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每年将投2000万资助科研合作项目 全国高校代表聚惠为产学研融合建言献策
昨日上午,2018年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在惠州市举行。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东江时报讯 记者张荟婷 “促进高校产学研深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再上新台阶。”昨日上午,2018年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在惠州市举行。谈感受,提建议,说想法……会上,围绕会议主题“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制”,52所省外高校代表、17所省内高校代表以及9所港澳高校代表们积极发言为产学研融合建言献策。
据悉,2018年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的举行系一个契机,旨在为第二届科交会预热,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交流联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高校创新成果在惠州、广东乃至全国产业化,将惠州打造成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惠州市将资助科研合作项目
东时记者从会上获悉,在首届科交会上,惠州市政府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签约共建 “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已同意入驻。
“要在首届科交会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据介绍,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大力为推动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各项筹备工作,主动加强与全国重点高校和广大创新型企业的联络对接,动员高校和企业参会,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需求搭建有效的对接平台。
“对于重点推介的科技成果项目,要抓好科技成果评估、前置性对接等环节的服务,最大程度促成交易合作和项目落地。”东时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惠州市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一起资助全国高校在惠州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
高校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企业创新的主体如何体现?”“研究院如何完成转型升级?”“高校老师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各高校代表们纷纷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目前产学研合作出现的问题、困惑进行现场讨论。复旦大学项目主管邓峰表示应该重视学科基础研究。他认为,要保护高校老师科研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及自由探索产学研的空间。“我们学校的知识产权面临关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以后能够更好地与广东以及各地进行合作。”邓峰说。
“我们是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的成员之一,各地企业如果有科技需求可以在网上找到高校,一般这个网站上的高校都可以囊括各个行业。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组织开展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科研部项目主管张瑜认为,应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之间最大程度简化政策,从而促进高校老师对产学研的积极性。香港中文大学创业及社会创新总监何居理在讨论中表示学校很看重粤港澳大湾区,最近正结合广东省各地的政策配合,以及业务上合作的情况考察团队的最终落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代表提议希望政府提供专门的经费购买服务,加强成果转化中间人的积极性。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将国际化
如何推动高水平产学研合作?东时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将通过省校共建、地方为主、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通过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构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体系。在教育上,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建设高水平学科。在科研上,可充分发挥在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独一无二的优势,引进最适合的高校、研究机构,引进全球最好的团队发展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以在粤校区或研发机构为载体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在项目运作和城市建设和开发上,省、校、地、企共建教育小镇、科技小镇、产业新城,把任务分解交给最擅长的责任主体,有效解决政策、资金、建设、发展和配套的问题,形成科教配合、科研、产业相得益彰的产学研基地。
值得一提的,未来五年,广东省将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我国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发展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成大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300个以上,实施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500项以上,建设产学研国际合作团队100个以上,遴选100个创新创业团队。广东省还将建设科技小镇、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产学研合作创新飞地等高水平产学研合作载体100个以上。
此外,还将通过“国家千人计划”“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英才团队”等项目聚集一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成果,服务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新闻推荐
“看完展览更希望融入惠州” 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80员工参观《砥砺奋进的三十年》图片展
13日下午,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员工参观《砥砺奋进的三十年》图片展。《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摄东江时报讯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