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

惠州日报 2018-05-25 14:44

彭孝军。本报记者张斐通讯员金伟摄

潘复生。本报记者潘高耸 摄

王华明。本报记者杨 熠 摄

中科院院士彭孝军畅谈精细化工研究进展

精细化工产品将突出绿色化智能化

昨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做客第二届科交会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在惠州学院作题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

彭孝军介绍了当前化工产品产业链的构成,分析了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阐明了中国精细化工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精细化工领域科研创新的方法路径,剖析了精细化工未来发展趋势。彭孝军还简要介绍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彭孝军指出,精细化工是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他说,当前中国精细化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新产品功能低,原创性不足;传统产品性能低,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精细化工急需开展科技创新,获得 自 主 知 识 产权,打破国外垄断。”彭孝军表示,精细化工要在工艺和结构上进行创新。

彭孝军介绍说,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使命就是以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实验室为目标,着力开展精细化学 品 的 结 构 设计、功能调控和清洁制备等应用基础研究,通过集聚和培养高水平 的 创 新 型 人才,引领我国精细化工领域创新发展。

他坦言,精细化工将进入2.0时代,产品功能将突出绿色化、智能化、组合化,工艺将更加高效、清洁、高纯。本报记者张 斐

人物名片

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功能分子结构设计、清洁制造工艺的研究。提出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的设计原理,攻克了相关染料的耐受性和清洁制造工艺等工程难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畅谈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惠州可探索发展技术加工产业

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做客第二届科交会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报告厅作题为《当代科技发展现状趋势和若干思考》和《镁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

潘复生指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创新。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技术创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尤其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创新的突破,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有效的技术供给就是空话。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在谈及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时,潘复生说,如今,包括技术二次开发、中试孵化、技术示范应用、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技术加工,正逐渐成为新产业。

“什么是技术加工?举个简单的例子,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小麦、水稻,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就是收割这些谷物,然而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却是馒头、米饭这些成品。”潘复生生动地阐述道,“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都感慨,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用、不好用。其实不是没有用,而是中间缺少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技术加工。”

潘复生表示,在惠州举行的科交会,就为技术加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惠州用好这个平台,推动发展技术加工产业,为全国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范本。

潘复生还探讨了镁合金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和趋势。镁合金在国防军工、交通、3C产品、能源产品、医疗等领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镁合金作为战略性新材料已经列入国家规划,可谓是前景无限。本报记者潘高耸

人物名片

潘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专长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冶金铸轧技术、冶金熔体纯净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他牵头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揭秘3D打印技术

3D打印将颠覆重大装备制造业

昨日下午,在仲恺高新区科融大厦举行的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以《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及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影响》为题作了报告。

什么是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以后的一种数字制造技术,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等,制造出实体物品。”王华明说,有了3D打印,做一些大型构件就变得比较简单,且周期变得非常短,节省了材料、模具,以及重型的工业基础设施。

“飞机、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中的一些大型关键结构件,用传统方法制造是非常困难的,代价也十分大。”王华明说,3D打印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优势在于不需要开模、质量可靠、性能优异,尤为关键的是还可以大幅实现零件 “减重”,降低能耗。

“通过3D打印技术,既解决了科学前沿问题,又可满足国家重大装备制造需求。”据王华明介绍,3D打印将颠覆重大装备制造业,其所在的北航“产学研”团队致力于突破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大型主承力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质量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在我国飞机、导弹、卫星等重大装备研制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报记者杨 熠

人物名片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荣誉。

新闻推荐

关于惠州市区中心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增值收益(第三次)分配的公告

惠市房(2018)112号根据十一届15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惠州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增值收益的分配办法》的规定,惠州市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