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大市场 产学融合大平台 350所高校和3500多家企业汇聚惠州集中对接产学研需求
5月24日至27日,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市成功举办。这是继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之后,近半年内在惠州市成功举办的第三场“国字号”盛会。
连续成功举办国家级活动,让惠州出色的活动主办能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完美展现,而第一届、第二届科交会连续落户惠州,更使科交会成为惠州闪亮的城市名片之一。本届科交会规模空前,现场重点展示了8200项科技成果和产学研案例,宛如高校最新科技成果集中展销的超级市场;大会收到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2500项,350所海内外高校和3500多家企业集中对接产学研需求,让科交会成为产学研融合对接的超级平台;最终促成293所高校与626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732项科技成果成功在企业落地,这对推动企业技术、生产升级,加速地方创新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集中展示
350所高校携10000多项科技成果亮相
去年在惠州市举办的首届科交会,共吸引300余所高校携近万项科技成果参加,其中现场重点展示6600项,而第二届科交会无论在高校数量还是项目宗数方面,均比首届明显增多。据统计,本届科交会共有350所高校报名参加,共征集10000多项科技成果,并在现场重点展示8200项。
本届科交会可谓名校荟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等世界名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享誉世界的港澳名校,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陆名校悉数来到惠州。据悉,在国内综合实力前100强的高校中,除个别高校因特殊原因(如军校等)未参加外,几乎无一缺席。
科技成果方面,本届科交会有8200项最新的高校科技成果在现场进行重点展示。记者了解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智能装备、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精准医疗、节能与新能源、大数据与通讯等领域。其中前四个领域最多,分别有2014项、1090项、874项和801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沈鸿烈对记者表示,本届科交会汇聚了10000多项最新的高校科技成果,令人惊叹。在规模上,已经可以向高交会看齐;在影响力方面,只要逐步完善科交会相关机制,与更多的国际国内高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实现良好对接,假以时日也能与高交会媲美。
据悉,科交会是近3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而每年在深圳举办的高交会(即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有100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参展,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
搭台引线
促成293所高校与626家企业达成合作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在谈到科交会的功能定位时,曾表示第二届科交会主要内容包括 “展览展示、论坛会议、交易合作”三大块,重点将突出交易合作。这句话充分强调了科交会的平台作用。
据悉,本届科交会共收到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2500项,350所国内外高校与3500多家企业通过科交会搭起的“鹊桥”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并促成293所高校与626家企业达成合作,732项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成功 “嫁入”企业,实现了产学共赢。专家表示,科交会不仅是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更是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输出和企业技术改进需求的双重释放,实现了高校实验室、制造工厂与消费市场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在732项对接成功的产学合作中,共有80个项目获得“交易合作奖”。评审团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要从732个中评出80个“交易合作奖”,正是为了突出科交会的综合平台作用。这些项目,除了惠州企业与国内高校的合作,还有国内企业、高校与国外院士合作,或是国内大学与国内企业合作,说明了科交会平台并不局限于主办地,而是具有国际性、全国性、综合性的特征,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行业、全系列的对接。
广东工业大学科技处有关负责人华恩顺透露,在科交会期间,广工大成功与30多家国内企业达成合作,算上正式签约和意向签约,累计金额近2000万元。“科交会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非常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我们合作的企业几乎遍布全国,覆盖近10个领域,全部合作对接都是在三天的展会现场完成。”
除了全方位、全行业、全系列的对接,科交会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日制”“永不落幕”。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执行主任卢晓晨告诉记者,通过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网上科交会”,可以在科交会闭幕后将各项成果、材料、项目搬到网上进行网络展示,让科交会成为常态性、长期性的活动,实现线下线上全覆盖。高校和企业均可在网上建立独立空间,进行联系对接、在线交易,从而实现科交会“永不落幕”。
凝聚智慧
海内外专家大咖汇聚奉献创新智慧
科交会既是高校最新 “黑科技”的集中展示,也是各路专家大咖绽放智慧的学术盛会。据悉,本届科交会共举办了8场高端学术活动,包括4场蓝火大讲堂·院士专场报告会,以及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国际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和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
本届科交会可谓明星荟萃,大咖云集。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评审专家特尼·普尔茨,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柯林·柯林斯,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叶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詹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詹启敏等14位院士;以及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众多专家大咖,分享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掀起了头脑风暴。
记者了解到,这些高端学术活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还带来了大量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发展建议。在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上,刚与惠州合作共建潘复生院士工作站的潘复生院士就表示,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只重技术创新而忽略了知识创新,其实知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创新的突破,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有效的技术供给就是空话,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很有必要。
本届科交会还重点关注了区域协同发展。在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上,东莞市副市长刘炜就建议,深莞惠经济圈区域内各个城市要加强创新载体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和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共同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加快科研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同时共同参与大型科学装置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推动成果转化,进而带动经济圈内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届科交会已经落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进入惠州市各大企业的高校科技成果,还是各大论坛所取得的“智慧成果”,由它们所带来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智慧光芒,都将长留惠州,推动惠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本报记者刘炜炜
新闻推荐
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4月21日,惠州慈云图书馆首届“学问杯”———“说出你的故事”演讲比赛拉开序幕,6~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