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个春秋的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喜欢的事

南方日报 2018-07-19 12:26

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讨会现场。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摄

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许红。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有人说,小学班主任是一份极需要爱的工作。在惠州,有这样一群小学班主任,他们爱工作也爱孩子。

没有被日常琐碎的工作压垮,没有选择机械地重复,没有躺在经验上停滞不前,他们让班级管理变成艺术,让当班主任变得有滋有味。

这些班主任来自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副校长许红主持的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走过了6个春秋,他们仍将在班主任专业化的路上继续前行。

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

组建队伍

工作室的组建要从2006年说起。那一年,许红成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此前,她是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18年的教师,带班经验丰富。

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在2006年启动的“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希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的班主任骨干队伍,在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每一批名班主任培养周期为3年。

3年的学习让许红的班级管理理念逐步更新。她意识到,自己和同行们多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来进行班级管理和建设,而忽略了专业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和方法。“以前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高耗低能,做得很累,只是一个机械的执行者。”许红说。

通过学习,她发现“班级管理是有章可循的”。她一边探索师生交往的规律,一边在自己带的班级中实践,发现取得的效果不错,班级获得了很多荣誉。这是从经验型班主任到智慧型班主任的转变。

2009年,许红从首批名班主任培训中顺利毕业,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称号。两年后,她成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许红回忆道,“申报工作室一方面是学校非常支持,另外,作为骨干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平台,班主任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同时发挥孵化带动的作用。”

2012年,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第一批9位成员,来自惠城区内多所小学,现在都成了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工作室也进入了第三周期的建设。

“许老师找到我时,我对此的概念并不清楚。”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首批成员,同时也是工作室助理的陈友廷说。工作室组建的时候,陈友廷才刚参加工作两年,是个年轻班主任。加入工作室,他说觉得能学到东西便来了。

不仅是成员,许红对于工作室的建设也没有清晰的规划,她说就是在交流学习之后,“自己慢慢摸索着去做”。

工作室建立初期,许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队伍的组建。她需要把一群对班主任工作认可度高、志同道合的老师凝聚起来。“这对主持人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刚开始我需要思考怎么让这些成员来参加我们工作室的活动。因为每个成员都很忙,而我们的交流和主题分享都是定期的。”许红说。

很快,许红找到了方法。一方面,她积极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的支持,为成员参与工作室活动提供便利。立足工作室本身,她结合成员们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了一个“小组研讨互动模式”,让成员们每次的学习都目标明确,形式丰富,大家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每次活动的氛围都很好,讨论得挺热烈。”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教师徐希说。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分教点教师毛江玲也有同感,“工作室给了我们一方小天地,大家各自请假来到这个地方,就像聚会一样。”

因爱而聚

从第一期10人的团队发展到现在52名成员,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对老师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52名成员来自惠州市各小学教育一线,因为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和热爱走到一起。

“我很喜欢做班主任,很喜欢做老师。做班主任就像有一个自己的家,心里有着落。对一帮孩子有责任,心里觉得很踏实。”徐希说。

徐希是2014年加入工作室的,现在她是惠城区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之一。当她从相熟的老师处知道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时,便非常希望加入其中,“我很向往这个团队的氛围,是一个像"家"一样的团队。”

平常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徐希也愿意向“家人们”求助,“有什么难题,我就会抛到微信群里,大家都会出谋划策。”

和徐希一样,惠州市第七小学的教师冯玉梅也是通过工作室成员介绍加入的。谈到加入工作室的初衷,她说,虽然已经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但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管理班级、建设班级,工作室刚好提供了和其他学校老师交流的机会和理论学习的平台。

惠州市东湖双语学校教师曾翠映则是在旁听了一次分享课后申请加入工作室的。“那是一节心理个案分析,我自己有两个孩子,同时又是班主任,所以对学生心理这块非常感兴趣。”曾翠映说。通过学校申请推荐,提交了一系列材料后,曾翠映在2016年成为了工作室成员。

