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 从计划委员会到发展和改革局,从计划调控到市场经济,从微观管理到宏观引导

惠州日报 2018-05-16 15:07

新建广州至汕尾铁路(惠州段)开工仪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发改局提供

惠州市“中介超市”经验在全省推广。

惠州“首席服务官”制度获“粤治——— 治理现代化”2017—2018年度优秀案例。

▲在全省创新推进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建设。

▲全面建成横向覆盖部门,纵向覆盖镇 (街)、村(居)的网上办事大厅。记者钟畅新摄

每一段征程,都回响着铿锵的足音;每一道轨迹,都记载着非凡的巨变。

从计划委员会到发展和改革局,从计划调控到市场经济,从微观管理到宏观引导。设地级市的30年,是市发展和改革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30年,是市发展和改革局转变职能、强化担当的30年。30年来,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名称、职能、人员交替变化,而一直不变的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初心。

【关键词:谋变 】

当好党委政府“参谋部”和“执行局”

1988年,惠州设地级市,当年全市GDP仅32亿元。30年来,借助改革开放和地处沿海的优势,惠州经济发展跨越提升,经济总量一路跨过百亿、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大关,2017年达3830.6亿元,稳居全省第5位;人均GDP达8.02万元,步入全球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89.1亿元,30年增长130多倍。设地级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工业立市“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其中也离不开市发展和改革局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局的名称几经变更,职能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主要是从原来的微观事务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宏观政策的谋划。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应该是理念的变化,即从原来的重计划、重审批转变为现在的重谋划、重改革、重服务。”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局努力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部”和“执行局”,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过去30年,该局紧紧围绕发展改革主责主业,提升站位谋发展、勇立潮头促改革、优化服务惠民生、履职担当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谋划 】

提升站位谋划发展 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编制实施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参与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大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编制……明大势,方能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全市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变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升站位谋划蓝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1988年,正值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实施阶段。设地级市三十年来,市发展和改革局先后牵头制定了“八五”至“十三五”6个中期规划纲要,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以惠州市“十三五”规划为例,“十三五”时期是惠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发展和改革局坚持开门做规划,注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组织开展60多个“十三五”规划课题前期研究。此外,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专家咨询,广泛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问计于民,最终科学制定了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时统筹编制实施了全市31项“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形成了完善的“十三五”规划体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的制定关键在于组织实施、引领发展。市发展和改革局为此牵头建立市 “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机制,细化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有效保障了《规划》的顺利实施。

另外,该局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开展了系列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高水平编制完成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总体规划等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开展编制《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发展总体规划》、《惠州市新能源产业园总体规划》、《惠州市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等系列重大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

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门,借助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加强与湾区内城市对接合作,对惠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战略定位”研讨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战略定位研究》,研究提出了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实施路径,并统筹做好惠州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

【关键词:发展 】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

过去三十年,惠州经济发展跨越提升,经济总量先后实现突破百亿、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大关的目标。

靓丽成绩单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一张张责任书、施工图、时间表,是全市上下层层压实责任、环环督察、事事见效,勠力攻坚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在此过程中,市发展和改革局作为全市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及时跟踪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着力加强全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不断创新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制度,坚持对全市经济运行实行一月一监测、一季一分析,全面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此外,全市还建立了经济运行联合督导制度,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市经信、外经、统计等部门定期赴各县区开展经济运行联合督导工作,督促各县(区)咬紧目标,加快发展,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坚持不懈做优服务推进重大项目落户惠州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 “主旋律”。过去30年,市发展和改革局狠抓项目建设,为重大项目落户惠州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中海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和120万吨乙烯项目的全面建成投产,惠州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惠州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既是惠州历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连环接力的结果,也凝聚了市发展和改革局的精诚服务和辛勤付出。不管是总投资达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项目和总投资216亿元的中海油1200万吨惠州炼油项目,还是中海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和120万吨乙烯项目,从项目洽谈落户、立项审批到建设推进,搞调研、改方案、做论证、跑北京……

市发展和改革局发挥“老黄牛”精神,不辞辛劳,为项目的落地建设和建成投产作出了应有贡献。

当前,市发展和改革局正在抓紧编制 《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谋划并积极推动埃克森美孚石化综合体、北欧化工惠州项目、炼化三期项目等重大石化项目落户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努力将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1360名首席服务官助力精准服务企业

2016年,在仲恺高新区率先探索首席服务官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惠州市全面深化推广首席服务官制度,建立《惠州市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构建了市、县(区)、镇(街)三级首席服务官团队网络体系,全市1360多名首席服务官对重大项目建设一对一精准服务,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优化了营商环境,还有效促进项目落实,推动企业壮大,为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久前,惠州市首席服务官制度获得了广东省 “粤治-治理现代化2017-2018年度优秀案例奖”。

【关键词:改革 】

抓住“牛鼻子”打出改革组合拳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深化,市发展和改革局曾两度更名,一次是2000年,更名为发展计划局,2002年再次更名为发展和改革局至今。名称变了,职能也随之转变,随着原市体改委的改革职能、原市粮食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局从原来的专司发展职能变转变成发展、改革、民生三位一体。肩负着新的使命,特别是担负起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职责的市发展和改革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改革、依靠改革促发展”的理念,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紧紧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打出系列改革“组合拳”,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抢占制高点、树立新品牌、打造新亮点。

