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变清流 绿意满家园 龙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5座,基本实现“一村一设施”目标

惠州日报 2018-05-03 15:36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乡村公园打造,城西村摇身变成花园绿地。

“这个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的颜色和家里用的自来水颜色一个样,外排水水质达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放 标 准 》(GB18918 -2002)一级A标。”看着龙城街道城西村苏冚村民小组的污水处理设施排出清澈透明的水流,该村 “第一书记”段利彪自豪地说。

走进城西村苏冚村民小组,大家会以为走进了开放式的花园绿地。这里到处是花卉和树木,乔灌相间,绿草如茵,与想象中的 “污水处理”之地大相径庭。

污水处理无噪音无异味

“建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水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也是落实省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举措。”段利彪介绍,市住建局在2016年便萌生了在城西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想法,经过多次调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村民居住情况,最终该污水处理设施于2017年9月动工,由中山大学环境学院相关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持,市住建局负责监督实施。同年12月,该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设计日处理污水量为30吨,满足约3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要求。

在走访中,记者见证了污水由浊变清的全部过程,在出水沟还有一群小鱼游来游去。“我从来没闻到过异味,也没听见噪音,生活不受影响。”经常在附近散步的村民李伯说,该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村居环境变得更好了,村民生活更舒心了。

其实,城西村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只是全县农村环境改善的缩影。龙门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5年市政府启动“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后,全市掀起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热潮,该县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投入约5000万元,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5座,基本实现“一村一设施”的目标,使农村河流水质及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污水处理和乡村公园建设相结合

据介绍,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做预处理再结合人工湿地进行净化;二是采取内部设置了各种处理工艺的一体化设备。第二种需要用到动力,成本较高,且日后维护会相对复杂,因此,对于农村来说,采取第一种方法更切合实际。

而城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就是采取第一种方法而建。据了解,该项目由生物处理池、水解酸化池、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塘、管网工程等分项目组成,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无需动力、维护简单,通过水解酸化、生态净化等环节,处理水质比较稳定。这样一个带乡村公园园林式项目的污水处理设施成本大概在八九十万元。同时,市住建局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职能优势,在满足污水处理功能的前提下,把该项目按照乡村公园进行打造,助力“绿满家园”目标的实现。“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一个公园。”不少当地村民感叹道。

城西村的场景,在平陵镇光镇村中心村民小组同样也能看到。记者看到,已建成的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湿地里的植物绿意盎然。“通过这些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使水体变黑发臭的有害物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消纳污染物。”该项目工程师蔡敏毅说。

整治河涌和畜禽养殖助力“清水治污”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只是"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重点做好河涌整治、畜禽养殖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起,龙门县采取源头截污、堤岸整治、疏河清淤、植树绿化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永汉河、平陵河、龙江河、水坑河、龙潭河、蓝田河、学潭河、鳌溪河、地派河、陈村河等10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共投入1.14亿元,综合整治河流67.9公里。

与此同时,各乡镇、各部门通过政策教育和说服工作,动员了一批养殖户自行清拆和关闭生猪养殖场。对拒不自拆的养殖户,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对养殖场依法进行强制拆除,全面实现禁养区零养殖。截至今年3月,全县已拆除生猪养殖场496户,清理生猪13.11万头,清理猪舍面积24.3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县城及周边乡镇10万余人的唯一饮用水水源,白沙河水库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龙门县历年来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水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并将天堂山水库列为饮用水备用水源管理。目前,龙门县已完成10个镇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并在保护区设立了界碑、界桩、围网及警示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新心

新闻推荐

优质服务擦亮惠民品牌

惠人慧语对农民兄弟、企业员工、中小学生而言,空余时间在家门口看一场精彩大戏,应该是最幸福的“快乐时光”了。据近日《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