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煲,褒)

东江时报 2018-03-11 16:24

[pau33],音同包。

惠州人,不论本地人、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最常用的一种炊具叫[pau33],通常写作“煲”,即壁较陡直的锅。

煲的种类可多了。从构成材料看,用陶土与沙烧制成的叫“砂煲”,用黏土烧成的叫“瓦煲”,用铝、铜不锈钢金属制作的,分别叫“锑煲”(广东人误称“铝”为“锑”)、“铜煲”、“不锈钢煲”。从动能原理分,用电不用火的叫“电饭煲”,靠水蒸气高压致熟的叫“高压煲”。按应用功能分,烧开水的叫“水煲”,煮饭煮粥的叫“饭煲”,煎熬药的叫“茶煲”。以体型划分,大的叫“大煲”,小的叫“煲仔”。

一个煲,还可烧制出五彩斑谰的地方名吃:豆腐煲,茄子煲,狗肉煲,羊肉煲,牛腩煲,砂煲粥,煲仔饭。甚至有“煲电话粥”、“煲硑米粥”,不过那只是南方人的幽默,前者喻长时间电话聊天,后者喻指无谓的空想。连讽刺人只说不做的歇后语也派上了用场:硑柄茶煲——— 得剩一把嘴。

也许是“煲”用得太多了,现代汉语词典都收了这词条,只是标明这是方言。“煲”确属方言俗字,在古书籍中是找不到的,但是,它确有个本字,是古汉语字:釜。

《说文》:“鬴,?属。从鬲,甫声。釜,埔豉或从金,父声。”釜,又作“鬴”,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两耳。用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颜师古注《急就章》:“釜所以炊煮也,大者曰釜,小者曰?。”三国曹植著名的《七步诗》便有“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的名句。“釜”虽盛行于汉,但可远溯至春秋。《诗·召南·采苹》:“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湘,烹也。有足曰锜,无足曰釜。”“釜”指炊具类似今日之“煲”无疑。

再看读音。釜,《广韵》扶雨切,并母闒韵合三等上声遇摄,今音fǔ。按古无轻唇音规律,其上古音应为[p]或[p謕],惠话将声母读成[p],同脯、并、婢、敝等字一样,是有依据的。至于韵母,一般遇摄合口三等闒(虞)韵惠话读[y]或[u],这里读成[au],和其上声(35)变阴平(33)应属于变异,如同广州话读成[蘅u]一样。惠话读音保留了其上古声母读音。先人不知此字是“釜”,于是用形声构字法造出了“煲”字。

名词的“煲”本字是“釜”,那么动词的“煲”本字是何字?

学者陈伯辉认为是“?”。《玉篇·火部》:“?,火熟也。”“?”的异体字是 “糓”。《诗·大雅·韩奕》:“其?维何,糓鳖鲜鱼。”郑玄注:“糓鳖,以火熟之也。”《集韵·有韵》:“?”火熟之也。或作糓。很清楚,其义就是动词“煲”义。其音为《广韵》方久切,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其中古上古拟音均为[pǐ藜u]。接近今广州话读音。惠话往往将[ou][藜u]读成[au],如浮、兜、偷等字,因此惠话的“?”读音与“煲”相同。

也有学者认为是“褒”(煲、焦保)。其依据主要是段公路《北户录》食用条:“褒牛头法:取嫩牛头,火上遯过……課火重烧,其名曰褒。”其读音《正韵》博毛切,报平声。音义均合。

笔者以为,“褒”的本义是无动词“煲”义的,有动词义是后起义。比较而言“?(糓)”倒是于古有据,应可作本字。为简单、易学易记计,还是与现代汉语词典同步好,采用“煲”字,名动两兼,这也符合汉字的名动用法规律。 祝基棠

新闻推荐

租房将纳入积分入读公办学校计分项 惠州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施意见征求意见

惠州市将出台租购并举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允许商业用房改建为租赁用房,出租住房可享税收优惠,租房纳入积分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