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 40年·40事

南方日报 2018-10-18 07:17

市民在人民公园里欢庆东莞撤县建市。资料图片

高埗大桥是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的地方公路桥梁。资料图片

东莞台资企业台达电子的生产线。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仅6亿元的农业县,迅速嬗变为经济总量超7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莞邑儿女,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条新路、好路。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发生的40件大事,希望可以从中管窥这座城市的“弄潮40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陈琬莹郭文君见习记者程癸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除署名外)

1978年

创办全国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

1978年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与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签下了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合作合同。9月15日,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从此,“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在东莞蓬勃发展。

1978年

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首创“一站式”政务模式

1978年底,东莞县成立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主管全县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工作(下简称“加工办”),搞好涉外合同的行政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报关到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香港直通车手续,实行一站式的管理和服务。

1981年

建造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

1978年,东莞大胆改革公路建设投资体制,制定出公路建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东莞县高埗区由集体和个人集资、总投资250万元兴建高埗大桥。198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竣工通车,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69米,宽9米,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梁。

1984年

确立“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三来一补”加工业的发展,为东莞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条件和打下了基础。1984年9月,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超越。这是东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东莞在全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先走一步。

1985年被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三个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贸—工—农的生产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东莞被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奠定了东莞对外开放的格局。

1985年

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1985年9月5日,国务院向广东省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惠阳、肇庆、梅县三地区行政体制问题的批复》函,同意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东莞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东莞撤县建市,结束了东莞1000多年县级建置的历史,加速了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991年

各界捐款支持建成东莞理工学院

为解决人才素质与东莞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东莞决定自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工程规划耗资8000万元,东莞自己解决资金问题,市政府拨款4600多万元,市内各单位、部门资助345万元,另外一部分资金则来自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捐赠。1991年8月,东莞理工学院发布招生信息,共招生150名。

1994年

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

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东莞经济开始了升级转型。

1996年起

IT新都崛起电子信息产业成龙头

从1996年开始,东莞将招商引资重点放在电子类企业上。从电子玩具、收音机等组装向电子元器件再到电脑及网络产品大发展。2000年,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成为全球第四大电脑行业产品展示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东莞又赢得了“全球五部智能手机有其一”的产业地位。2015年,东莞智能手机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5%。

1997年

虎门大桥建成通车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居中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虎门大桥的建成使东莞、深圳及粤东地区到珠海、中山江门粤西地区的交通无须绕道,行车里程可缩短120多公里,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珠江三角洲的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

市财政出资开建莞深高速

1997年2月21日,东莞由市财政出资建设了莞深高速——一条南北走向贯穿东莞中部腹地的高速通道,开创了全国地级市自筹资金建设地方性高速公路的先河。2000年9月28日,公路竣工通车。全长41公里,总投资17.4亿元。

2000年前后

台商与东莞同成长、共转型

东莞是台商投资最早、投资数量最多的内地城市,如今也是台商转型的领头羊。自1988年开始,大批中小台商来莞经营制鞋、玩具等传统产业。进入2000年以后,大型电脑产品制造商纷至沓来,带动了东莞成为IT新都。2008年至今,台资是东莞的第二大外来投资。东莞台商协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台协”。

2001年

确立“一网两区三张牌”“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

2001年5月,东莞提出“一网两区三张牌”,“一网”指把东莞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构筑全市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网;“两区”指建设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三张牌”指打造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2004年4月,东莞确立“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思路。“一城”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三创”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五争先”是在外源型经济、内源型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争先创优。

2001年

“五年见新城”实施164项市级重点工程

2001年,《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通过,成为构建新城市中心的布局之纲。5年间实施市级重点工程164项,总投资296亿元,完成东莞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等建设,以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大剧院、行政办事中心为代表,“三位一体”的大城区初步形成。至2005年,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战略目标。

2001年

建设文化新城摘掉“文化沙漠”帽子

2001年,“文化新城”成为东莞城市形象重要定位。2002年3月东莞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围绕“一个战略目标”(建设文化新城)、抓好“两大板块”(精品和氛围板块)、强化“三个支撑”(人才、设施、机制支撑)。2003年9月东莞被定为全省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东莞投入数十亿资金,实施现代市民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等五大工程。

2002年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

2001年8月10日,东莞决定将松山湖建设成为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作为东莞未来的经济和科技中心。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15年,松山湖高新区被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结果,松山湖全国排名第23位。如今,松山湖成为东莞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2002年

成立全国首个“民营办”

2002年1月,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简称民营办)挂牌成立,为全国首个专司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服务机构。2006年4月12日,《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被称为“民营经济新48条意见”,新旧意见共同成为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纲领。2016年,东莞又提出36条政策,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支持民企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工作。

2003年

虎门港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定名为虎门港,作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2003年8月,虎门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9月28日经国家交通部同意,虎门港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东莞西部沿海产业带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07年

确立“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东莞城市精神

2007年1月,东莞公布“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表述词。“海纳百川”体现了东莞开放气魄和包容胸怀,是东莞改革开放精神的写照,反映了特殊人口结构,又符合珠江口的临海区位;“厚德务实”是城市人文精髓所在,更是时代精神重要元素,符合东莞城市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市民道德品行的要求。

