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改试点 惠州如何补短激发内生动力

南方日报 2018-09-21 17:20

惠州试点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图为博罗松树岗村的“空中田园”有机种植,实现“零污染”。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乡村振兴,对于有着广阔农村地域的惠州而言,是一个大课题。

日前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像研究工业经济那样研究农村经济,像研究城市治理一样研究农村治理。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也提出乡村振兴不要千村一面,资金投入防止一刀切。

近年来,惠州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行动方案》《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以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助推乡村五大振兴的工作方案》等政策。

今年3月,惠州还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随着系列政策的实施,惠州乡村振兴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对于惠州来说,如何补足自身短板?如何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是惠州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1租金+工资+分红,拓宽村民多元收入渠道

“乡村振兴,首先村民要有致富渠道。村民不富,农村不兴。”惠州市农科所所长钟元和认为,因此,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有产业、有就业。

近日,记者走进陂头神村的一处种植基地时,村民杨玉山正在为刚种下不久的番石榴除草施肥。杨玉山原来在惠州的一家家具厂打工。去年5月份回到老家后,不仅将老家的闲置土地租给了村里的旅游公司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而且自己也成为了项目基地的一名工人。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800元/亩计算租出去13亩,加上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以及项目盈利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了7万元,远远超过了原来打工的收入。

在这里,跟他一样的当地村民就有20多名。夕阳下,村民们戴着草帽,在有序地劳作着。

这个基地,是当地村企共建的“田园课堂”项目。该项目占地500亩,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个生态游项目,按“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合作模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游客们在村委会门口乘坐电瓶车来这里,眼前成片的果林和农作物等,可供游客参与劳作,体验农耕生活。

博罗陂头神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廷介绍,2015年,该村成立了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后,以村企共建形式,激发农村资源要素,通过将土地经营权、乡村公共设施、乡村田园风光等资源入股,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平台等,实施村企共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项目以每年800元/亩的租金,从农民手里租下了土地。往后每5年递增100元/亩。由于既有租金,又有工资,还有分红,当地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到201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

而在惠州的贫困村,随着项目的进驻,也在发生着嬗变。

进入初秋,依然炎热,但走进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的养老院,却异常凉爽。这里除了雅致的养老院,还有光亮整洁的新村委会大楼、休闲小公园等,都意味着这里的村容村貌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去年,石滩村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惠州市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首期200多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据介绍,该基地解决了约30名村民就业问题,每个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实现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

一方面,将生态农业基地和旅游观光相结合,去年春节期间就吸引了近10万人次在该基地旅游参观;另一方面,则通过引进资本的同时,让贫困户直接参与学习技术、生产、管理和经营,改变了农户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实现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变。

“在农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想办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想办法为村民提供就业,才能实现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惠州市人大代表何玉兰对记者表示。

去年以来,惠州立足当地资源,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鼓励带动增收效果好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在贫困村发展生产基地,吸纳贫困户就地务工、参股,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扩大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

2让各项规划进一步衔接,以改革破除机制障碍

村庄的振兴,规划应该先行。

按惠州市的要求,到2018年底,实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纳入村庄规划范围,实现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全覆盖。

不过,记者走访中有村干部对记者直言,土地规划跟乡村发展的规划还存在不衔接的情况。对此,《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提出,牢固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统筹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基础,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该市还提出,要抓紧编制《惠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统揽全市乡村振兴发展。

对于各县区而言,则要制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对应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产业生态布局。

而在记者实地走访中发现,具体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掣肘。

比如,农房建设落实“一户一宅”历史欠账多,清拆难度大,导致有些贫困村“三清、三拆、三整治”还不彻底;贫困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没有人气,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存在顾虑,影响创建成效;农村报建和农房风貌管控相对滞后,导致农村有新房无新貌;等等。

记者发现,要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农村的“两违”(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问题,也亟待解决。

“农村的各种乱建不规范、不解决,在未来就一定会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惠州市人大代表陈桂荣如此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农村建设和用地,惠州将出台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意见,建立乡村报建协管员制度,严格实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同时,接下来也将要制定整治农村历史违法用地和违建分类处理指引,到2022年基本化解农村“两违”历史遗留问题。