从许红自己去组织、发展的第一批成员,到由成员们带动吸纳,再到通过学校推荐等方式加入,许红说,班主任工作室的各项章程都更加规范了,对向往专业成长的教师,工作室的大门始终是开放的。

许红名工作室吸引教师的秘诀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大概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个体的成长建立在工作室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基础之上。

工作室设计的“小组研讨互动模式”是“学习共同体”的实现方式。这一模式主要路径也被总结为“一点二帮三圈”。在工作室初期,许红承担了对骨干成员的培训任务,每个月进行的专题培训会从班级规范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安全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中选择一个小点作为切入,进行深入研讨,此谓“一点”。

“二帮”主要是在工作室建设第二周期后,骨干成员和新成员之间组成老带新研讨梯队,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分享。骨干成员每人在带班实践和理论学习后选择一个重点关注的班级建设相关主题进行研究,比如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设计、家校沟通等,并同时也承担工作室小组研讨活动的组织、分享工作。

惠州市南坛实验学校心理专职教师林贝也是工作室心理教育主题的主要分享人。毕业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教育系的她在加入工作室后,已经策划了多次针对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题培训,非常受工作室成员欢迎,参与人数少则二三十,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

互相的学习和交流也是不少成员看重的。惠州市中洲实验小学教师许娟说,“跟来自城区各个学校、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共同兴趣、有追求的老师一起,有了横向交流,我们的资源可以共享,成为一个大班级共同体,感觉很受益,也很享受彼此的共同的学习和成长,很幸福。”

最后一步,“三圈”是在一定的学习、交流和经验积累过后,工作室各小组之间互动合作,参与城区、市区甚至是地市间的培训交流活动,形成骨干成员引领示范的辐射圈。

“一点二帮三圈”也体现了许红对工作室成员发展的设想。她认为,班主任要有“小视界”和“大世界”。“我觉得每位老师有自己专业成长的视界,也要放眼教育的大世界。主题的学习是在工作室这个平台的分享,还要走出去,通过分享经验接触外面的教育的世界。”

许红介绍说,近两年,她的团队承担了市内的一些培训任务,如惠州市区级24位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系列培训项目,同时,通过示范性班会课、专题讲座、校级交流、工作论坛等交流形式,工作室累计培训人员达5000多人。

结出硕果

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已经成立6年了。这6年,工作室成员的付出也结出了硕果。由许红主持的课题《名班主任工作室阶段性培训模式探究》获评2016年广东省德育课题优秀等级、2016年惠州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工作室还将成员分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汇编成册,制作了《广东省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成果册》、《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论文集》、《班主任工作小妙招》三本书供成员学习使用。

回顾工作室的发展过程,许红感到最骄傲的还是成员的个人成长。工作室成员张小金、冯玉梅、徐希、李玉婵、彭燕媚、江润浓成为了惠城区、仲恺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组建了自己的班主任团队。其中,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教师张小金的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在今年6月被推荐申报惠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张小金也在2016年成为广东省第五批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对象。

张小金在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后,她主持了省级课题《班级文化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结合其所在校“生命、生活、生态”三生的办学理念,工作室从视觉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

张小金说,低年级是养成习惯很重要的时间段,通过营造符合各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的班级文化,来塑造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如何来实现?张小金举了个例子。她把自己的班级称为“小星星班”,希望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发出光彩,同时温暖别人、照亮别人的小星星。在面对规则意识较差的孩子,张小金设计了一个列队小标兵的评比。她制作了一些带有笑脸的牌子,每次列队后,都会选出排队最快、最好的孩子,把这个牌子挂在他身上,同时告诉其他的孩子,这就是在列队活动中最耀眼的小星星,照亮了别人。孩子们都想得到肯定,在这样的机制下很快形成了习惯。不到一个月,班上的孩子列队秩序就比其他班级的好了许多。