2007年

确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

2007年1月,东莞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2009年

在全省率先实行积分入学政策

2009年开始,东莞在广东省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以随迁子女父母在莞服务年限、居住年限、参保年限、纳税情况、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多方面情况为依据进行积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这一公开、公平、公正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0年

成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2010年11月,国家商务部授予东莞和苏州“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评选。东莞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即是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建品牌,拓展内销市场。为了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2012年,在东莞举行的外博会正式升格为加博会。

2012年

东莞全国率先试点商改

2012年起,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等开创性改革,东莞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东莞商改达到了简政放权、明确责权的目的。2012年底东莞市场主体仅有54.13万户,至2018年8月底,这一数字超过110万户。

2013年

率先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

1992年3月1日,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对职工医疗实行社会统筹,这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2004年6月1日开始,东莞实现全市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享受“农医保”待遇,从而实现了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13年10月,东莞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形成面向全民的公平医保制度体系,覆盖全市所有的人群。

2013年

成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

2013年,东莞市被正式批准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东莞以此为契机,相继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大力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两大平台建设。2015年10月,东莞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展首批农村集体资产网上交易事项。

2013年

启动城乡土地生态利用综合改革

2013年,东莞启动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节约集约用地,以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为统领,释放土地制度红利,推进全市土地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土地管理秩序逐步好转。

2015年

率先推行“三互”通关模式

2015年4月,东莞在全国率先构建的“三互”大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陆运、水运和跨境电商进出口。陆运通关手续由10个缩减为5个,通关费用减少50%。水运登临执法时间由过去的2至6个小时,压减到1至4个小时。改革大大简化了外贸企业的通关手续,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2015年

获得地方立法权

2015年,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广东省人大的决定,东莞获得地方立法权。2016年,《东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正式施行,通过条例的形式,保障东莞立法的质量,以程序先行推动地方立法合法有序进行。2018年3月30日,东莞首部实体法《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实施,并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2016年

东莞地铁二号线开通

2016年5月27日,东莞成为国内第27个、地级市中第4个“地铁城市”。东莞地铁二号线的开通,是东莞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实现了东莞城市轨道交通“零”的突破,改善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还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成为外界了解东莞的一张重要名片。

2017年

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2017年,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东莞的“创文”工作从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基础,以创建文明小区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单项治理到全面建设、由临时性的任务到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的发展路径。

2017年

启动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战略

2012年,东莞推动水乡地区“10镇一港”统筹发展,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划,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2014年,《东莞水乡发展经济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通过审议。2017年3月,东莞召开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推进会。东莞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协调发展。

2017年

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主体建设城市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东莞被省政府列为与广深并列的三大建设主体。东莞提出了向创新一线型城市挺进的目标,随即展开了广深高速创新带“1+1+11”“示范带”建设,并规划形成了“2+9+32”的三级创新节点体系,谋划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高标准的建设实施,搭建创新平台与节点,为前瞻性新兴产业布局。

2017年

高标准建设滨海湾新区

2017年,由原长安新区重新定名、扩容、理顺机制后,滨海湾新区的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海域面积在内的80多平方公里,极大地破解了东莞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滨海湾新区西接南沙自贸区,东临深圳的大空港和前海自贸区新区,形成了连接广深、港澳等创新高地的有力联系纽带。

2017年

推进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

2017年,东莞提出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力争通过3年时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东莞紧紧围绕城市品质提升的核心任务,建立城市建设项目统筹平台和实施机制,以十大领域为重点,聚焦“一心两廊三区四门户多节点”重点区域,建立“三年提升计划”工作体系与统筹机制。

2017年

33个镇街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

2005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全国千强镇名单,东莞28个辖镇全部名列其中,是全国唯一所有辖镇均入选的地级市。10多年来,东莞全部辖镇均未掉出过榜单。2017年,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的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

2017年

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2005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全国千强镇名单,东莞28个辖镇全部名列其中,是全国唯一所有辖镇均入选的地级市。2006年之后,该排名多由非官方机构发布。10多年来,东莞全部辖镇均未掉出过榜单。2017年,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的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

2017年

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

2017年8月28日,位于东莞大朗镇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历经十年建设,首次产生中子束流并成功打靶。这是全球第四个也是中国首个散裂中子源装置。

在此基础上,已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中科院高能所签署了共建协议,未来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

2017年

获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

2017年9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东莞再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实现了三连冠,并首次捧回了“长安杯”。

多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社会治安连续11年位居市政府十件实事之首。同时,东莞还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有针对性开展社会矛盾专项治理。

2017年

实施“倍增计划”

2017年2月开始,一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在东莞全市迅速铺开,全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2017年,东莞“倍增计划”市级试点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超6000亿元,增速超过20%;税收超过140亿元,增速近30%。

2018年

实行“两个五年”入户新政

2010年,东莞在全省率先出台积分制入户办法,通过量化指标衡量个体对城市贡献的大小,彰显了公平性。随后,全省其他城市在积分入户框架及一些指标设置上均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东莞的做法。2018年,东莞实行“两个五年”入户新政。

新闻推荐

“企业与投资基金的关系就像结婚要先选好对象” 创投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创业者面对面答疑解惑

东江时报讯记者匡湘鄂通讯员陈佳鑫“企业与投资基金的关系就像结婚,结合之前要选好对象,但不同的是它们在结合前还得考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