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坚全力推进830宗项目建设 惠州市集中解决阻碍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惠州日报 2018-05-25 14:43

惠州市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投资建设。这是欣旺达惠州新能源项目生产车间。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惠州市将从6月上旬至9月底开展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利用100天左右的时间,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830宗项目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开展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工作方案》,将集中解决和克服阻碍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调结构中稳增长,实现惠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攻坚目标

促成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落地、一批项目签约

惠州市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动员会,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暨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动员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惠州市经济面虽然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忧。如今年1~4月份,惠州市完成工业投资150.2亿元,同比下降12.2%;技术改造投资76.5亿元,同比下降18%。

为加快推进惠州市工业项目投资建设,确保实现由负转正的目标,惠州市制定了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工作方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斌在作《工作方案》说明时表示,《工作方案》将从6月上旬至9月底,利用100天左右的时间,举全市之力,集中解决和克服一批阻碍惠州市工业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落地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促成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落地、一批项目签约。尤其是重点推进工业项目投资建设,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为此,《工作方案》确定了百日攻坚目标,即到9月底,实现全市2017年以来新引进项目履约率65%以上,资金到位率10%以上;全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并分别同比增长5%以上;到今年年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全面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30%。

■攻坚任务

全市纳入攻坚项目830宗总投资额4116亿元

中海壳牌化工二期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正式投产、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期工程部分投产、中国电子北斗高新产业园项目进驻惠州……近年来,惠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此次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中,全市纳入攻坚项目830宗,总投资额4116亿元,年度投资额达97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67宗,总投资额2850亿元,年度投资额798亿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好项目就是抓高质量发展。记者看到,《工作方案》要求主攻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其中,把用地难作为项目攻坚头号要素保障问题予以研究解决,创新政策制度,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土地等资源向重点项目、工业项目、优质项目倾斜。

例如,记者在《惠州市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责任分工表 (市级攻坚工业项目类)》中了解到,位于惠城区、总投资8亿元的惠州励鹏电子产品生产项目,由惠州市励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其“需攻坚问题”一栏中,明确标明项目二期用地16万平方米仍缺少约14万平方米用地指标,而解决问题的责任单位为市国土资源局、惠城区政府。

据了解,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中,全市工业类涉及需攻坚项目767宗。其中,市级攻坚项目70宗,涉及问题总数82个,问题类型共11类,包括土地、规划、用电、用水、用气、环保、消防、项目核准、政策扶持、需加快推进和其他问题;各县(区)级攻坚项目726宗。

在抓项目攻坚的同时,惠州市还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压减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开办和项目建设审批效率。全面落实“省十条”、“惠十条”、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攻坚计划等进一步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政策新措施,切实减轻企业在土地、税收、物流、水电、融资等方面的负担。实施促进外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通过宣讲、培训、网络推送等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宣传省、市扶持政策,引导更多企业开展技改项目备案,加强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不断完善充实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的储备库。

《工作方案》还提出,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一线考察法”“一线问责法”等系列制度,各县(区)建立专责工作组,采用分片包干,分级督导的方式,开展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县(区)项目履约率、问题解决率、项目建设进度、投资进度等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形成务实管用的督查长效机制。

■攻坚行动

开展5个重点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难点问题

为切实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难点问题,确保百日攻坚行动取得实效,惠州市将开展五个重点专项行动。

1 项目推进“双挂”行动

目标和内容

落实领导挂钩服务和挂图作战 “双挂”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加快项目投资建设进度。全市纳入攻坚项目830宗,总投资额4116亿元,年度投资额达97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67宗,总投资额2850亿元,年度投资额798亿元。

措施

实施攻坚项目领导挂钩服务。结合惠州市“首席服务官”制度和“企业服务月”活动领导挂钩项目和企业的分工,制定市及县(区)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责任分工表,全面梳理工业类、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在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单位,全力实施攻坚。

实施挂图作战工作法。挂钩领导及攻坚责任单位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梳理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项目建设倒排时间推进图,实施挂图作战工作法,主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及时解决用地、报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尽快投产见效。