冯玉梅名班主任工作室则关注“小活动大德育”。她发现,“孩子不会玩沙包、跳绳,小朋友聚在一起玩得少了。”这让她开始关注孩子们与人相处的能力、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从2015年9月成立工作室以来,冯玉梅和团队成员一直在研究和尝试一些易操作、耗时短的班级小活动,让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外,有丰富的活动体验,同时潜移默化地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当冯玉梅发现其带班的孩子比较调皮、不团结,她就利用队会班会时间带孩子们做风火轮的游戏。

把有摩擦的4个孩子分到一组,用报纸做成纸圈,孩子踩着纸圈一起向前走,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获胜。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解决孩子之间的相处问题。

除了解决班级问题,学习问题也可以通过科目特点设计不同的小活动来调整,利用班会课、队会课、早读课等时间灵活进行。冯玉梅说,“这么多年坚持做一个事,带给孩子的变化很大。孩子们参加活动时笑容很灿烂,家长每次活动也都很配合。”冯玉梅还发现,这些小活动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连续8年,她所在的班级成绩检测都是第一名。“孩子们在教学上没有落下。如果参加活动,也一定是效率最高、办事最快、效果最好的。”

徐希在2015年也成立了自己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她的经历有些特殊,在20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曾在贵州贫困山区任教11年,期间一直为山区孩子募资助学。六七年间,她帮助了400多名孩子获得资助继续学业,自己却因过度疲劳,常年头痛,近视也在两年内从300多度加深至1000度。

来到惠州,徐希仍然继续关注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许红的建议下,她的工作室计划进行“小候鸟的家”公益活动,关注进城务工子女这一群体。“他们没条件上课外辅导班,我们想找一些志愿者,给他们一些学习乐器的机会,校内的老师也可以给小孩进行学业上、心理上的辅导。”徐希说。

■名师心得

“教育最重要的

事情是陪伴”

在许红名班主任工作室中,成员们对这个集体有着高度的认同。在工作室或长或短的学习时间,他们各有收获。

许娟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上更专业了。“在新的工作理念、方法下,通过网络、书籍、观摩学习,班级管理变得更加有效,思路慢慢越来越清晰,跟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比较好。”许娟感觉“做班主任更有滋味了”。

冯玉梅也提到了专业,她说:“走入学生的内心,要有专业化的认识。专业知识是别人取代不了的,要做一个专业的老师。”这是她在工作室学习中最大的感悟。

张小金把工作室比作加油站和歇脚点。当在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出现倦怠、负能量时,她就会回到工作室来,跟成员们倾诉,请他们解惑。“思路开拓,负能量少了,就能更好地投入工作。”遇到困难,工作室成员们也会共同面对,一起渡过难关。

工作室聚集了一批积极向上的老师,也给了毛江玲鞭策和警醒,在每次的学习和交流中碰撞思想,不断学习,时刻不能懈怠。陈友廷也体会到,扎实地学习了班主任的专业能力,锻炼了组织和协调能力只是一方面,在工作室的每一天都在提醒他不要松懈。“这是鞭策提醒我工作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刻苦去钻研。”陈友廷说。

对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许红,有人把她比作船长,有人说她是电灯人。

“工作室对我个人来讲就像一艘船,许红老师是船长,她带我们在船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毛江玲说。

在张小金心里,她把工作室比作专业生涯成长的明灯,“许红老师是最初的点灯人,没有她就没有这盏灯。”曾经和许红共事多年的张小金说,许红是很细心、很关心孩子的老师。

对待工作室的成员,许红一样关心细致。每次活动,她都会给大家准备好茶点水果。成员们的工作和生活她也尽可能关注到。

陈友廷说,每天早上六点多,许红便会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发一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坚持了多年。在她的影响下,微信群的互动一直比较活跃,成员遇到任何工作上的难题,都愿意在群里寻求帮助。

“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陪伴。”许红说,名班主任工作室便是老师们互相之间的陪伴。

新闻推荐

天降不明飞虫 男子被咬昏迷 医生提醒:夏季外出要防蚊虫叮咬

患者被不明飞虫咬伤,所幸救治及时。《东江时报》记者周智聪通讯员欧永杰郑子欣摄东江时报讯记者周智聪通讯员欧永杰郑子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