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斛基地到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惠州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哪里

南方日报 2018-09-26 16:25

曾浩正在查看一株石斛的生长情况。廖钰娴摄

自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罗浮山召开以来,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惠州产业经济发展的“热词”。

近日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释放生态红利也能创造“金山银山”,充分发掘惠州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还可以孕育出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大健康产业,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如果加以引导扶持,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半城山色半城湖”,坐拥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惠州素以宜居城市著称。如何进一步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价值,释放生态红利,开发出更具未来属性和生长潜力的大健康产业,是惠州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命题之一。

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通讯员苏秉成刘勇

隐秘山林种仙草

种植地道药材的“惠州样板”

从惠东安墩圩镇向水美村深山处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山林正在发生的变化。

2014年底,商人曾浩带着数千株产自云南的石斛幼苗来到这里,在700多亩的山林上建起了石斛种植基地。

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多科植物生长,因此中药材种植很广泛。目前全市种植中药材约3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如今,安墩镇石斛种植示范基地已成为惠州大健康产业的一隅。

石斛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因滋阴补虚效果显著,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然而,由于早年采挖严重,如今野生石斛资源大幅减少,石斛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种植,安墩石斛基地的种植方法更像是把石斛嫁接在树上——把带有根系的石斛幼苗用绳网固定在树干上,定期浇灌,等它新长出的根系贴紧树干开始生长时,这一株石斛就算成活了。

由于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如今,人工种植的大棚石斛栽种在南方各地并不罕见,然而,在曾浩看来,人工种植的石斛生长周期短,且往往施用化肥和农药,其药用价值与野生石斛相比大打折扣。

“我们这里种的石斛采用蒴果有性繁殖的方式,能保证完整的自然属性。”曾浩介绍,基地种植的石斛品种丰富,有铁皮、金钗、鼓槌等30多个石斛品种,充分利用天然、自然条件,完全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只依靠生长习性和植物吸收雨露滋养的种植方法,保证石斛的自然品质。

2017年3月,省中医药局调研组曾来到这里考察中医药材生态种植情况。对于基地的种植方法,调研组给予了肯定,认为该基地为广东种植道地药材提供了科学的榜样。

然而,相对于大棚种植,这样的野生型种植方法无疑让石斛的生长周期更长,也大大增加了种植风险——石斛最怕寒冷霜冻,一场寒潮就可能让花了3年才长成的石斛毁于一旦。

对于曾浩来说,即将来临的冬季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今石斛种植基地已经度过4年的适应期,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将在今年迎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收成,然而,这一切并非定数。

2016年8月,种植基地获批成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去年年底,该基地收获了大约300斤石斛,卖了将近400万元,尽管这笔收入相较于前期投入仍是杯水车薪,曾浩还是对石斛种植充满信心。近来他又相继看了位于惠东稔山和惠阳新圩的几个山林,“惠州是我的家乡,这里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自然资源禀赋,我相信以后像野生石斛种植一样的产业会越来越发达。”曾浩说。

中医药产品“留洋”

走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之路

继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以来,惠州中医药健康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并相继创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健康产业基地、中医药创新基地。

惠州市中医药资源丰富,仅罗浮山就有超过1200种中草药。如今,仰赖于这样的中医药资源,一批中医药产业正在孕育。据统计,截至2016年,惠州已有本土药品生产企业24家,其中包括中药制剂企业9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中药制剂厂外车间2家,2016年全市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产值约18.95亿元。

中医中药,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医学技艺,正在逐渐化身现代健康产业的内核。以上述石斛种植基地为例,中药材种植体系已成为惠州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之路的依托之一,而中医药制作体系则是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另一抓手。目前,惠州已有罗浮山国药、九惠制药、新峰药业、惠州中药厂等知名药企,其产品大多也是经岭南民间中药验方研制生产出来的,具有本土特色和历史印记,以及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在多年本土采用经验后,许多中药产品正在走出惠州,一些成熟产品甚至走出了国门。记者了解到,目前罗浮山国药公司生产的“百草油”,早已远销东南亚市场和非洲市场,另外,“罗浮山风湿膏药”、“复方风湿宁系列”等也被列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作为支撑。为了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惠州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近两年来,惠州先后印发了《惠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实施方案》、《惠州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编制《惠州市中医药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不断完备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以中医药为核心之一的大健康产业奠定制度基础。

