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永涛:只有中专学历的研发专家 用9年努力从维修电工做到电气工程师
温永涛和他主导研发的一台车间设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从技校毕业的维修电工到电气工程师需要多少年?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员工温永涛的回答是9年。37岁的温永涛坚信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需要劳动创造,从技校毕业后他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从电话机修理工到现在的自动化设备研发岗位,温永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岗位成就事业,并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友体力。
特别能吃苦
从小就随母亲上山砍树
1981年温永涛出生在福建龙岩,父亲在深圳做搬运工,母亲在家照顾他和哥哥,全家的负担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在温永涛的记忆中,童年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各种繁重的苦活中度过。
温永涛回忆,小时候自他懂事起就没闲过,每周末他要和母亲上山去砍树,早上下午各砍一棵,每天能挣2元钱。童年的艰苦练就了温永涛后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上初中前,温永涛的状态比较消极,他觉得自己学习天分不好,即使拼了也比不过那么多学霸。家里哥哥也在上学,负担比较重,他想着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
温永涛不上学的想法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父亲认为他还小不管怎样都应该在学校里。于是在父亲的建议下,温永涛选择了福建省技师学院,报读了比较感兴趣的维修电工专业。
父亲送温永涛去上学的情景至今影响着他,当时他的学费是两千多元,父亲出门时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带上了,一共2400元,到学校交完学费就只剩70元。温永涛记得从福州到龙岩市需要60元车费,到县城需要10元,等于父亲最后没有钱坐车回家。“这些都是我妈妈告诉我的,父亲路上也没有吃什么东西。我当时心里一下子就深刻地理解了《背影》里的那种情感。”
在后来的学习中,温永涛不再消沉,他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打牢基础知识。“我时常在想,我虽然念的是技校,但是花了我父亲3年的钱,而且都是父亲的血汗钱,绝对不能辜负父亲。父亲的血汗钱不能打水漂,起码要有回报。”温永涛感慨地说,父亲从来不善表达,为人非常朴实,只是默默地为家里付出。“如果不是父亲坚持让我上学,我不会发展成现在,也许会像一些同学一样还在做苦力。”
特别肯钻研
每年为公司节省600多万元成本
2000年温永涛从学校毕业,同年3月参加工作,就职于惠州麦科特电讯。“我们老家离广东比较近,我选择来这边发展,我也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来广东工作的。”前一年半温永涛主要从事电气维修工作,专门修电话机,因为好学,他很快将其中的知识摸清学透,慢慢觉得修电话机没什么意思和挑战。当时手机还是个新兴行业,温永涛敏锐地觉得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2001年9月温永涛转入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并在这里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完美蜕变。
“当时手机的核心部件都是国外的,我们主要买板来组装,真正涉及到核心的技术非常少。”那时候温永涛很想学技术,但是他跟的那条产线主要是拼装,板出现问题他们也不能维修,这完全违背了温永涛想学习技术的初衷。
温永涛的转型契机出现在2002年,公司打算从全手工转到半机械化,需要夹具技术员,要在公司内部招聘人才,温永涛没想太多就报名了。当时工程师拿了一张图纸,因为刚毕业不久,又学过非机械类制图,温永涛看得懂图纸,并顺利做出东西,最终顺利入选,开始了自动化制具之路。
“其实我学的与电相关,当时选择专做制具是觉得有发展前途,没想到在夹具行业慢慢发展出的自动化和我学习的维修电工有很大关系,而且又是我很喜欢的事情。”这之后的几年,温永涛作为夹具技术员主要从事夹具制作、日常维护管理,后来又以认证技术员的身份从事夹具制作、日常维护管理。2006年,温永涛升为认证工程师,从事夹具认证团队管理、电路设计、夹具设计工作,开始真正的设计研发工作。2009年,温永涛就成为了电气工程师。
2010年在行业技术还不成熟,公司和个人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温永涛反复、严谨地尝试和验证各种解决方案,自主成功开发了手机微型螺钉在深槽孔内的自动锁付设备,奠定了公司自动化开发基础。后续他又根据目标产品不同的特性开发了一系列的锁付设备,并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之后又先后开发了自动贴膜设备、自动贴商业纸设备、智能料仓等设备。
据统计,到2017年,温永涛主导研发的各种大小非标自动化设备共投入163台,每年为公司节省约152名操作员的人工投入,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608.4万元制造成本。他开发的设备获得国家专利达到21项之多,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为公司自动化制造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获得仲恺首席技师、TCL集团技术创新三等奖、年度优秀员工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特别地实干
出了问题总要找出缘由再解决
从当初的维修工到现在的工程师,温永涛的月薪也从几百元涨到过万。在行业里成为专家后,慢慢有猎头开始挖温永涛,甚至有公司抛出两倍工资的诱饵,但是温永涛不为所动。“一方面我很喜欢惠州,已经在这里成家立业,另外就是现在公司的氛围非常好,大家相互之间非常坦诚,不会说谁有技术藏着不教。”
温永涛很实干,他有一句座右铭:相信我能够做到,证明我可以做到。在工作中,只要遇到困难,他会选择第一时间学习,很多时候遇到不懂的,他就开始从头学。早些年,网络还不发达,找资料不容易,温永涛就到处问人,厂里的工程师,厂家的工程技术员都是他学习的对象。“每一次进步感觉都很有成就感,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17年,我觉得确实是对它感兴趣。”
很多人在问题出现后解决完就结束了,而温永涛喜欢去分析问题出现背后的根本原因。最近公司有个项目因为产品本身特质原因出现质量故障,需要从工艺上优化去减少不良率。去年温永涛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理论,但因手头有事一直没有解决,直到上个月才全心攻关,当温永涛的想法逐步验证后,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对的,成功将问题解决,使得产品不良率从7%减少到0.22%。
人物名片
温永涛
出生:1981年
籍贯:福建龙岩
职位: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
事迹:知识改变命运,用9年努力从一名维修电工做到了电气工程师
对话
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
记者:你正在参评今年的惠州市金牌工人,你认怎么理解“金牌”这两个字?
温永涛: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金牌工人的比赛,我感觉金牌工人就是那些在企业里或者行业里顶尖的人。我呢?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
记者:对未来有什么想法吗?
温永涛:未来肯定是需要继续提升,在这个行业如果不学习,三到五年就会被淘汰。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没有顶峰的。我现在虽然是工程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
他印象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温永涛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钻研能力也非常强,而且非常善于现场解决问题,他有很多点子去解决问题。温永涛算是非常励志的了,跟他同期进来公司的员工,做到他这个位置的只有一个。他成长的过程非常快,我们一起去学东西,大家都有进步,但不一定学得过他。”
——— 入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自动化开发经理宋伟锋
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关亚敏
新闻推荐
参会人员点赞惠州志愿服务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暨研究培训基地(惠州)成立大会在惠举行
参会人员参观惠州好人工作室。志愿者为参会人员提供周到的志愿服务。东江时报讯近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暨研究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