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健康仲恺 助建国内一流城市 仲恺高新区通过完善健康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惠州日报 2018-10-09 08:07

▲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荣获“创新创业新锐团队”称号。

在建中的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新院项目。

医护人员救助台风受灾群众。

抗击台风“山竹”,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救援演练。

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仲恺分中心揭牌。

惠州市中心医院李国文主任到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指导手术。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惠州设地级市30周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行有通衢、治以法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作为惠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高聚集”的仲恺经过26载的发展与奋进,成为了惠州城市发展的核动力,为惠州打造国内一流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推进医养结合,更是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仲恺高新区一直致力的奋斗目标。近日,记者走进了仲恺高新区,了解该区助力争创国内一流城市,奋力开启卫生健康事业新征程的新担当新作为。

多措并举结硕果,争当医疗事业“领头雁”

秋收大地,万物峥嵘。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下,仲恺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以新担当新作为拉开了新时代的医卫局面。全区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以“卫生强省”和“卫生强市”改革任务为重点,多措并举,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医疗体系,完善健康服务,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大力推进全区医疗卫生工作。

据悉,仲恺高新区在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名列前三,其中2016年全市排名第一;医改考核连续2年全市排名第一,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绩突出,陈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 “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获评全省 “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沥林镇卫生院获评全国“2016-2017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潼侨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惠州市唯一一家乡镇卫生院获此殊荣)和“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仲恺高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屡获殊荣,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成绩斐然。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惠民利民再添新福祉

近两年来,仲恺高新区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据悉,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新院项目于2016年8月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19年全面完工;该项目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9.76万平方米,总投资59410.75万元 (不含医疗设备),设置床位614张。今年1月,惠州市急救指挥中心仲恺分中心也正式上线运行,成立以来至目前中心共接听“120”电话31909次,受理事件数4789次,指挥出车4432次,有效出车3038次,救治伤病员3241人次,急救出车率得到快速提升。2017年6月,潼侨镇卫生院加挂区中医医院牌子,并按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规划新建综合大楼,规划用地面积13609平方米,设置床位150张,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始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基层医疗机构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不仅抓好龙头建设,同时也不断强化基层建设,夯实网底建设,不断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目前,陈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相继揭牌使用;潼湖镇卫生院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该院按照二级医院标准规划,设置床位100张;沥林镇卫生院升级项目正在筹备中;东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正在筹建。另外,全区还大力推进基层网底建设。新建38家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站,并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行 “六统一”(统一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考核)管理模式,目前正在惠环试点;高标准建设中医馆,已完成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预计年内投入使用。

通过抓好龙头建设,强化基层建设,仲恺高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和健康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福祉,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关键问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推行信息化分级诊疗,逐步实现“病有良医”

而为了加快解决“看病难”问题,仲恺高新区还在惠州市率先推行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仲恺高新区实现了双向转诊404人次,同比增长38%。

“医生,我现在能正常走路了,今天过来复诊看一下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治疗。”“嗯,不能久坐,腰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需要注意休息。”这是在仲恺高新区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角分院的一幕,患者卢先生与医生张伟强的对话。据悉,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导致腰间盘突出,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只能卧床,打针、吃药、理疗都不见好转,直至到仲恺高新区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角分院问诊,通过医生张伟强的针灸治疗,当天就能行走,进而有了上述复诊的一幕。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市级乃至省级知名医生的诊治。这与仲恺高新区不断深化医疗改革,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密切相关。该区人民医院与市中心人民医院、区内3家基层医疗机构结成医疗联合单位,与省中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上级医院安排医生下沉基层,让群众就医更便捷实惠。越来越多的名医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级医院名医诊疗,实现“病有良医”,张伟强就是扎根基层的其中一名。

据悉,张伟强曾于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仲恺高新区医疗卫生系统“精诚奖”、2016年度荣获仲恺高新区创新创业新锐奖及“惠州好人”称号,2017年入选仲恺高新区“恺旋人才计划”并被评为“首席技师”,2018年获得“惠州好医生”称号。“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是张伟强从医的坚持,从步入神圣的医学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对他来说,要当一名称职的医生,除了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以帮助病人减缓痛苦。

同时,为了更好地助推分级诊疗模式,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仲恺高新区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互联网+医疗”,为实现连续、协同、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据悉,全区医疗云二期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区财政累计投入1500万元,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已完成整体建设,全区7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38家标准化村卫生站已上线使用医疗云平台,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可实现检验检查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此外,全区推行“医卡通”,累计发放近20万张,基本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卡通”、卫生计生信息共享“一网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优化健康服务,谋篇布局“健康仲恺”建设

