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雄郡 梁化旧邦
立在惠州府衙门前的"八字真言"牌坊拆除后,在其故址兴建的中山公园新牌坊。
原竖立在惠州府衙门前一对明代石狮子,是传统的东江“扁鼻狮”。
原竖立在惠州府衙门前一对明代石狮子,是传统的东江“扁鼻狮”。
——反映惠州地理历史的“八字真言”
□何志成
惠州地处大庾岭之东,故称“岭东”。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惠州的地理位置时曰:“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入隋后一千多年来,惠州都是岭东和东江流域的政治、军事、行政和文化中心。特别是惠州郡城,东北凭东、西两江,西南临湖,城南和城北虽然有少许余地,但又被江湖相挟,形成窄长隘道,易守难攻。故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惠州知府何伟将府前的“雄镇岭东”木牌坊,改建为刻有“岭东雄郡,梁化旧邦”石牌坊,成为反映惠州地理历史地位的“八字真言”。如将这“八字真言”刻石安置在朝京门,可与雄伟的古城门相辉映,读起来恢宏大气、掷地有声,更可为惠州古城增加几分色彩。
入隋后惠州成为岭东军事重镇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八月,遣上柱国襄阳郡公韦?、上开府东莱郡公王景持节巡抚岭南,百越皆服。开皇十一年(591)废梁化郡,在惠州梌山设循州总管府,辖循、潮两州。其时隋皇朝为治理五岭以南的广阔地区,将其分为岭南、岭东、岭西三个行政区域,各设一个总管府,由朝廷直辖和委派总管府总管。其中岭南设广州总管府,驻广州;岭西设桂州总管府,驻桂林;岭东设循州总管府,驻惠州梌山(今惠城区中山公园)。就这样,一座新兴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历史城市在东江河畔崛起,雄镇岭东。
此后历代改朝换代的大军,除宋朝的大军是从广西进入广东平定南汉外,唐、元、明、清四朝大军都是从福建进入广东。这些改朝换代的大军是否顺利平定广东,就要看惠州的态度。唐武德五年(622),俚将杨世略率循、潮两州以降;明洪武元年(1368),元朝广东都元帅何真奉惠、潮两府归明,这样唐、明两朝大军就可顺利平定广东。但元、清两朝就不一样,因为是外族入主中原,惠州守军抵抗就异常激烈,惠州城几易其主,才能平定广东全境。
入明后,由于封建王朝的因循守旧,官迫民反,岭东又成为“山海之寇,啸聚不时”的地方。特别是嘉、万年间,岭东山海之寇和日本倭寇相犄角,杀知府、攻巡捡司、执守卫千户,所到之处抢掠焚烧,连朝中宰相张居正都惊呼:“朝廷已无广东矣!”为此,朝廷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诏赣南副总兵俞大猷会同惠、潮、汀、漳四府官兵进行连续围剿,并设申威道巡视惠州,贼势才有所收敛。但不久又死灰复燃,为害更烈。为加大平寇力度,嘉靖四十五年十月,朝廷下诏复设镇守广东总兵,以原任惠、潮参署都指挥佥事汤克宽为之;闰十月又诏:“广东新设巡抚,驻惠州府城。有警移长乐县,调配惠潮两府兵食。”这样,惠州一夜之间成为南中国的平寇中心,盖冠云集。在钦差大臣张臬、赣南副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汤克宽、广东总督殷正茂等指挥下,经过10多年的军事围剿,南中国的寇患才得以平息,“岭东雄郡”屹立在岭东,惠州进一步名扬天下。
入明后惠州太守立“岭东雄郡”牌坊
早在入隋之初,隋文帝遣韦?、王景持节巡抚岭南时,岭南巾帼英豪冼夫人陪伴专史巡视各州,说服各州奉表归降。时梁化郡再后一位太守邓马头,在冼夫人劝说下,奉表归隋,避免开战带来的灾难。接着朝廷以齐州刺使樊子盖为循州总管府总管。樊子盖任职其间,深感循州在岭东军事地理上的重要,于开皇十八年入朝述职时,专门向隋文帝奏献岭东地图,隋文帝赐其良马杂物,命还循州,加强军事部署。
唐天?四年(907),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后梁岭南靖海军节度使刘岩(后改名刘?)叛梁主,在广州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置祯州(今惠州)节度使,徒循州治于雷乡(今龙川县)。其时南汉主据“循州多野象”之利,组建一支象军驻扎在今秀水湖边(当时靠近秀水湖边有个小山冈,水草丰茂,后人们称那个小山冈为“象岭”,象岭旁边那条巷为“象岭巷”)每教象为阵,象载十数人,皆执兵杖,战则置阵前以壮军威。祯州节度使的设置,使惠州又成为南汉的军事重镇。
