨、许、郑等多姓人家,现有户籍人口约3300人。皇思扬村于2014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皇思扬村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闽南迁入。清朝时,各姓先人奋力开拓、官宦辈出。皇思扬人一直弘扬崇文重教传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曾经办有龙光书室、登云书室、挹华学校、关西学堂、大学堂、许氏书室、芝兰书室、养正山房、金瑞书室等10多间书室。据皇思扬村四姓家族残存的族谱记载,清朝年间,皇思扬村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六品至二品不等。每出一位举人,村里就会树立两条举人石柱,并注明年号、科名,以激励后人。

皇思扬北临西枝江,西傍南门河,鹅卵石铺成的平西古驿道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全村有东南西北四大村门,用专用的围墙或民居外墙联结围成“城”,似客家“大围龙”。村内各姓俱各成“寨”,寨内各房系又各成院落,院落内又分各家居屋。古围屋多为 “三间两廊一天井”“上三下三一天井”,或“上五下五一天井”式的四合院和府第式的布局结构两大类,被称为“小围龙”。各家各户、各房系各姓氏间,由众多大小不一、长短有别、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相连成网,形成“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的“大围龙套小围龙”的建筑格局。这种由一个个单体建筑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格局,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绳武围

建筑规模宏大 先民崇文尚武

绳武围位于龙门县龙华镇龙华村委会新楼下村,距离西林河约280米。该村面积约5.9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20亩。村庄户籍人口1728人,常住人口2183人。该村建筑主要由主体主兑李公祠、三眼古井、古城墙、碉楼以及古民居等组成。绳武围村于2013年12月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绳武围村自该村祖宗迁居至此而逐渐成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该村在环境和建筑的营建上,既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又处处表现出对传统观念和秩序的尊重。绳武围建于清代,“绳武”意为继承祖先业绩。绳武围坐南向北,总面阔约170米,总进深约93米,占地面积约15800平方米,由围墙、祠堂及周边的三合院式的民居组成。四周围墙高筑,内墙有跑马道,墙体有枪眼。围墙共设有六个高两层的角楼、一个正门和一个侧门,为该村落主要建筑物。绳武围历史悠久,结构讲究,规模宏大,是龙门县域内罕见的具有较高文物研究价值的传统建筑。

绳武围跟其他客家村落一样,具有耕读文化特色,现绳武围背面正大门门楣上刻的“绳武”二字与西面单门门楣上刻的“耕经”两字一样,其含义都是祖先希望后辈崇文尚武,文武兼修,做有用之才。

此外,绳武围人虽然大多数靠读书扬名,但依旧传承着祖先刚勇尚武的气质。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桂兰,原是道光年间管教育的文官。因盗贼袭扰家乡,他奋起抗击,并由此转入武行,直到同治年间,仍负责团练,多次击退地方盗匪,保卫家园。

范和村

客家、广府、福佬文化和谐共生

范和村位于惠东县稔山镇,前临范和港浅海,背靠海拔647米蛇山,距离惠东县城22公里。范和村村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00余人,村民以陈姓为主。范和村于2014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战乱,高、王、郭三姓先人南逃至烟墩山,成为范和村最早的先民。在随后几百年间,村庄渐渐移至现在的位置。自范和开基建村后,发展蒸蒸日上,许多南迁百姓纷纷迁入范和繁衍生息,范和成为共有50多个姓氏聚居的杂姓大村,村中人口长期保持上万。从族谱记载来看,范和村中的姓氏大多数是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少部分则从粤东梅州山区一带迁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

范和村格局完好,建筑完整,风貌犹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等众多围屋,形成“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布局。范和村古建筑、民居基本上是明、清风格,围屋布局结构大致是中间为三堂屋(三进三厅两井)宗祠,以宗祠为中心,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有的后面加枕屋(四角楼式),有的后面有花胎(围垅式)。

范和村除了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外,还具有历史悠久、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大量的民间历史传说,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东渔歌,本地特色的婚嫁习俗、食福、端午节抢炮头、醮会等传统民俗。如今保留并广为传颂的传说故事有冯仙姑石门升天、妈祖故事、罗冈围的传说、吉塘围的传说、巩宁桥逸闻、五妈山奇闻、媳妇“纳贡”、磨米石传说,等等。

摘自《惠州名迹荟萃》

新闻推荐

做强行业赛 做大海外赛 创新南山2018“创业之星”大赛报名项目首次突破4000个

10月19日,创新南山2018“创业之星”大赛总决赛成长训练营开营。创新南山2018“创业之星”大赛组委会供图深圳商报记者李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