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矴)[t‘ia耷31]或[tiam31],音同惠话邓或研踏。 ○好有瘾的惠州话
惠州话的“碇”和“塌”(笪),词义基本相同,都有名词、量词和方位的词性,且都与广州方言基本相同。这里讲“碇”。
惠话“碇”,其一可作名词,表示地方、处所。如:到~(到达目的地)/去远~(去远的地方)/冇~坐(没地方坐)/~~都一样(处处都一样)/嫌佢栅 [ts謕a31]~(嫌它碍地方)。其二可作量词,指地方、处所,相当于“块”、“处”、“个”。如:寻抛好多~地方都寻无到(找了很多个地方都没找到)/呢几~地方都冇开发。其三可作方位词,附在“呢、盖、奈”等指示代词后,相当于“里”“儿”。如:呢~(这里)/盖~(那里)/奈~(哪儿)。
惠州、广州两地都有夏至吃狗肉的习俗,因此都有相同的一句谚语:夏至狗,冇碇走。其中的“碇”就是指地方。有的广州话词典认为,“碇”是同音借字,是俗字还是本字呢?
碇,又作矴,《说文》未收,是后起字。《集韵·径部》:“矴,锤舟石也。或从定”。《玉篇·石部》:“矴,矴石。”碇(矴),本义指停船时沉入水底用以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糸船的石礅。《三国志·吴志·董袭传》已见此词:“祖(黄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拼阊大绁糸石为矴。”又可作动词,指下碇,即抛锚。如宋·苏轼《东坡志林·记过合浦》:“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船启航了,便叫“启碇”、“拔碇”,船到目的地了,便叫“到碇”、“下碇”。这“碇”,标志着出发之地,也标志着到达之地,都是休憩、安顿之地,引申出地方、处所义是很自然的。惠、广两地,自古以来均濒海临江,舟楫方便,航运发达,“碇”字使用频率高,“碇”的本义和引申义盛行就不奇怪了。
碇,《广韵》丁定切,去声径韵端母,今音ding,广州话[t藓耷22]。惠话的端母字多读[t],但声母送气不送气每有互变,如锻、断、堤、掸等字,因此惠话“碇”的声母读[t謕]也合理。“碇”韵母为径韵开口四等去声梗摄,此类字在惠话中大多读[ia耷]韵母,如铭、钉、艇、星、青等字,故“碇”读成[t謕in耷31]。为何又读[tiam31]呢?从相近的读音看,可能是送气[t謕]和不送气[t]每有互变,以及“碇”的古音影响所致。
从音义看,“碇”是本字。在岭南诸方言中,独惠、广方言的“碇”音义几乎完全一样,说明两种方言比较接近。祝基棠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见习记者/周春通讯员/吴祖响)为了做好台风“山竹”的防御工作,12日,惠州市教育局召开防御台风工作会议。惠州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