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顺风耳”助力呵护惠州碧水蓝天 世界环境日前夕本报记者探秘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惠州日报 2018-06-04 14:19

惠州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会商中心。

▲空气颗粒物采样器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本组图片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明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近日,记者先后走进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市环境监测站等地,了解环保工作者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守护惠州的碧水蓝天。

千里眼、顺风耳,在古代是人们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如今的高科技已经让这些变为现实。惠州市环保部门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自动监测、在线监控等高科技手段,编织出一张“巨网”,覆盖了整个环保体系。

“千里眼”——— 遥感:

城市沟渠水体如有污染难逃“法眼”

遥感,是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对地球系统或其他天体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成像观测,进而获取被观测对象多方面特征信息的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调查、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遥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名符其实的“千里眼”。这一技术,已运用到惠州市河涌排污口巡查。

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彭俊杰说,去年开始,该所与专业机构合作,使用卫星遥感协同无人机对城市黑臭河涌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影像采集,并结合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对河涌周边疑似排污区域进行污染排查,搜寻河涌周边的排污口,为环保执法监管和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借力高科技,环保执法、环境监测如虎添翼。”彭俊杰说,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分析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地表扰动、违规开发建设、垃圾堆放、河湖水库的水体污染等。现在得益于遥感技术的发展,能识别的目标越来越小,连小堆垃圾、城市沟渠的水体污染也难逃“法眼”。

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探索把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科技手段落地运用到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监管,为惠州的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顺风耳”——— 空气监测仪器:

从气样采集到分析数据上传,无法人为干预

“惠州蓝”是惠州一张亮丽的名片。支撑这张名片享誉全国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如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室主任陈超说,这些都有赖于科技手段。

陈超告诉记者,惠州市的空气质量评价点位主要有5个,分别分布在惠城区河南岸、下埔、江北以及惠阳区承修路和大亚湾区管委会,这5个空气站点的监测数据就是判断惠州市空气质量好与坏的依据。

“5个站点全部由国家生态环境部直接管理。”陈超说,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监测数据,站点的采样平台及周边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除了国家指定的设备运维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均不允许进入站房20米范围内。为了这次采访,市环境监测站提前向生态环境部发了公函。得到生态环境部批准后,才能进入站点进行采访拍摄。

5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市环境监测站楼顶的河南岸金山湖子站看到,占地20平方米的站房内,摆放着三个柜子,负责监测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的分析仪和校准设备整齐地码在柜子里,仪器上面连着的3根管子直通房顶,也就是采样平台,我们熟知的PM2.5、臭氧等污染物就是从这里采集送入仪器内分析出来。

陈超说,监测仪器采用的是24小时连续采样、实时分析的监测方法。监测的数值通过数据采集仪发送至国家、省、市的空气质量联网监控平台,并同时通过环保公众网、手机APP等实时发布给公众,全程智能化,没有人工操作环节。仪器出现故障时,会自动报警并通知运维人员,而故障的处理时间一般都严格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以确保空气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监测数据除了反映空气质量状况以外,也是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的重要依据。市环境监测站会根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的情况发布未来几天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的预报信息,提醒市民在污染天气出行要注意加强防护,同时也为各部门根据不同预警等级,采取更进一步的环境执法检查等措施,减轻大气污染提供参考。

“水质哨兵”——— 水质自动监测站:

惠州市今年将新增2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利用高科技监测水质在惠州早有实践,现有的两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就是最好的例子,分别是负责监控淡水河水质状况的惠阳区西湖村子站以及负责监控东江水质状况的惠城区东江剑潭子站,被誉为“水质哨兵”。

5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东江剑潭子站看到,站内竖立着几个大箱子,分别为不同污染物的分析仪器,主要监测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氰化物等5个主要水质状况监测指标,还配有一个负责监测水质基础5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的分析仪器,这些仪器构成了水质自动站核心部件。

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室水质监测员唐晓波说,从抽水到沉淀再输送到每台仪器进行数据分析,以及上传分析数据,全部都由仪器自动操作。遇到停电或机器故障,数据会自动保存,待恢复后数据会自动上传到省地表水水质监控平台管理系统。

如何确保仪器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唐晓波说,他每周会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核查,每月还会对水质的自动监测结果与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确保监测数据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唐晓波说,为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自动监测将逐步取代人工采样监测。今年惠州市将新建成2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届时全市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将增至26个,基本覆盖全市流域内的水质监控断面。本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新闻推荐

《惠州市2018年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印发实施 推动三大调整 强化三大管理 实施三大工程

为擦亮“惠州蓝”品牌,惠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再放大招。日前,《惠州市2018年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