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时长压缩65%

为进一步优化惠州市的投资环境,市发展和改革局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先后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进行3轮的改革,实行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在一次次的“自我革命”中,投资项目审批实现流程的优化和效率的全面提升,特别是2017年制订并出台的《惠州市实施投资项目系统集成审批改革建立快审速批机制工作方案》,审批和审查时间大幅度减少,审批流程更加畅顺,社会投资项目从土地出让到开工建设的审批审查由282个工作日大幅减少到99个工作日,压缩了65%的时间,推动项目建设驶入集成审批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全市固

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2017年惠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0亿元,成为推动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惠州市由此成为全省3个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网上“中介超市”建设经验全省推广

长期以来,中介服务由于潜规则多、利益格局复杂等因素,一直是管理部门讳莫如深、望而却步的改革“深水区”。2014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建设市县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率先在全省探索中介服务市场改革。四年来,面对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网上中介超市”发扬“钉钉子”的改革精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边改革、边完善、边提高,经历了从反对到支持、从无序到规范、从怀疑到信任,从探索到推广的蜕变,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实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阶段性成效,为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问题蹚出一条新路径。截至目前,“中介超市”已有1852家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成交业务量25000宗,成交金额5.8亿元,财政资金节支率30%以上。

日前,广东省编办印发《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广惠州市经验加快建设网上中介超市的通知》,明确提出全省要推广惠州“中介超市”经验,并在今年6月底前建成全省网上“中介超市”。标志着惠州“中介超市”改革的“星星之火”已在全省成为“燎原之势”。

建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近年来,市发展和改革局全面履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全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自2012年9月成为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以来,建立起“党委统筹部署,政府协调主导,部门紧密配合,县区主动发力,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率先在全省建成“一库一网两平台”的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54个市有关部门的400多个数据主题,信息涵盖了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四类主体,入库数据量达5.4亿条,向“信用中国”网推送“双公示”信息120多万条。与深圳、东莞两市地税等38个部门97项信用信息实现互查互通,信用信息实时共享应用。

2016年4月,经广东省推荐、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惠州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城市之一,创建期限为2016~2018年。获批创建后,惠州市按照“规定动作出经验、自选动作创特色”的理念,跃马扬鞭,奋起直追,形成了信用建设常态化、信用管理规范化、联合奖惩精准化、应用场景多元化的 “四化”创新实践。2016年5月,获全国“信用创新单位”称号,并荣登“中国信用共建2016年度推荐榜”;2017年7月获全国 “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2018年1月提前半年创建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唯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惠州市又增加一张国字号名片。

【关键词:民生 】

控稳物价管好粮食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物价和粮食是最根本的国计民生。分管物价、粮食工作的市发展和改革局被托付着市民最关切、最基本的诉求。一直以来,市发展和改革局坚持以惠民思维控物价、管粮食,为惠州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创双联动机制通过物价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

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社会稳。近年来,市发展和改革局实行价格综合改革、创新价格监管方式,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深入推进价格改革,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十二五”期间,市发展和改革局承担了广东省工商用电同网同价的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差别电价,贯彻落实居民阶梯电价。

此外,惠州市还大力推进燃气价格改革,建立了市中心城区管理燃气价格联动机制和居民管道天然气阶梯价格制度。

在价格调控方面,该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推行稳定物价“三项建设”,保持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共运用省、市、县三级价格调节基金及财政资金总计约2.04亿元,扶持建设蔬菜种植大棚约3000亩,冷藏设施库容约9万立方米,建设了农副产品商店236间,初步搭建起惠州市农副产品价格调控的网络平台。惠州市还在全国首创双联动机制,通过物价手段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发放低保人员的价格补贴约4400万元。

在价格监管方面,该局完善统一的价格举报投诉平台,做到全市价格举报投诉一个平台受理、处理和回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共受理价格咨询、投诉共4938件,其中信访平台受理1149件、来访来电(转办)受理1346件、网络问政、“向书记说说心里话”受理2443件,办结率为100%,为消费者退回多收款项200多万元。

创新粮油溯源系统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给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上一道“紧箍咒”,市发展和改革局坚持以“守底线、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粮食供给和市场监管工作,创新开展粮食质量溯源,让市民扫一扫二维码便知粮油“出身”,保障全市粮油安全。

2014年,惠州率先在全省创新推进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建设;2015年,启动了溯源系统二期建设,打造粮油质量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使粮油质量溯源工作更加惠民;2016年,推进溯源系统三期工程建设,开发粮油质量溯源移动APP平台,完善粮油质量溯源体系。

目前惠州市有44家粮油企业144个粮油产品进驻系统,引导全市粮油健康消费,全市中心学校食堂采购溯源粮油比例达到80%以上。此外,惠州市还建设市级储备粮油远程监控系统,全天候对22个市级储备粮库点进行监控,确保市级储备粮储存安全。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游璇钰通讯员胡小华

新闻推荐

诚信建设标准化呼唤诚信行为具体化

惠州论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近来,惠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动作频频。据市发展和改革局消息,继《惠州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