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技术成大拿 焊花璀璨铸匠心 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焊工周志辉19年如一日专注电焊行业

惠州日报 2018-10-10 08:11

工作中的周志辉。

周志辉斩获个人冠军。

“毕竟这是第一次代表公司、代表惠州去香港参赛,自豪,但压力也不小。”从粤港澳大湾区首届焊接职业技能大赛凯旋的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焊工周志辉,回忆起比赛现场,心里还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此次焊接大赛汇聚大湾区内9个城市和港澳特区的共11支参赛队33名选手,参赛者基本上代表各地最高水平,周志辉在比赛中夺得个人冠军。

梅花香自苦寒来,焊接易学难精,周志辉能脱颖而出获得单人冠军的背后,是他19年如一日专注于电焊行业、对工作任劳任怨追求极致的成果。

勤学苦练

手上身上烙下“军功章”

1999年,17岁的周志辉来到一家铜器厂当学徒。他对焊接充满了好奇,干杂活的间隙就看焊接师傅如何焊接,在别人下班后,偷偷拿着焊枪找废料学习。慢慢地,他被安排做一些简单的焊接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师傅。

真正入行后,周志辉发现虽然都说 “电气焊3天半,是人就会干”,可真要干好,干出点名堂来,那可是难上加难。内行人都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焊工,不练出一身蹲功、腕功和一双超出常人的眼睛,是干不了这一行的。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头,都要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接受双重炙烤。电焊的弧光炙烤着脸上的皮肤,身体也被熔渣无情地灼伤……虽然又苦又累,外表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周志辉还是没有放弃,并暗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一定把它做好、做优秀。

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巧,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他每天利用工余时间刻苦钻研焊接技术。他深知要做优秀焊工,不仅得动手能力强,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他买来了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经过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很快提升。而他的身上、手臂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这样的伤,我们焊工都会有,都是在工作时焊花飞溅烫穿衣袖留下的,有些地方甚至被反复烫伤。”周志辉将之视为焊匠的“军功章”。

2011年,周志辉加入了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已在这行业沉淀10余年的他,终于有机会参与大型建筑项目的制造过程。

攻坚克难

屡挑大梁成就“先锋焊匠”

在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第三车间整焊班组一角,身着米白色阻燃工服,头戴安全帽、防毒口罩、防护眼镜,全副武装的周志辉静静地蹲在一根待加工的钢构件前,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紧握焊枪。他慢慢地将焊枪挪到构件的连接处,按下控制开关,焊花飞溅,在空中划出美丽的蓝色弧光。焊枪匀速游走,一条平直光滑的焊缝在一层层弧形线条中一气呵成。

追求一次完美成型就是他的目标,承担车间要求最高的超厚板焊接任务的周志辉,焊品合格率达98%以上。即便是高难度的构件焊接,他也全力做到一次完美成型。

建设澳门美高梅项目时,需要完成150毫米的厚板焊接,板厚操作难度大,单焊接一个面就需多层多道焊接,且在焊接过程需要保持150度以上的高温,构件变形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盛夏,车间温度达到40余摄氏度,封闭的工作环境下没有空调,焊工们望而却步。周志辉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酷暑里,他刚站到铺着石棉被的滚汤钢构件上,汗水就湿了前襟后背。即便如此,一拿起焊枪,他很快就进入忘我的状态。焊枪在他手上仿佛有了灵气,每一道缝在他手下实现一次完美成型。周志辉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最后交付构件时,不仅保证外观的质量好,且通过超声波、X光等机器内部探伤,每层焊缝内部质量均达标,总体的合格率达到99%,符合交付要求。

接手东莞国贸项目时,需完成单人沙发大小的铸钢件与80毫米至100毫米钢构件的焊接。铸钢件焊接时易产生裂纹,且不能使用常规的气刨工艺进行返修,必须在150至250摄氏度的高温状态下一次焊接成型。然而,高温焊接又直面构件变形难以控制这个难题。这个“烫手山芋”又交到了周志辉手里。周志辉不负众望,攻坚克难再次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做这一行,除了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要获得先进技法,还必须多琢磨,多挑战新项目、新难题。”周志辉说。

正是这股不断超越自我的劲,从加入中建钢构至今,周志辉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高、大、新、尖、特、重类地标性建筑构件加工工作。在超高层方面形成了以中国平安金融中心、京基100、广州东塔等广东省地标性高楼,以深圳湾体育中心为代表的深圳大运会场馆等公共设施,以迪拜双子塔楼、巴基斯坦BBIA航站楼为代表的海外工程系列。

周志辉追求争创精品的同时,更致力于技术创新与设备工艺改造。他参加了以白新涛为首的创新工作室,并作为主要带头人创造性地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他参与的小车式自动埋弧焊胎架(轨道)的伸缩改造技术,有效解决了不同规格构件焊接胎架的移动难题,并获阳光厂2013年优秀“金点子”称号。2016年,他获得中建钢构“精益杯”焊接大赛“焊接达人”称号,同年获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执着追求

舞动焊枪“绘出”精彩人生

凭着一手漂亮的焊接手艺,30多岁、身材瘦高、言语不多的周志辉,成了工友们交口称赞的技术“大拿”,收获职业生涯的累累硕果。

“周志辉获奖,我们一点也不意外。”此次参赛选手之一、该公司三车间主体焊电焊班班长邹利兵说,“周志辉的焊接技术在公司拔尖,疑难、重大构件的焊接公司都让他来挑大梁,更难得是他任劳任怨,做事严谨细致,每件产品都力求自己满意,让他去做我们都放心。”

邹利兵介绍,此次参加大赛需要比赛氩弧焊、手工电弧焊、气保焊3种不同的焊接方式,而他们工作中使用的是气保焊,另外两种焊接没有接触过,处于劣势地位。没接触过,那就自学。他们上网查相关资料,自己摸索每一道工序,相互交流经验,苦苦练习了20多天。“我们每天练8个小时左右,周志辉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车间练习,每天练习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他就是有一股刻苦钻研的劲。”训练当中,有时还要仰焊,一天下来脖子酸痛、全身酸疼,且很容易被铁水灼伤,这些他都不管不顾。

周志辉个性内敛,平时话不多,但一提到焊接,双眼就会发光。在他眼里,电焊可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是有生命的艺术世界。他说,焊接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焊缝平直、圆润、均匀,是对技艺和耐力的极大考验。焊接不只是体力活,当100毫米厚的钢板被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融成钢水时,它就有了生命,奔流、升腾,需要通过控制焊枪的角度和焊丝的长度来控制它的流向,然后看它又瞬间凝固,成为永恒。“焊好每一件产品,每一条完美成型的焊缝就如同画家手下的画作一样,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那一刻,所有的累、痛、汗水都变成了舒心的笑。”周志辉说,“每一件电焊产品都代表着你自己,所以每一件产品都要自己满意。”他表示,将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手艺,继续奋战在焊花飞溅的璀璨世界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韦 一

新闻推荐

周恩来主政东江革命种子扎根惠州

主政东江时的周恩来。1925年10月18日,周恩来电呈国民政府攻克惠州我官兵死伤数百等事。《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23日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