而针对省定贫困村创建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惠州准备在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开展落实“一户一宅”制度试点。同时在博罗、龙门县省定贫困村探索开展拆旧复垦试点,在各县分别选取2个省定贫困村开展农房风貌管控试点。

“力争通过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破除制约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创建成效。”惠州市委农办主任朱晓文说。

3抓好“头雁”工程,形成“头雁效应”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一个村庄的发展,基层党员干部是一股关键力量。只有配强基层干部,才能让村庄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更有方向。”惠州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在过去,部分贫困村的村干部对如何带动村民发展并没有明确思路,没有起到带头人作用,而且个别对帮扶工作还不够主动积极,存在“等靠要”思想。

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统筹选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头雁工程”形成强大的“头雁效应”。

石滩村,原本是一个组织涣散村。帮扶单位驻村之后,确定了坚持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思路。

“我们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通过制作党建、扶贫工作系列宣传专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该村第一书记李应文告诉记者。随着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群众包括村干部“等、靠、要”思想明显减弱,自力更生能力明显增强。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当前的基层队伍建设,还有提升的空间。

实际上,就拿基层扶贫组织来说,目前大部分乡镇没有扶贫机构,负责扶贫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特别是一些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贫困村多、工作量大,但只指定扶贫专干一人,而且经常换人,造成部分责任不落实,工作仅以考核为导向,影响了当地扶贫工作的整体推进。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光靠扶贫单位、扶贫干部还不行,还要增强村干部的战斗力。”一直在扶贫一线的惠东县联新村驻村干部张金华说。

在《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要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

具体来说,包括以配强配优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实施“农村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从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重点从该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中物色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等等。

■观察眼

市场化机制撬动投资

带动农村产业振兴

位于博罗县公庄镇的陂头神村,是一个颇有历史底蕴的村庄。

这里既有黄大铭“下马石”纪念碑、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编钟出土之地等历史遗迹、旧址,也有博东县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这些资源,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光有旅游资源,未必能变成带动农民致富的资产。在该村支部书记王子廷看来,关键要理顺投资机制。“如果由村集体直接投资,是很难成功的。”他说,这需要更加市场化的机制。

2015年11月,该村成立了陂头神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以村企共建的方式,由村委拥有旅游公司和旅游资源的产权,旅游公司拥有投资经营权。公司主要从事旅游项目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等旅游产品的经营,以及酒店管理、旅游景区服务等。

陂头神村委会旁边,是一排装饰得焕然一新的建筑。这是当地乡村旅游公司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区,总投资上千万元。这一栋建筑是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旅客服务中心,按四星级标准装修了40间客房。靠近村委会一侧,是一家可容纳400人的名为人民公社大饭店的餐馆。

成立了旅游公司后,再引入外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

该村有600多间旧瓦房,跟新建的平房不同的是,这些旧瓦房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独特的乡土味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村民换了新房后,很多这样的旧瓦房便处于废弃状态。与其拆掉,不如整修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

在博东县政府旧址,拥有数十间旧瓦房。公司按每间40元/月的价格租来后,经过一番修葺,准备用于发展民宿旅游。“房子还是业主的,不仅帮他保管、修整,而且每个月还有一笔租金,他们很乐意。”王子廷说。

近年来,陂头神村在推动乡村旅游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计划逐步将陂头神村变成旅游村,让乡村变得更美,让村民更富裕——村集体年收入由2008年的3万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约55万元。

此外,该村计划在每个村小组打造一个景点,做成一个旅游圈。而通过村旅游公司与外面投资方合作的模式引进投资,显然更有市场活力。

新闻推荐

惠州中院公开宣判 一涉黑案件 一审中,3人被判死缓,团伙头目严少亮七罪并罚且被限制减刑

南方日报讯(记者/卢慧通讯员/黄胜龙林婷卢思莹)9月18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严少亮等15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案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