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惠州市注重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方红色热土。
惠东高潭是全国最早成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州是东江纵队指挥部所在地;叶挺将军诞生于惠州,惠州也是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的故乡……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注重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惠州,“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有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注重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
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中,惠州一直是东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发动民众,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惠州大地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址,遍布全市各地、数量十分丰富。据统计,惠州市革命遗址共有525处,时间上涵盖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分类上涵盖组织领导机构及重要会议旧(遗)址、重要战斗旧(遗)址、人物故居、纪念馆(堂)和碑亭像、烈士陵园和墓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或事件在东江地区、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形象的革命历史教科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先后筹集资金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如改(扩)建惠州中山公园、叶挺纪念园和邓演达纪念园,修复高潭革命旧址、中共惠阳县委机关旧址和平陵白芒坑旧址,修建仲恺广场、平山百丘田革命纪念地、隆镇四大半围革命纪念园和永汉革命景区园,新建东江纵队纪念馆、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等。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惠州市一批革命遗址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方案,推动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推动高潭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与全市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在实施中,具体开展了对高潭的马克思街、列宁街和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旧址的修复,使之面貌一新。
拓宽渠道开展好红色文化活动
依托惠州市的红色遗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继承弘扬。惠州市定期举办重大纪念活动,以之为平台大力宣传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惠州市坚持对重大革命历史主题举行纪念活动,如纪念叶挺、邓演达、廖仲恺、廖承志诞辰,纪念东征和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东纵、边纵成立等,每5年举行一次纪念活动,长期坚持至今。2017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由惠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行,这次纪念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打响了“东江红都”的招牌。
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惠州市还依托红色遗址,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特别是注重现场体验式教学。如在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中洞革命老区、甘溪党支部五个党员纪念广场中,创新了情景教育、互动教育等方式方法,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党性教育中,用现场直观的模式,让党员干部更容易听得懂、能领会、有感触、受教育。记者了解到,仅2017年,惠州市就安排全市3000多名党员干部分批到高潭接受党性锻炼。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在淡水街道新桥小学这所有悠久革命传统的学校里,响起了红色歌曲《闪闪的红星》的激昂旋律,一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彩排合唱。新桥村是革命老区,至今保存着抗战初期的农民夜校。抗战中光荣牺牲的丘翟光、丘声平两位烈士,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战斗足迹。位于革命老区的新桥小学,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活动,培育学生高尚的品格。
为了让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 “入脑入心”,惠州市还把含红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工作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有重点、分层次地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如博罗县利用本县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进校园活动;龙门县以“红色福地·鱼跃龙门”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教育活动,推进红诗红歌进校园、红色故事进校园、英雄人物进校园、红色歌舞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多措并举讲好惠州“红色故事”
去年底,由惠城区原创的重大历史题材话剧《邓演达》,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当天的展演剧目在北京会议中心报告厅上演。参会人员约500人到场观看,并给予了该剧高度评价。
据了解,话剧《邓演达》全面展现了邓演达波澜壮阔的一生,抒写了邓演达浓郁的爱、无助的困惑、深刻的思索和坚毅的追求,讲述了邓演达以忘我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抗争反动势力的历程,是深入挖掘惠城区人文历史资源并加以创新打造的具有惠州地方特色以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结合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是首次将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搬上舞台,对中国农工党来说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惠州大型文艺精品首次应邀进京汇报演出。
讲好惠州红色故事,更好传播新时代好声音。惠州以“红色”为纽带,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方式让“红色精神”走进街头巷尾,送到百姓身边。
多年来,市、县(区)党史部门开展惠州革命史料方面的挖掘、收集、研究,拿出和征集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近年来,仅市委党史研究室就出版了《叶挺纪念与研究集萃》、《高潭革命历史简明图册》、《惠州英烈传》等史料图书达56册,这些通俗性读物大量发放、出版,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送阅社会各界人士,发挥了故事书功能。
同时,惠州市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积极围绕惠州革命历史题材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如高潭的中洞纪念广场出现了气势宏伟的“中洞改编”雕塑,甘溪村出现了栩栩如生的五名党员雕塑。最近,由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潘小平根据高潭革命真实历史事迹改编创作的革命斗争历史长篇小说《党心——— 广东高潭英烈传》出版发行,并举行了作品研讨会。立足本土文化,龙门县还创新用农民画来体现红四师在龙门的转战历程。
■典型经验
“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推动高潭全面发展
革命老区迎来发展飞跃期
地处惠州最东边的高潭,是惠东县最偏远的乡镇,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之一,是曾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老区。去年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为契机,扎实推进高潭 “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工作,为当地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推动高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老区人民脱贫奔康。
通过蜿蜒的山路,偏处一隅的革命老区逐渐展现出山清水秀的一面,随处可见当年革命遗址及后来兴建的纪念设施。如果恰逢周末,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场面好似春节,其中不乏来自深圳、广州的游客。
随着潮惠高速连接线、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等一批项目建成,百庆楼、罗氏祖祠等15处革命旧(遗)址按原貌进行修缮,东江干部学院、中洞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高潭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统筹 本报记者龚 妍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龚 妍 朱如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熠通讯员王文广)您对做好水库移民工作有何看法和建议?明日上午11~12时,市移民办党组书记、主任李舜添将做客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