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法院探索构建法院引领、社会协同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超六成诉前调解成功案件 耗时不超过15天
遇到纠纷需要懂法用法,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诉讼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也是重要选择。
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惠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惠城区法院”)着力探索构建法院引领、社会协同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着手健全体系、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等方面,实现调解流程标准化、调解主体专业化、调解渠道前沿化及调解规则制度化,释放出化解矛盾纠纷的大能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立案庭审前成功调解案件359宗,占全院结案数6.3%,其中,65%的案件从立案到诉前调解成功不超过15天。
“司法问诊+分诊+调解+司法确认”集约化调解
所谓“诉前联调”,就是当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法院的诉讼阶段时,法院引导当事人进入诉前联调工作室,如果诉前调解成功,则矛盾纠纷化解;如果调解不成,再进入立案审理阶段。“诉前联调”最大优势在于方便群众快速、便捷解决矛盾纠纷。
今年5月,因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分摊费用的纠纷,原告涂某将黄某诉至惠城区法院。接案后,惠城区法院第一时间安排法官黄利华和调解员张东旭对案件进行调解。仅历时2天,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获得赔偿款13.35万元,纠纷圆满解决。“正是因为不断加强诉前联调全面导入机制,"专业法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模式,为当事人提供了便捷、高效、优质的诉讼服务,而且对于调解和好的纠纷,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原告还可以享受免交诉讼费的优势,该举措得到广大当事人的欢迎和认可”,黄利华介绍。
“诉前联调”迅速释放能量得益于惠城区法院“司法问诊+分诊+调解+司法确认”集约化调解体系。
为打造一体化诉讼服务体系,诉前调解工作归口立案庭全面统筹,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优化调解队伍结构、强化调解工作保障。同时,立案庭落实案件全导入调解机制,在窗口即实现案件引流至调解,全面转换“变分散调解为集中调解,变零散服务为综合服务”的工作模式。通过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导诉窗口,由专人对案件进行“司法问诊”,根据案件特征和当事人要求“分诊”至相应特长的调解室,由值班调解员“接诊”并指派法官对口指导,调解室包括特邀调解员调解室、律师调解室、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工作站等。
针对婚姻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等民生案件,立案庭开通绿色通道,优先调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调解上述三类案件共709宗,占总数的62.5%。经调解后成功的案件由指导法官进行司法确认,确保调解书的法律效力等同于判决。
惠城区法院还探索“线上调解”智能化建设。今年6月28日,惠州市交通事故人伤综合服务中心暨惠城区人民法院交通事故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正式在江北挂牌成立。该中心将建立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实现网上在线责任认定、理赔计算、调解、鉴定、诉讼、一键理赔等,让当事人足不出户接受调解全流程。交通事故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配备专业型调解员,定期驻点办公,对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进行高效、便捷的调解,进一步化解纠纷。只要该工作站的调解协议一作出,法官在线审核纠纷双方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协议的合法性,出具《民事裁定书》,对达成的协议进行司法确认,通过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调解成功的纠纷,保险机构可在三个工作日内对当事人在线完成赔付。
线上线下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矛盾调解的平台
今年6月,一宗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在惠城区法院位于惠州学院的诉调对接中心开庭审理。
此前,由于该案涉及主体较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由诉调对接中心擅长调解合同纠纷的专家型调解员进行对口调解。一周的庭前调解虽然协商不成,但由于开庭前主审法官欧阳琳已仔细查阅调解员提交的材料,与调解员进行电话沟通,在开庭时着重对调解时存在有争议的证据和事实进行质证,因此庭审时间大大缩减至90分钟。
近年来,惠城区法院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的平台。以惠城区法院在惠州学院挂牌成立的诉调对接中心为例,该中心划分调解区和庭审区,其中,调解区集法律咨询、调解登记、诉前和审前调解、调解成功的司法确认等多功能于一体。诉调对接中心共有11名专家型调解员,联合法院组建“法官+教授”调解工作团队,主要对接法律关系较复杂的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纠纷。
惠城区法院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旅游侵权等纠纷集中的领域,以现有的工作站、巡回法庭为基础,整合行政、司法、调解、鉴定等机构的资源进行集中办理。例如与惠州市交警支队、市保险协会挂牌成立交通事故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与惠城区工会挂牌成立工会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调解员定时定点办公;又如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含红花湖景区)设置巡回法庭,派驻法官团队办公,专司旅游纠纷调解、速裁,快速处理争议标的额在5万元以下的旅游给付之诉案件,维护当事人正当权益。
为了织就一张以法院为主、多方参与,实现全覆盖的“联调大网”,惠城区法院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聘请资深律师担任公益调解员,择优选任熟悉法律、经验丰富、热心公道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特邀调解员,同时,根据调解员所属的专业领域、工作经验、特长和兴趣等,为其指定相关类型纠纷,并对第三方调解的案件进行专门建档,实行分类管理。今年5月,惠城区法院还出台《关于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调解员的任职条件、选聘方式、薪酬标准和岗位职责要求等;制定调解员经费管理办法,落实法院组建调解队伍、购买调解服务、发放调解补贴和奖励、开展调解员培训及调解工作的专项经费,实行一案一补。目前,共聘任调解员44人,涵盖法律、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领域,其中70%调解员为本科学历。
“法院还注重与辖区行政机关和基层组织建立纠纷化解合作关系。”惠城区法院立案庭庭长苏程玲表示,目前,惠城区法院已建立与区妇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院、区综治办,以及与惠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市保险协会等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化解纠纷工作新途径,有效实现项目对接。
撰文:卢慧钟志明贺帅
新闻推荐
30人入围仲恺区 新一批人才公寓名单 另有200套人才公寓可供企业申请
惠州各区都非常重视人才安居问题。图为高级人才到公寓参观。资料图片南方日报讯(记者/刘光明宝)仲恺再次发放人才福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