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文”融合 建现代化品质一流城市

南方日报 2018-09-28 16:06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时至今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依然是公众的普遍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病”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显然,三十而立的惠州也正在思考,并试图给出自己的回答。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并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

这是惠州对城市未来的一种定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升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布局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城市的精神品位与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让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发展质量上要有优势,要有特色和吸引力。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大湾区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的面积之和。这样一个面积大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均匀发力,不仅容易导致粗放无序且低效的开发,也难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覆辙。

要实现城市经济密度提升,而不是“虚胖”,更多还是要回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正如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所言,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它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结合资源禀赋与自身特色,通过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与内涵,“小而美”“小而精”的惠州将别有风味。

当前,惠州正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应从城市定位、职能、规划布局、区域协同等方面找准方位坐标来建设运营城市。特别是要突出惠州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坚持“大疏大密”,在生态空间上多“留白”,在生产空间上则集约化、集群化,向高密度要高质量,并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通过提升城市经济密度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动力。

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应该是交通便捷、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城市。这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提出新挑战。

多年来,惠州较重视发展“大交通”,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交通”,导致路网衔接不顺、通而不畅,仲恺大道就是典型案例。

如果惠州不在城市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公共服务和办事服务效率等营商环境上联合发力,就很可能遭遇“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的双重夹击:一方面不仅难以从广深等城市吸引到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资源,反而可能导致自身既有的资源被大城市加速吸走;另一方面,有可能成为深圳向深汕合作区以及珠三角向粤东粤北高端产业转移的“过道”,资源过境却留不下来。

要防范这样的问题,惠州就要强化创新产业的内生动力,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品质升级,吸引“候鸟”变“留鸟”。

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归根结底应该是一座以人为本、生活和生态品质齐飞的城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因为这样,惠州可以先行先试,在考核指标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快调整指挥棒,引导各个县区、镇街打造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宜生态保护的则做大绿色生态文章,宜发展工业的则提高工业集中度和经济密度,各施所长、各尽其能、各美其美,合力提升惠州的发展质量、效益和城市品质。

城市的核心在于“人”,让市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才是真正的品质。如果说,守护好生态并塑造更多城市景观是在提升城市“颜值”,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在提升城市“内涵”,那么坚持绿色发展并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则可以让城市“内外兼修”,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惠州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的题中之义,也是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周欢

新闻推荐

惠州市查处违法建设规定征求意见 违法建筑限期15日内改正或拆除

加强违建治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指引。为进一步加强惠州的城乡规划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营造良好有序城市环境,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