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石湾陶艺的“返乡之路”

阳江日报 2018-06-28 14:23

[摘要]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在广东海丝馆举行,为游客带来灿烂的陶艺文化盛宴——

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展品

广窑楸叶式洗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石湾窑仿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南海Ⅰ号砚

福船

阳江石湾窑曾是广东石湾窑重要组成部分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赞誉石湾陶艺的诗句。

广东石湾陶艺历史悠久,是岭南地区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在古代的对外贸易中,石湾陶艺产品沿着海上丝路大量出口,深受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艺更是繁荣发展,取得了新的辉煌。

近日,广东海丝馆与佛山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丝路美陶湾——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展出陶艺精品80多件(套)。对于与石湾陶瓷有着深厚渊源的阳江来说,此次展览,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石湾陶艺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别具意义的“回乡之旅”。本专题为读者讲述阳江与石湾陶艺的故事。

“石湾公仔跟阳江很有渊源,我们祖宗都是从阳江迁到佛山石湾的,所以这次我感觉像回家一样。”在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现场,佛山石湾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人不知道的“秘密”——阳江石湾窑,曾经是广东石湾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东石湾陶艺的繁盛发展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学术界定义的广东石湾窑由三个地区的窑口组成, 一是佛山石湾窑,二是阳江石湾窑,三是博罗石湾窑。阳江石湾窑位于今阳江城郊的南排石湾村东北约1.3公里的瓦窑岗上,烧造年代始于北宋时期。

阳江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纯净细密,颜色分白色和灰白色,上白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和蓝釉,以造型朴厚端庄又不失典雅精巧、品种繁多著称。南宋时南恩州内已形成众多瓷窑,除著名的阳江石湾窑外,今阳东区的大八镇,阳春岗美镇的陵环岭、瓦窑岭一带还有瓷窑20余座。这些窑址之所以都分布在阳江城的北郊即漠阳江下游河畔附近,是因为这一带拥有丰富的瓷土,同时窑址靠近漠阳江主航道和石觉头、北津等港口,方便海运外销。

阳江石湾窑尤以宋时期为盛

阳江石湾窑有着辉煌的历史,尤其以宋时期为盛。清雍正时所修的《广东通志》记载:“广东瓷器,宋代以阳春、阳江为最著。”外国学者也多有援述,如英国人波西尔在其所著《中国美术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赞道:“阳春之南有县曰阳江,与阳春同隶于肇庆,而较阳春距海尤近,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其窑质致密坚固,极耐磨损……昔曾此窑所制之宝蓝瓶,自北京宫中发出(清乾隆时)交唐英(当时的督陶官)在官窑中依式仿造,其精巧可知也。”

目前,学术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阳江石湾窑与佛山石湾窑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据宋代李景诏所著的《石湾陶业考》一书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清代许之衡在《钦流斋说瓷》中写道:“‘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古窑,今日早已消灭矣。”

著名历史学家张维持在《广东石湾陶器》里推测,明代阳江窑因陶土消竭或天灾人祸而迁徙,部分陶工迁于东莞设窑。查东莞也有石湾村,在东莞和博罗交界处,其附近的黄家山一向出产白垩泥,该地以前曾制陶。大概后因白垩泥不宜制造一般日常用瓷,故又分迁于现在的佛山石湾。

佛山石湾窑因阳江石湾窑迁入更兴盛

上述记载描述了阳江石湾窑的变迁,学术界至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今的佛山石湾窑也因阳江石湾窑的迁入而更加兴盛。

佛山地区石湾陶艺(石湾公仔)是在大规模生产日用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陶器制作的痕迹。1977年,在佛山石湾一带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这些印纹陶器在制作成型技术、烧成温度和印纹变化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已显示出独特的个性。而在当地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舞乐俑、牛、猪、狗、屋、仑井等陶塑陪葬品,标志着石湾艺术陶器的制作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逐步成为具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

阳江石湾窑的加入,为佛山石湾艺术陶注入了新的活力。再加之明代以后,中国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整个社会对艺术品的追求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高潮,这导致石湾艺术陶的生产进入另一鼎盛时期。数百年来,石湾艺术陶器在国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

海上丝路的重要外销产品

中国的历代海商浮巨舶、渡重洋,跨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石湾的陶艺品,也是海上丝路重要的外销产品。

朱彧在《萍洲可谈》记载了北宋广州商船出口情况:“舶船深阔各四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贮货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北宋时期各地窑均烧瓷器,唯石湾大量烧陶,这里所指的“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极有可能指的是石湾陶器,可见其外销数量之多。 唐宋时期开始,石湾窑产品就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阳江处在古代沿南海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按航程说,它处在自广州启航后的一个途站。因为这样的缘故,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充当“中运港和补给站”角色的定位,代表港口有北津港、戙船澳等。在古代,阳江以石湾窑为代表进行瓷器外销,也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物资提供地。

宋代,阳江石湾窑址靠近漠阳江主航道和石觉头、北津等港口,方便海运外销。南宋中期以后,阳江陶瓷得到快速发展,产品通过南海丝路大量外销。据历史记载,隆兴年间(1163—1164年),阳江瓷每年出口交纳给市舶司的税收达2万贯以上,当时阳江陶瓷的庞大生产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南海Ⅰ号”,这艘满载祖辈印记的宝船,沿着古海上丝路,破浪前行,又历经八百年孤寂,再回到我们身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石湾陶艺遵循传统,又通古达变,海上丝路给石湾陶艺以销路和东西方的技艺交融。石湾陶艺和“南海I号”的相遇,让人触摸到厚重的历史,如同品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故宫石湾窑藏品赏析

1、广窑楸叶式洗,明,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2、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明,高14.5cm,口径11.9cm,足距9cm。

炉直口,平出沿,短颈,鼓腹,圈足,圈足下承以三足。炉外施窑变釉,釉色以月白色为主,炉内施白釉,圈足内施酱色釉。胎体厚重,做工精细。此器为石湾窑的典型器物。

3、石湾窑仿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明,高4.5cm,口径21.5cm,足距9cm。

花盆托呈菱花式。六瓣菱花口,弧壁,平底,底下承以三足。外腹部随花瓣口形状形成凹凸线条。内、外施窑变釉,外底露胎无釉。此花盆托造型模仿宋代钧窑菱花式花盆托,釉色追求宋代钧窑瓷器的窑变釉。

广东石湾陶艺精品展共展出人物、动物、器皿类石湾陶艺精品共计80余件,展期将持续到10月18日。展览现场及文创产品展区,还展出了《福寿双全瓶》《常满罐》《佳偶天成茶具》《砚台》等“南海Ⅰ号”文创产品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将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南海号”砚台系列·端砚

选料为五大名坑之一的宋坑,以广东海丝馆“水晶宫”的外型入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相结合,形态正方,细润如玉,体现了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及历史人文价值。

“南海号”船模系列·福船

依照“南海Ⅰ号”考古数据,以福船为蓝本,手工打磨雕刻而成,船模制作精良、惟妙惟肖,尽显我国古代先进的造船工艺,有乘风破浪、一帆风顺之韵味。

撰文/费先霞 郭亨文

摄影/李向东 海丝馆供图

新闻推荐

庭审进校园禁毒入人心 3500多名学生现场旁听毒品案件审理

本报讯(记者李燕文方莲花通讯员叶彩云黄淑瑜)昨日,在“6·26”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际,博罗县人民法院到广东省技师学院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