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各具特色临床重点专科群 惠州市18个首批列入培育和打造的重点专科项目进展顺利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完善惠州市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召开的2018-2010年临床重点专科推进会议透露,今年18个首批列入培育和打造的重点专科项目目前进展顺利,3年内,惠州市将建设2个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5个以上高水平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
建设背景
近年投入逾千万元建41个临床重点专科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惠州市持续加大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将学科优势转化成临床优势,充分发挥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集聚效应,2011年至2017年共争取省、市财政投入1123万元,支持全市10家医疗机构建设41个临床重点专科。
通过多年来政府和医院经费的持续投入,获评省临床重点专科19个,省重点扶持建设临床重点专科6个,建设了136个市临床重点专科。
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了学科人才建设,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学科领域学科带头人培养成效显著,基本覆盖主要临床专业,在珠三角片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当前全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诊疗环境明显改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存在问题
部分前瞻性专科医疗资源缺乏
“近年来,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对照党和政府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本市临床重点专科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市卫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省际影响力还较为薄弱,与省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还有明显差距,与先进地市重点学科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对于疑难危重病的诊治能力亟待加强,市域县域住院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临床重点专科发展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存在缺乏整合协同等突出问题,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和机制有待完善,胸痛中心、脑卒中、创伤急救等整合学科领域亟待加强。
“此外,部分紧缺性专科和前瞻性专科医疗资源缺乏,传染科重症、产科重症、儿科重症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与老年人口医养结合相关的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心灵康复照顾等专业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妇产、儿童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该负责人表示。
建设进展
惠州市卒中中心联盟将于本月成立
今年8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印发实施了《惠州市2018-2020年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并得到财政部门3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首批列入培育和打造的重点专科有18个 (其中14个得到财政经费支持),它们分别是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卒中中心、肾病学专科,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创伤中心、运动医学,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代谢专科,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产前诊断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惠东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龙门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等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成后将稳步推进辐射粤东地区的医疗卫生高地。
目前,18个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其中,惠州市卒中中心联盟将于10月21日成立。到2020年,将建立全市各级各类综合性医疗机构全覆盖、“四大协同”顺畅的卒中中心建设“惠州模式”。同时,将建立惠州市统一的卒中中心数据平台,制订智能化的惠州市卒中患者救治地图,实现卒中救治网络全覆盖。
工作部署
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的重点专科群
根据部署,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卫生强市,健康惠州”,构建全市“振龙头、展两翼、固根基、补短板”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格局。即以“建设2个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5个以上高水平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建设一批在省内、珠三角片区具有较高水平和发展潜力专科为“龙头”,发展一批重点亚专科和整合型专科为“两翼”,巩固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根基”,扶持一批市、县(区)异地住院率高、疑难危重病的紧缺专科补“短板”。以点带面,打造惠州市医疗机构技术特色和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惠州市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和省际影响力。
围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任务,着力推进本市临床重点专科发展水平与全省发展趋势接轨,重点推进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和三级医院龙头学科、亚专科和紧缺专科建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至少打造一支能全市调派掌握使用“Ecmo体外肺膜氧合”核心技术的重症救治团队。
其中,五大救治中心被列为建设周期内的核心建设任务。包括市中心人民医院牵头完成脑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完成创伤中心建设任务,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牵头完成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完成胸痛中心建设任务。
本报记者张 斐 通讯员苏秉成陈 澄
新闻推荐
惠州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社会评选启动 将由网友和专家对30个候选项目进行投票
南方日报讯(记者/林文通)今年8月,惠州市委政法委开展了2018年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并面向社会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