入明后,万历二十二年(1594)程有守为惠州太守,在府衙前立“雄镇岭东”木刻牌坊,至万历二十八年,知府何伟改木刻为石刻,正面曰:“岭东雄郡”,背面曰:“梁化旧邦”。知府何伟改“雄镇岭东”为“岭东雄郡”,可能考虑到岭东之外有潮州,“雄镇岭东”时反把潮州给镇住了,所以改为“岭东雄郡”,从其实也。
入清后,新朝廷亦知道惠州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时郑成功不奉新朝为正朔,在台湾设立东都与新朝对抗。清朝为防止郑成功在台湾反攻大陆,威胁其对南中国的管治,遂进一步加强粤东军事部署。康熙元年(1662),朝廷将原驻省城的广东提督军门移镇惠州府城,全省水陆各营均归其统辖。嘉庆十五年(1810),朝廷增设广东水师提督,驻虎门;将原属惠州提督军门管辖的广东水师归折出,归水师提督管辖。此后惠州提督军门遂专辖陆路,节制全省陆路五十六营。清廷这种军事部署,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所以惠州有一首古民谣曰:“铁链锁孤州,白鹅水上浮;任凭天下险,此地永无忧。”
“梁化旧邦”反映惠州建置历史
“梁化旧邦”四字,反映惠州建置可追朔到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2年)在梁化置博罗县治,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扬越,亦与中原一样实行郡县制,把南越分为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任嚣为南海尉。其时南海郡地广人稀,仅分置番禺、龙川两个县,以赵佗为龙川令,南海尉任嚣兼理番禺。至秦二世,任嚣病且死,临终前授命赵佗行使南海尉事;秦亡,赵佗保境安民,攻占桂林、象郡,成立南越王国。南越国传至五世,宰相吕嘉谋反,杀汉使、南越王及王太后。为此,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1年)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三路大军渡岭,咸会番禺平乱。越年吕嘉被诛,遂分南越国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个郡。南海郡从原来番禺、龙川、揭阳三个县分为番禺、四会、中宿、龙川、揭阳、博罗六个县,其中四会、中宿两县由番禺县分立;博罗县由龙川县分立,县址在今惠州城区以东约三十公里的梁化。从此“博罗”之名出现在中国的郡县行列中。
至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置东官郡、分博罗县地置欣乐县(今惠阳县)和怀安县(今惠东县)。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分东官郡置梁化郡,迁博罗县治于浮定冈(今博罗县城区),梁化为梁化郡治,辖欣乐、怀安、酉平三县。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省欣乐、怀安、酉平三县为归善县,移县治于今惠城区白鹤峰南麓。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东官郡太守邓马头奉表归隋,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于梌山,开创了惠州城区成为府(州)治的历史。而梁化,即其旧邦,永垂青史也。
本版图片均由何志成提供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保障临床用血 组织应急献血、增加采血车辆、延长采血时间
本报讯(记者朱如丹通讯员黎云)每天早上,市中心血站总是一派繁忙景象。一大早,外出采血的多辆捐血车从停车场缓慢驶出,纷纷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