医疗,民生之需;民生,和谐之本。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不断完善健康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惠民举措,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2018年4月开始,仲恺高新区正式启动全民预防保健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已完成居民免费体检22317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0%;完成健康档案新建10079户,家庭医生新签约16910人,新增基本公卫7868人,体检结果应用3713个。“为了减轻居民的看病负担,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卫计力量,在全市率先实施"健康使者行动"计划,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进健康服务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区财政累计投入170万元实施高血压患者基本药物免费发放,有效减轻高血压患者医疗负担,成为惠州市唯一一个实施高血压免费药物治疗的县区。”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仲恺高新区扎实推进,累计投入1.5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每人达56.59元/年。同时,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医改的重点工作,采取“做实签约、夯实服务、健全机制、部门配合、多措并举”的工作方式,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通过在惠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健康驿站”试点、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签约服务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制作“健康护照”和“健康服务手册”及推广使用社区580APP、微信小程序即时签约、滚雪球培训等形式,加大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目前,区域内共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70个,深受居民好评。此外,更在全区开展消防应急救援演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班,举办首届“杏林杯”中医药技能竞赛等,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揽才”组合拳出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践行“病有良医”,仲恺高新区对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脚步也一直未停歇。为助力惠州争创一流城市,全区打出了引进与激励的“揽才”组合拳,深入实施“恺旋人才计划”和“恺炬创新行动”,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落户仲恺。

在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古岭梅正在为一名孕妇进行产检。古岭梅是仲恺高新区医疗卫生“精诚奖”五好医务人员、仲恺高新区医疗卫生“精诚奖”创新服务个人、仲恺高新区第六届创新创业新锐个人、仲恺高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从医25载,她始终战斗在妇产科临床、妇幼保健一线。对于医术,她精益求精,不断外出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妇产科疾病发展新动态,创建了医院急危重症紧急救治团队,能熟练运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广州市孕产妇救治中心陈敦金教授新创的经后路子宫切除+阻断血管通路技术,紧急救治了大量妇产科急危重症疑难病例,得到了市中心医院医生的高度赞扬。

截至2018年上半年,仲恺高新区累计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21名,公开招聘医务人员128人,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大学生8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深入开展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名医传、帮、带作用,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才培养,其中有2名医师被聘为“广东省中医师承导师”。

此外,自2015年开始,仲恺高新区便将卫生系统人才纳入 “恺旋人才计划”范畴,开通医疗卫生人才引入“绿色通道”,截至目前累计奖励91名医务人员和4个团队。其中,区管拔尖人才2名,创新创业领军人物3名,创新创业后备人才4名,首席技师14名,优秀技师40名,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26名,创新创业新锐个人3名,创新创业新锐团队3名,奖励资金近400万元。

修医德行仁术,“城市守护者”不断涌现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仲恺高新区涌现出了一批修医德、行仁术的医卫工作者。在刚刚过去的“山竹”强台风中,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成为狂风中最有力量的“逆风者”。在“山竹”逼近前,各医疗卫生机构严阵以待,与风赛跑,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加固门窗,尽最大努力降低台风会带来的可能损害。同时,也是为了在人们有需要时,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及时提供救治。随着2018年9月16日“山竹”的来袭,他们彻夜不眠在临时安置点值守救治,为避险群众送上食物,救治因台风受伤的群众。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共转移人员206名(包含工地施工人员),累计救治44人,救护车出车24次,避风场所收拢人员55名,拆除临时广告牌19个,排查整改隐患29处,有281名医务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因积水严重,甚至有两辆救护车车牌被冲走。而当“山竹”远去洪水消退后,他们依旧一刻不停,马上开始了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期间医疗卫生机构共组织卫生预防消杀队13个,消杀人员37人,共消杀重点场所62个(包括学校、市场等公共场合)。

然而,对于逆风而行的医卫工作者而言,抗击“山竹”只是他们救死扶伤路上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是手术刀下的殚精竭虑、无影灯里的孜孜不倦……他们怀揣着悬壶济世的仁心,竭尽全力。廖新林,53岁,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惠州市首批卫生援藏医疗队的队长,先后获得仲恺高新区“精诚奖”五好医务人员、“优秀援藏干部”称号,也被西藏朗县授予了援藏先进个人、援藏优秀科主任的荣誉。在援藏期间,他因为年纪大只能边吸氧边工作,但他用坚毅的意志克服了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朗县卫生服务中心同仁和援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帮助朗县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得知这一消息,廖新林笑开了花:“太好了,我们也算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了。”勇上高原,廖新林用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医务人员的担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尊医重卫,共享健康,自古而然。在这群“城市守护者”身后,是我们的健康与平安,是他们以责任兑现信任、用奋斗成就精彩,使得医患关系更趋和谐,“健康仲恺”医卫格局更趋清朗。

民康国富,民健国强。在仲恺高新区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目前,仲恺高新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托起了 “健康仲恺”。同时,卫健事业走出了一条暖民心的惠民之路,擦亮“惠民之州”品牌,病有良医、健康仲恺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黄 婷

新闻推荐

民航本月下旬迎来冬春航班换季 届时惠州机场现有航线网络和时刻也会有所调整

惠州机场。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东江时报讯记者刘建威东时记者从惠州机场提供的数据看到,10月1日至7日,惠州机场累计保障航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