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需保暖心态要乐观 “多事之秋”老年人养生要暖身还要暖心
老年人应尽量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老年人晚上应不喝或少喝茶。本报采集
随着第一波冷空气的来临,惠州正式迈入了秋季。但是“秋老虎”天气,早晚温差大,中午气温高;同时气候开始变得干燥,人体的各项机能容易出现各种状况。尤其是老年人,在秋冬交替的季节,对天气变化的调节能力下降,一旦受凉,容易引起呼吸道系统疾病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秋冻”需谨慎,因老年人和年轻人不同,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近日,记者来到了市一院老年病科和市三院老年病科,就老年人秋季健康注意事项进行了采访,从身体机能和心理层面切入,看秋季老年人如何防病。
饮食清淡、早晚保暖是基本准则
“一场秋雨一场凉,入秋后温差变化大,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多发感冒,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病、肺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谈及老年人的防病延年,可以从衣食住行四方面着手。”市一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麦辉介绍。据了解,秋冬交替时节,气候干燥,特别是老人,抵抗力较弱,对冬季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很容易导致呼吸道系统等老年性慢性疾病的发作。所以,入秋后要特别注意早晚的保暖,中午时分天气热也不要急于脱去衣服,预防感冒。因为寒风袭击人体,口、鼻、咽喉首当其冲,而咽喉下面就是气管,受风寒后就会出现咳嗽、咽喉疼痛,严重的甚至引发气管炎、咽喉炎,对肺部呼吸也极其不利。因此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同时,饮食上要以清淡为基本准则,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代谢慢,对饥饱的调控能力较差,往往饥饿时会发生低血糖,过饱时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应少食多餐,按时进食,不吃过饱,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有部分老年人还有晚上喝茶的习惯,但是茶喝多了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如果半夜起来上洗手间还容易着凉感冒。对此,麦辉建议,老年人晚上应不喝或少喝茶。
“饭后百步走”,时间有讲究
而在居住方面,老年人的健康也与环境息息相关。麦辉表示,老年人的居室应该注意通风与采光,要保证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宽敞的空间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人的体质。而室内通风换气则对保障人体舒适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为重要。另外,房间里不要放太多杂物,房间各个区域的地板要防滑,以防止跌倒。
秋季温度适宜,也是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期。“有部分老年人习惯四、五点早起晨运,入秋后温差大,早起容易受凉感冒,建议老年人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外出晨运。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容易造成血管收缩以致血压升高,或者因为缺氧而导致中风或心梗。因此户外运动过程中老年人应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项目。尽量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
此外,有部分老年人还有饭后散步的习惯。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养生谚语。对此,市三院老年病科主任李立新表示,“饭后百步走”并非指饭后马上走,饭后怎么走、走多久,都有很多讲究,若方法不对,不仅达不到健身养生目的,反而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据悉,饭后走需在进餐完30分钟以后,而并非指饭后立即缓步散步,饭后立即走容易致消化不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进餐最好保持八分饱的状态,“饭后走”的时长控制在15至30分钟、3000至4000的步数为佳,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保持乐观态度,子女多陪老人
“医生,我血压是不是高了,最近精神也不好,白头发又多了些。”记者在市三院老年病科门诊部见到,秋冬交替时节,医院门诊量增加。李立新表示,按照往年的情况,这个时间点老年病科的门诊量和病房住院数都是较高的,除了身体机能,老年人群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据悉,老年人的心理依赖性强,“秋多悲凉”,这个时节的心理较脆弱,多发焦虑症、抑郁症,因此,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也尤其重要。
“在这方面,子女的照顾和老年人自身的调节都需要兼顾,一是子女需要多陪陪老人家,常回家看看多点关心,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二是老年人自身也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了解一些健康保养知识,保持良好的习惯,保证作息、饮食的规律。”李立新表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病还要心药医”,乐观的精神是保持生活、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报记者黄婷
新闻推荐
↑黎锡伟当选为会长。→周惠光(左)、吴广场(右)当选为副会长。1月18日下午,惠州市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第二届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