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流健康服务助力一流城市建设 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实现“病有良医”的新担当新作为
▲澳洲专家团队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相关指导和培训。
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与香港社区健康学院、惠州市医学研究所交换《关于加强惠港国际医疗中心建设的协议》的项目文本。
捐赠医疗器材及救护车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
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通讯员王运广 摄
外请专家为员工讲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全会还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行有通衢、治以法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擦亮“惠民之州”品牌。“病有良医”,关系着千千万万惠州人民的健康与幸福。
如何以仁心仁术惠及广大市民,创造一流健康服务?近日,记者来到已陪伴守护惠州市民十载春秋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该院在探索实现“病有良医”道路上的新担当新作为。
树信念筑根基
强化医院价值观,滋养医学沃土
“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之魂,建院伊始我们树立了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员工们以"医善在心,医技在手"的价值观服务广大市民,以"救死扶伤 仁心惠民"为办院宗旨、将"以人为本 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患者"作为我们的服务承诺,从顶层设计上强调德行教育。”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祝晓芬对记者说:“我们还有一个愿景,就是将我们医院打造成有优良的社会形象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品牌医院。”
俗话说,行医德为首,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相信,良医首先应当有好的医德,还要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德与医术就像单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医德必须从入行开始就牢记于心,而医疗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不断提高。因此,我院非常重视医德建设工作。”祝晓芬告诉记者,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医德培育工作,“我们每年会举办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外请专家的方式,为员工讲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为人处世的正能量,缓解员工们的工作压力,让人在繁浮中沉淀下来,感受一番心的洗礼。”
值得一提的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新员工入职、院庆、国庆节、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并温习医院核心文化。“我院在惠州是率先开展这项工作的,为的就是要牢固医护人员的信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永恒记在心中的是秉承仁心,坚守医德。”
“"良医"除了医德之外,还需要个人医疗技术的磨练和可持续成长的平台,最终目的是为市民提供合适的治疗和贴心的医疗服务。”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方永平说,医院一直重视专科的建设,希望通过增强专科力量,为患者提供更“给力”的优质医疗服务,这也是对“病有良医”的有效推动。方永平介绍,根据国家对三级甲等医院的功能定位,应重点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实施重大手术、做好重症患者的监护,因此我们也将重点把握这几大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创伤急救,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结合国内医院的优秀发展成果,形成医院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此外,就当下社会存在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问题,我们也提出重点打造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专科,着力提升相关能力,造福惠州百姓。方永平透露,目前该院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6个,广东省重点扶持建设临床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27个,其中不少在惠州市甚至广东省处于先进水平。
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是2016—2017年度119家广东省文明单位中,惠州医疗机构中的唯一一家。此外,近年来医院也是优秀人才倍出,先后有谭小颖、陈文滨、景英朝、任会杰等医务人员获“惠州好人”称号,其中谭小颖先后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惠州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表彰。
“我们取得了那么多的成果,突破了诸多难题,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有"医善在心,医技在手"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正是有优秀的医院文化滋养,才有了如今团队的壮大与技术的精进,在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筑牢我们的医院文化,为惠州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用自己赤诚的仁心与精湛的医术,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让惠州人民享有一流的医疗服务。”祝晓芬说。
促改革治未病
规定自选动作结合,助力打造健康惠州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建设卫生强市的道路上一直勇于探索,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健康中国,对于市第一人民医院而言,我们要紧跟步伐,助力打造"健康惠州"。”方永平如是说。
“在助力打造健康惠州方面,我们先是做好"规定动作",积极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做好推进医联体建设等相关工作。”方永平介绍,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和多家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其中也正在和部分基层医院洽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记者了解到,就在8月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双向转诊办公室,主要负责接受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单位上转及三级医院平转的患者。对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下转,对超出本院诊疗科目或病情复杂、难以实施有效救治患者,符合三级医院间转诊指征,进行转诊。双向转诊办公室为转诊至市一院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同时也设置专线2883866,电话24小时对外开放。
方永平还介绍,市第一人民医院办公室牵头成立了医联体办公室,负责与各医联体单位业务的商恰。“我们也在分析研究不同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规范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也将积极响应互联网+医疗,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建设更为智慧的现代化管理医院。”
“另一方面,我们也做好"自选动作",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职责,继续做好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工作,成为中国红基会“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筛查,同时为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提供资金上的帮助等。
“按照一般的角度,你是否也认为医院只是治疗疾病呢?”方永平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当今社会已经有不少人关心"大健康"这个概念,所谓"大健康",关键的是如何让人民"少得病"。所以我们医院的职责不仅仅是为市民治疗疾病,还要帮助市民了解如何才能更健康地生活。”
方永平向记者介绍,现代人因为生活作息、工作压力等原因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健康、关注养生。“有的新闻说,某些年轻人在喝饮料时会放红枣枸杞,认为可以平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不是可行呢?又有些人会问,广东人很爱喝汤,其中很多是药膳汤,那这些汤是不是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呢?去年,我们就成立了养生药膳工作室,免费提供药膳咨询等服务,目的就是想普及这些知识,用老祖宗的智慧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
据悉,上个月,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成立了一个健康管理门诊,让大家体检完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可以咨询和分析,甚至在体检前就先做咨询,了解自己到底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而不是靠感觉自己选择体检项目,让大家更为关注慢病的筛查和防治。“在健康管理方面,我们还要开展系列化服务,体检报告出来后让专家来做解读,从而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该如何注意饮食,如何运动,或是疾病治疗建议等等。”