2 项目推进专责协调行动

目标和内容

建立专责协调机制,针对项目落地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开展专责协调,努力解决一批共性问题及疑难杂症,并形成推进项目建设常态化协调机制。

措施

项目用地专责协调。成立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的用地供应专责协调小组,专责协调解决攻坚项目涉及土地的相关问题。

项目规划及报建专责协调。成立由市住建局牵头的项目规划及报建专责协调小组,专责协调解决攻坚项目涉及规划及报建的相关问题,提前介入攻坚项目前期工作,指导攻坚项目建设单位开展规划及报建工作,推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项目融资专责协调。成立由市金融工作局牵头的项目融资专责协调小组,负责梳理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推动银企对接,促成一批项目贷款签约,督导落实资金到位。

项目跨区专责协调。成立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的项目跨区专责协调小组,专责协调解决涉及跨区域的线性攻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召集线性攻坚项目涉及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3 项目用地保障攻坚行动

目标和内容

全面清理项目建设用地,开展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的清理攻坚工作。全市至少盘活2万亩存量土地,解决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各县(区)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供给比例不少于40%,加快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难题。

措施

重点保障工业项目用地。加大优质工业项目用地供应力度,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红线,全面盘整现有工业用地存量,坚决清理一批工业闲置用地,采取重点保障、限期供地和调整用地指标等方式,为承接项目留出发展空间。

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工业园区规划管控和项目入园合同约束,建立扶持政策与企业投资强度、税收产出强度相挂钩的制度体系,防止土地闲置低效利用。

开展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对供而未用以及低效用地等用地问题情况进行盘查登记,加大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力度,严厉打击圈地、囤地、炒地以及圈而不建、圈多建少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项目用地报批提速。各县(区)政府在项目选址时要积极与上级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协调,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并同步办理林地、社保等相关手续,市国土资源部门将做好业务指导及服务,规范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保障项目用林用海需求。林业、海洋与渔业等职能部门要及早谋划部署,对项目用林、用海指标需求情况尽快摸底调查,保障项目的用林、用海需求。

4 项目建设提速行动

目标和内容

贯彻投资项目系统集成改革,推进信用承诺制、并联办理、取消事项等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促进项目快审速批。企业开办时间由20个工作日减至8.5个工作日;项目从土地出让到开工建设的审批、审查全流程时间压缩到99个工作日以内。通过项目建设提速,实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计划与时间进度相匹配。

措施

全力提升在建项目投资建设进度。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组派专责工作组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全程跟进项目投资建设进度,市、县(区)政府领导要亲自召集相关部门集中研究解决,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投资进度与计划时间相匹配。

全力提升已签约项目动工率。各县(区)政府要多方统筹要素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对已签约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加大征地清拆和土地盘整力度,确保按合同约定时间及时交付用地,并督促项目单位如约开工建设。

全力提升项目建设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企业开办和项目报建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大幅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和项目建设审批时间。

全力提升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全面落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落实省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全年引导和推进45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和鼓励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确保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以上。

5 产业链项目招商提升行动

目标和内容

全年新引进优质工业项目500宗以上,协议投资不低于1500亿元。各县(区)新引进工业项目宗数占招商项目总数不低于50%。

措施

优化招商引资机制。贯彻落实“海绵行动”实施方案,研究建立全市协调联动的一体化招商协作机制和平台,围绕全市招商工作,全力推动实行产业链招商。

创新招商工作思路。建立信息化招商管理模式和项目跟进机制,各县(区)通过设立招商机构,打造承接深圳等周边发达地区外溢优质创新资源载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开展靶向式精准招商。借助惠州招商信息平台、惠州产品展销会、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手机创新周暨云博会等平台,积极引进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项目,提高工业项目在招商项目的比重。本报记者袁 畅

新闻推荐

科交会首日24项目路演找“东家” 项目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与通讯、环保、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方面

项目路演现场。本报记者汤渝杭摄“我们是国内首家货运订单一体化运营商,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扫除信息盲区。”在惠州会展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