如今,惠州中医药健康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已在罗浮山建成了葛洪博物馆、中药百草园、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养生馆等,并成功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此外,相关机构正在加快整理、挖掘葛洪中医药书籍,先后出版了《葛洪医药研究集成》和《岭南验秘方大全》。

与此同时,惠州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间、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间、中医专科医院1间、中医门诊11间,中医诊所301间。已初步建成市、县(区)、镇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框架。全市拥有6名省级名中医、18名市级名中医,在全省率先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和“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两个月后,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将在惠州博罗召开,借助此次大会资源,惠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转向着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

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全国已批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15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试点,探索中医药工作新方式新路径,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为全面推进中医药深化改革提供示范”。

与已有的15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不同,惠州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发展”为主题。据惠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验区将依托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特色优势,以罗浮山的名山效应和旅游龙头的示范带动,以规划建设“罗浮新区”为引领,统筹全市中医药资源,健全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培养引进中医药健康养生人才,建立中医药健康养生研发平台,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包括:“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保健服务”“中医药+养生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创新基地和南药种植基地。

在惠州,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相融相通,是其成为大健康产业并服务于人民的要诀。对此,惠州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申请函》中提出,要发挥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遴选确定中医优势病种,建立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服务包,实行试点按病种打包收费,并在医保支付中优先保障。扩大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此外,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全市公务员体检项目,继续筛选中医适宜技术,将其门诊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康养产业同样是大健康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惠州提出将推动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滨海养生形成规模化运营,建设高端康养机构5—10家,培育5—10个中医药康养产业基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发展核心区。同时,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的优势,探索建设5个以上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在健康旅游产业方面,惠州还将争创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建设3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建设以资源和产业基础为支撑的森林温泉养生基地、滨海休闲养生基地、养生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健康旅游基地。

到2020年,中医医教研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常住人口万人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5.5张、万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79名。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引领,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为重点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为核心主题的试验区创建,正在成为惠州发展大健康产业、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的改革试验田。

■观察眼

中医药产业化

须警惕“原料陷阱”

对于种植野生石斛的曾浩来说,除了突如其来的寒潮以外,真正值得担忧的还是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成品石斛。一些种植者为了经济效益,滥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刻意缩短生长周期,导致石斛品质下降。而消费者难以甄别好坏,重产量轻质量的低价劣质石斛使得优质石斛在市场交易中面临不公平竞争。

石斛种植者的担忧只是缩影,事实上,质量问题也正是当前中医药产业化的最大痛点。回溯过往关于中医药的质疑,多半出于中药材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而这些质量问题又往往发生于中医药产业的源头,中药材种植成了避之不及的“原料陷阱”。

关于中药材绿色种植,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的“种植保护”一章中已有明确规定——“种植生产不得违反环境保护、林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种植投入品,禁止使用高毒、剧毒及高残留农药,禁止滥用农药、抗生素、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

对于正在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传统中医药产业化的惠州来说,中医药的“原料陷阱”更须警惕。尽管首批列入保护范畴的岭南中药材并没有来自惠州的中药材品种,然而,打造高质量的大健康产业依然离不开源头产品的“精品战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基础性的产业基础,中药材的质量就是大健康产业堤坝的根基,它是一切创新发展的前提。目前,惠州正着力建设多个中药种植示范基地,如何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广中药材无害化生态种植,是实现中药材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突破点。

市场监管也是中药材质量把关的重要一环。在中药材到达消费者手上以前,药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设置多重关卡——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有害物残留等,以有效阻止不安全的中药材流向消费者。

新闻推荐

瓜果话丰收 秋味别样甜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惠州全民庆丰收

游客参加龙门麻榨杨桃节体验丰收的喜悦。本报记者黄宇翔通讯员郭文斌摄昨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惠州市呈现一派全民庆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