“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当下我们不仅仅是"治病",更多的是要担当起健康教育的职责,让大家更为关注自己,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身体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做"健康教育微讲堂",组织义务宣讲队带着健康生活的知识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为市民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将"健康"的概念延伸,让惠州市民生活地更加舒适、幸福。”
建平台拓视野
乘大湾区建设东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市委全会报告提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成员,惠州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机遇上有新担当、新作为,打造更大更包容更国际化的开放平台。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今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签订项目,同时也与澳洲的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等也开展了相关合作。
“惠州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两地群众交流频繁。就像我们的好朋友香港社区健康学院院长、香港社区医护联盟主席方玉辉说的,去北京或上海必须讲普通话,说得很辛苦,别人还不一定能听懂,但是来惠州可以说粤语,感觉上就很亲切。”方永平告诉记者,其实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提出以前,在市港澳办、市卫计局牵头下,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和港澳多次开展互访交流活动。其中,惠港国际医疗合作中心正是惠州市医学研究所、香港社区医护联盟以及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孕育的跨地域结晶。“在今年的大会上,我们与香港社区健康学院、惠州市医学研究所交换《关于加强惠港国际医疗中心建设的协议》的项目文本。我们三方将继续在医护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采用多形式提升对基层和社区医疗的服务能力,加强两地医护人才交流。”
谈到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方永平充满信心:“随着这样的交流不断增多,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医疗行业方面的水平也会有更高的提升,我们也将借助这个平台,增强我们的医疗实力,加强人才交流和学习,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将做好准备应对未来有更多的香港市民到内地就医的医疗需求。据悉,目前该院已与香港部分机构就相关合作进行洽谈。
方永平介绍,除了借助大湾区这个平台外,2016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联合建立了创伤研究中心,阿尔弗雷德创伤中心具有国际公认的创伤治疗水平,这个合作意图在力争帮助我院建成市一级创伤中心,提高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同时不提高残障率。自开展合作以来,我们派出多批医护人员到澳洲培训创伤、神经外科、脊柱和重症监护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阿尔弗雷德创伤中心也作为顾问,每年派出两批专家团队到我院开展相关指导和培训。“我们希望通过加强与世界上顶级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来打造一级的创伤急救中心,造福惠州百姓。”
据悉,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在国内率先引进并且部署了澳大利亚先进的创伤接诊急救(TRR)系统,并在它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研发了惠州市创伤智能救治平台,实现严重创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信息化、规范化,实现在一个区域内以一家综合大医院为创伤中心的创伤分级诊疗。2017年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考澳洲模式,设计并建设了惠州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创伤复苏单元”,目前已成功在创伤复苏单元抢救100多位严重创伤患者,为传统创伤救治流程带来了一场互联网技术革命。
“根据国际标准,ISS(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大于等于16分即为重症创伤患者,在国内,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平均达到20%左右,而与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开展合作的两年多来,我们医院收治了近600例这样的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率控制在8.3%,可以说在创伤救治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方永平说。
据悉,该院的创伤救治能力还得到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肯定,今年5月正式成为该联盟在广东省的第四家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开始为期三年的建设工作。该院将进一步融合国际与国内创伤救治理念,在联盟指导下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医疗救治、政策制定等多领域工作,不断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方永平欣慰医院在创伤救治上取得的成效,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首先必将立足惠州,做好市民朋友们的坚强后盾,守卫他们的健康。此外我们也将不断坚实自己的力量,在科学研究,社会公益等方面做出努力,用微薄力量去推动健康惠州建设。”
新起点新担当
开展三大中心建设,共建一流城市
“我们惠州要打造国内一流城市,势必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我看来,医疗卫生事业是打造国内一流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医疗工作达到一流水平,才可与全社会共同助力惠州成为一流城市。”
方永平认为,只有市民健康,整个城市才会富有活力,和谐平安。
今年,恰逢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十周年,对于这家去年荣获“三甲”医院金字招牌的医院来说,共创国内一流城市,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市委全会报告里说,惠州设市30周年,三十而立正是年轻力壮,朝气蓬勃又大有作为之时。那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建立10周年,十岁不愁,我们也发挥十岁儿童活泼的天性,积极进取,不断吸收知识。我们将抱着感恩的心态吸收这些意见和建议,在学习中成长,继续为惠州市民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方永平介绍,接下来医院将对重点学科进行重新拟定,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使各项业务水平努力达到一流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加强人才建设,激发团队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的理念。此外还将积极响应政策,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下功夫,不断激励员工们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来。
据悉,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在积极进行三大中心的建设,一个是胸痛中心,一个是脑卒中中心,一个是创伤救治中心。“一般来说,急救患者中交通、坠落、机械意外导致的创伤患者最多,其次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都是分秒必争的情况。三大中心的建设将更为畅通这类患者的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提高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能力,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最终提高创伤急救、急性脑梗和心梗的救治成功率,整体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此外,方永平还特别介绍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是医养结合发展必要的一个环节。2015年,我们成立了广东省首个临终关怀科,以"临终关怀+善终关怀"的模式,为终末期的患者提供生命支持。至今已经服务了200多名患者。近期市卫计局与香港社区健康学院联合举办的2018年惠港国际卫生健康讲座——— 生于死的感悟我们也在我们医院举行,我们也得到很多新的启发,未来将继续推动这项工作,唤醒大家对死亡的关注。”
随着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号角吹响,惠州将扬帆起航,迈入新的发展时代,而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以市民健康为己任,让“人尽其才”的理念在院内得以彰显,为惠州市民打造一流的健康服务,助力惠州新一轮的腾飞。
“我院将以为惠州市民提供一流健康服务为己任,增强医院的文化底蕴,激发医务工作者们的工作激情,全方位努力打造一流的健康服务,从而助力惠州实现成为一流城市的目标。”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赵学敏通讯员黄军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琳)日前,市整治“两违”办邀请国家住建部专家、扬州大学城管研究中心主任王毅教授,作“如何查处违法建设、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