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四口的电网情缘
1989年扩容改造中的水贝变电站,远处的国贸依稀可辨(深圳供电局提供)
上世纪90年代变电站工作人员在主变压器上进行试验 (朱建林提供)
文/蒋佳元杨晶晶
“这张是父亲参与水贝变电站基建工作”“这张是1990年代供电人员对主变压器进行试验”……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资深技术员朱建林自打拿出老照片,尘封已久的记忆便汩汩涌出。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眨眼间深圳就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幻化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之相依的深圳电网从脆弱不堪一跃而成国内可靠性领先的超大型城市电网。
40年也很漫长,见证三代四口一“网”情深。朱建林的父亲1982年初到深圳供电局拓荒电网建设,小家族与大电网的故事由此展开。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朱建林和妻子大半辈子奋斗于斯、奉献于斯,如今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新时代供电事业的生力军。可以说,是时代赋予他们和深圳电网的缘分,也是不同年代的他们用同样的热血为电网添彩。
父亲走了变电站的使命还在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电网一如这贫瘠的土地。1座110千伏变电站、1条110千伏输电线路、3座35千伏变电站和6回35千伏线路构成小型供电网络,支撑着全市生活用电需求,也因此造成配电网电源单一的缺陷,城区用电的唯一来源就是1座110千伏变电站。
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用电需求急剧上升,电网建设急切地排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朱建林的父亲朱华文响应号召,从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调至深圳供电局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彼时,和电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朱华文已是54岁,由于家属并未随行,工作繁忙的他只有去广州开会时才有机会回家看看。
“在父亲任职的近3年里,他参与了两项‘第一’工程。”提起深圳变电站的“前世今生”,朱建林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一座是1983年投运的220千伏深圳变电站,也就是今天的水贝变电站,它既是深圳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也是广东电网和香港中华电力在深圳联网的首座220千伏联网站。另一座就是110千伏罗湖变电站,这是广东第一座引进国外先进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的变电站。”
其中,罗湖变电站为高层建筑供电,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加之地理位置特殊,所以该站利用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顺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从设计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而且变传统室外装置为室内布置,大大节省了用地面积。
如今,父亲走了,但这2座变电站输送的电力源源不断,是深圳电网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10千伏罗湖变电站在1987年被全国省区电力设计院联合会评为优秀设计项目,引起省内外同仁的关注;220千伏水贝变电站投运后一度成为标志性建筑,甚至连公交站牌都直接以它命名,并且后来数次增容,不断满足了城市的用电需要。”朱建林说。
技术新了“停电”是分秒必究的关键词
在朱建林的心里,父亲严谨认真,这也深深影响着朱建林对工作的态度。1985年,朱建林从广州发电厂调到深圳供电局高压试验班从事变电设备试验,一干就是30多年。
“试验人员就像医生一样,对所有在运行的变电设备进行定期‘体检’,通过预防性试验、维护,确保设备健康运转。”朱建林介绍:“受人员、技术、设备等条件所限,1979年以前原宝安县35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设备都是由惠阳地区供电公司负责试验。次年深圳供电局成立后才自主实施。”随着供电设施逐年增多,深圳供电局1985年成立变电分部,内设变电检修和高压试验两个专责机构。
“那时干试验的只有五六人,虽然变电站不像现在这么多,但我们全是人工操作,为了出具最准确的数据,常常需要反复调试检测仪器。加上交通不便,检测一座变电站里的一个设备有时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朱建林回忆说。按照安全规程,他们每次试验前都要不可避免地先给变电站停电,而一停电就会影响一个片区的用电。
“现在不一样啦。”朱建林一展笑颜介绍道,随着深圳供电局引进、创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设备的“体检”项目变得精细高效,使电网能够以更科学、稳定的方式运行。“一系列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智能诊断、及时预警,提高试验人员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缩短了客户停电时间。”
深圳电网技术日新月异,电网规模日渐庞大,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用电体验。朱建林说,上世纪80年代电力供应紧缺,一到饭点就拉闸,所以停电是家常便饭,但现在停电是他们工作中分秒必究的关键词。
统计显示,去年深圳负荷密度每平方公里0.9万千瓦,居全国内地之首,接近世界负荷密度最大的纽约、东京等城市;而深圳供电局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仅2.4小时,供电可靠性已连续8年(2010-2017年)居全国前10,今年正在向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小于1小时的世界一流水平奋进。
时代变了但初心不会变
于朱家而言,深圳电网不仅是他们热爱的事业,也是家的情缘。
上世纪80年代朱建林在深圳供电局联谊活动中相识了日后牵手一生的挚爱。如今,他们的儿子朱嘉晖在深圳供电局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众多85后90后一起为该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汇聚青春力量。
“从小耳闻目睹父母为深圳电网建设忙碌,对深圳供电局自然而然产生了亲近感。”2012年,朱嘉晖大学毕业,婉拒国有银行等录用邀请,入职该局。他说,做出这样的选择便再也没有后悔:“因为这里有一份情感的羁绊,投身供电事业是继承前辈的使命。”
“一流的企业离不开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后者不仅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更需要创新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这些年,朱嘉晖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获评“深圳供电局先进工作者”“区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用行动践行传承使命的诺言。
在他看来,供电人踏实肯干、乐于奉献。他的父亲母亲也是如此。
母亲2014年退休前是拥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计量检定班班长,带领班组每年检定约24万只电能表、4万只互感器。这些小小的仪器在深圳各行各业准确运行,为城市经济和电网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她在管理上特别有方法,班组是支‘娘子军’,巾帼不让须眉。”朱嘉晖说,在深圳供电局2011年举办的第一届创新成果大赛中,母亲带领班组申报的项目赢得金奖,还成功申请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父亲朱建林三十多年如一日,经手检测的变电设备成千上万,守护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5年前,这位曾带领班组荣膺“深圳工人先锋号”的明星班长退居幕后,成为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年轻员工的培训师,并获该所授予的“优秀员工忠诚奉献奖”。
当问及朱建林如何看待这份荣誉和自己三十多年从业经历时,他笑笑说,自己其实很平凡,不过是勤勤恳恳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40年来,深圳供电局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从建市之初的28.6公里增长到4621公里,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由1座增加到242座,以不竭电力支撑“深圳速度”,创造“深圳奇迹”。2017年深圳电网最大日供电量约3.4亿千瓦时,相当于1979年至1982年整整4年的用电量。
而奇迹背后,是无数像朱家这样平凡的供电人凭借“勇于变革、乐于奉献”的南网精神,脚踏实地丈量着深圳土地,辛勤织就了深圳电网不平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采访结束,朱建林和儿子捏着照片边缘,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张老照片收进信封,默契十足地相伴离开,而后又奔向了深圳一东一西各自的岗位。
新闻推荐
“您好,请问您见过他吗?” 惠阳交警不辞辛劳帮助一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男子找到家人
交警黄建安带着走失人员白某君(中)在陈江侨场寻访家人。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通讯员傅灿摄白某君(右)和家人送来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