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地下“管线之家”破“拉链马路”难题 惠州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已完成逾2公里,有望明年建成
地下管廊底板作业现场。
一群充满激情的地下管廊建设者。
安装地下管廊预埋件。
安装地下管廊排风亭井口模板。
施工人员正在扎地下管廊顶板钢筋。
地下管廊结构初探。
地下管廊顶板作业现场。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供水、燃气、通信、电力……各种管线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的“主动脉”和“生命线”。但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建设时序不一,且经常要维修更换,导致上方的马路难逃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命运。为此,惠州市在金龙大道建设约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疏通城市血脉,破解城市发展通病。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指将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于一体,盖一个共同的“房子”,位于地下大约3米处,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市区金龙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施工现场看到,长长的管廊内贯穿于道路下方,形似方形的“大盒子”,工人们正在进行铺装、焊接施工,现场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综合管廊按照功能不同分为3个仓室,分别为电力仓、燃气仓、综合仓。”该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其中电力线、通信线和给水管道将采用壁挂形式,燃气管道和污水管道则布置在地面平台上,有效保证了管、线分离,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系统。
“在建的金龙大道综合管廊是惠州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目前已完成2.04公里,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明年建成。”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综合管廊设有照明等设施,每隔一段还会预留物料进出口和人员检修口,极大方便了各类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可避免因增设、维修各类管线而进行道路施工开挖,有效杜绝“拉链马路”现象;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具备一定的防震减灾功能。
随着惠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根据《惠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建成不少于3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规范化;到203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杨 熠 通讯员童 明 张宝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昨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吉会见了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副总裁、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