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儒学推行与孔子后裔在惠州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两汉举孝廉,两晋重门第”,到南北朝才“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把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中下层阶级。据有关学者统计,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全国进士总数为713人,而从唐长庆四年(824)到乾符四年(877)约五十年间,惠州就有三人考中进士,即韦昌明、郑隐和张昭远。这3名进士,虽然仅占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0.42%,如果以全国平均水平来衡量,仍不算很落后。就广东地区而言,唐代中进士者38人,惠州3人,占7.89%,亦远高于岭南25州的平均水平。若与自身作纵向比较,那就更是零的突破,很有象征意义,显见此时惠州儒学教育水平已有了令人瞩目的提升。
唐太宗登位之后,直言:“朕今所好者,唯在尧舜之道,周礼之教,以为如鸟之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他重振儒术,实施以崇儒尊孔为本。在惠州就命官而言,最著名的是李翱。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贞元十四年(798)进士。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有“志于仁义”,与韩愈谊兼师友,是唐代著名儒学家。元和三年(808)十月,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表李翱掌记室。李翱到任后不久,即奉牒知循州,“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绝火患”,又前往罗浮祭山,“改葬王野人于佛寺南冈”;作《解惑》文,“以解世人惑于野人遗空棺仙去之说者”。李翱在惠州施行文德之治,是儒家精神的体现。他和柳旦一样,对惠州儒家文化教育有着启导蒙稚的功劳。
中唐以后,越岭南来流寓惠州的儒生文士日渐增多。光绪《惠州府志》载:曲江人刘轲,先祖自淮入湘,“弱龄好学,博洽群书,善属文。元和末以玉声如乐诗登进士第。先是,学释老,所交皆知名士”。后来他听说寿春杨生在罗浮山讲授春秋,即前来“杖策从之游数年”。刘轲官至宏文馆学士,累迁侍御史,韩愈、白居易等名儒均与之作文字交,有《三传指要》等多种著作行世。
唐末黄巢起义,大批中原士人南迁避乱,其中有一部分来到惠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孔氏一族。据《孔子世家谱·岭南派》载: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昌弼,字佐化,进士,官至散骑常侍。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为避黄巢朱温之乱,携家南下投靠岭南节度使徐彦若,初居南雄保昌,创办孔林学院,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孔氏岭南派始祖。其后,子孙中有一支再迁惠州,迁惠始祖为第四十四代孙孔恪。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孔恪裔孙孔嘉兴(字可信)又率族迁至甘肃永靖县,为“来甘始祖”。至此,孔子岭南一脉已绵延百年之久,对儒家文化在惠州的传播有推助作用当可想见。
孔氏在惠州一脉,传至明代时世居归善东平,人丁虽不茂盛,但在嘉靖万历年间也出过有名的儒士———孔学周。据乾隆《归善县志》,孔学周,字宪卿,诸生,以病谢去,潜究理学及丹经医术,著《太极辨疑》,结庵罗浮,缮性修道以终。明归善进士王守充为《太极辨疑》作序时强调了孔学周的孔子后裔身份:“学周系出阙里唐岭南节度使、尚书左丞戣之派,于夫子六十二世。”《太极辨疑》一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惠州极为轰动,被誉为明代惠州名人最高成就的群体“湖上五先生”中,就有四人为此书作序,即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极为罕见。(何志成 严艺超)
新闻推荐
谋篇布局健康仲恺 助建国内一流城市 仲恺高新区通过完善健康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荣获“创新创业新锐团队”称号。在建中的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新院项目。医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