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祠重现历史原貌告慰国学大师饶宗颐
东坡祠山门上的匾额“惠州苏东坡祠”为饶宗颐题写。
据史料复原的迟苏阁。
娱江亭。
策划君说:毁于日军炮火之下的东坡祠,是苏轼生平惟一一处自己出资购地设计营建,并且至今仍可以确定地址的住所。历经70多年后,东坡祠得以重现,以后便有了一处实实在在的瞻仰之所,可以纪念和研究这位北宋大文豪。
“葛洪与东坡是惠州人文两大源头。”2015年12月,在参加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相关活动时,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的这个论断让人令人耳目一新。如果说葛洪的“山头”在罗浮山,那么,苏东坡的“山头”则在白鹤峰。
在如今的惠城区版图上,已经找不到“白鹤峰”这个地名,但因为它曾经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的故居旧址,千百年来,它都是国内知名的人文地标,而从史料记载来看,无数官宦名流、文人墨客游历白鹤峰,留下诗文洋洋洒洒。
不久前逝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就曾建言和推动惠州重修东坡祠。如今东坡祠终于竣工并重开,惠州人可以告慰饶老,饶老的遗愿成真。
饶宗颐
生前一直惦记东坡祠
在一周前逝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与东坡祠有着深厚的渊源
建言并推动重修东坡祠
饶宗颐生前曾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东坡文化是惠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呼吁重修东坡祠。饶宗颐的呼吁后来得到广东省委领导的重视,重修东坡祠也很快提上惠州市委市政府的议事议程,并确定要复原东坡祠。
2015年1月3日,惠州派员到香港拜访饶宗颐,并汇报东坡祠重修项目进展情况。饶宗颐欣然题写“惠州苏东坡祠”,目前该题字已制成石匾额悬挂在东坡祠。饶宗颐当时还说,东坡祠重修好后,他愿意把他研究苏东坡的资料都捐给惠州。
当年12月1日,第六届东坡文化节在惠州开幕,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动工仪式正式举行,据相关人员回忆,“本来他(饶宗颐)有计划要来的,但天气太冷,便没有来。”
遗憾无法目睹东坡祠重开
近期,获悉东坡祠复原工程即将完工,百岁高龄的饶宗颐还发来贺信。贺信称,惠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特别珍视东坡寓惠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惠州成为现存“苏迹”最多的地方,并启动推进重修东坡祠等重要文物工程项目,为东坡文化资源挖掘和历史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文化标杆,令人敬佩。真诚希望惠州以东坡祠为平台,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苏学研究和传习的重要基地,弘扬东坡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
遗憾的是,在东坡祠完工重启之际,饶宗颐却先一步驾鹤西去,无法亲临目睹。不过,东坡祠终告竣工,惠州人可以告慰饶老,饶老的遗愿成真。
《东江时报》
为重修东坡祠鼓与呼
在惠州同城媒体中,《东江时报》多次呼吁重修东坡祠,并一直为之鼓与呼
2010年开始关注重修东坡祠
早在2010年6月 “东坡文化万里行”抵达第四站、东坡故里眉山时,随行采访的东时记者通过眉山专家的口呼吁重修惠州东坡祠。
2011年7月15日,在第二届东坡文化节在惠州召开之际,《东江时报》刊发《白鹤峰,不应仅是个传说》,对白鹤峰苏东坡故居的前世今生及未来进行深度报道。
多次对东坡故居深度报道
2012年8月30日,《东江时报》刊发《重建东坡祠 这回不是梦》深度报道,以明万历初年的《寓惠录》中的归善县城(今桥东)的城市地图和苏东坡故居的面貌方位为由,再度呼吁重修东坡祠。当天,东时记者还以今日惠州网网友的身份,参加书记网友见面会,发言建议尽快启动白鹤峰苏东坡故居在原址重建,为惠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定基础,同时将报道资料和《寓惠录》地图资料递交给市委主要领导,得到对方肯定。
此后,《东江时报》一直关注东坡祠复原工程的进展情况,为东坡祠“重新归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观指南
“穿越”历史看东坡祠
正式对外开放的东坡祠景区有什么看点?与东时记者一起逛一逛吧
林婆酒舍有来头
走进景区广场,首先可以看到苏东坡雕像。该雕像高约2.5米,是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制作。苏东坡雕像作仰首远视状,岭南的和风吹起了他的外衣。广场旁有游客服务中心,中心里面提供咨询服务、医疗服务、包裹存放服务以及文创产品销售服务等。
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林婆酒舍。据悉,林婆以前是经常赊酒给苏东坡的,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后来苏东坡被贬往海南后,还不忘林婆,写信给当时的惠州太守周文之,托他给林婆捎去敬佛之香。林婆酒舍是根据宋代酒家样式布局。酒舍后方复原了林婆酿酒的地方,并有酿酒方法的介绍。
随后,可继续参观翟夫子舍。该舍是北宋惠州文化名人翟逢享的居室,因其是有学问、有德行的读书人,群众尊称他为“翟夫子”。翟逢享当时与苏东坡相邻而居,常有往来。翟夫子舍面积为159平方米,由前室、中堂、书房、卧室、灶屋、天井几个空间构成。根据各个空间的功能,分别复原了该空间相应的宋代家具。
继续往石梯上走,可以看见通往苏东坡祠的山门,山门上方的“惠州苏东坡祠”石刻牌匾。这就到了苏东坡祠核心景区。东坡祠的主体建筑群面积约1500平方米,根据史料记载恢复的主要建筑包括:前庑、庭院及东坡井、思无邪斋、德有邻堂、三贤祠、东坡居室、正室、迟苏阁等。建筑物及附属建筑布置的内容,以尊重历史为基本原则,按照其历史记载及东坡祠历代有关史料记载情况。
别错过东坡寓惠遗址
景区内保存了著名的东坡井,是苏东坡寓居惠州的重要遗址,保存非常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新居落成,苏东坡为解决饮水问题,在自家屋前打了一口水井,并告知翟秀才、林婆等邻居,希望共饮此井水,做个好邻居。该井以青砖砌成,井口宽0.6米,原井深约16米,1970年代在井下筑防空洞后,井深14米多。重建时,按照清代《点石斋画报》鹤峰纪胜图,恢复了东坡井栏杆。井栏中的“冰湍”石碑,是根据现存清代名仕关槐所题“冰湍”石碑原大小复制。
此外,市民可以到娱江亭、东坡祠遗迹、松风亭、招鹤亭、睡美轩等景点参观。值得一提是,为配合东坡祠重建项目,2014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文物考古队伍,对东坡祠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东坡祠遗址范围内发现的遗迹主要包括房址3座、灰坑1座和排水沟1条,发现的文化遗物有陶瓷器及瓷片、钱币、骨器、铜器、铁器、石器等(需确认年代),多为日常生活用器物,也见有少量弹夹、鸦片罐等器物。
历史钩沉
东坡祠的前世今生
东坡祠内东坡居士像。
千百年来,东坡祠都是国内知名的人文地标,无论在官方或是民间,都很注重对东坡祠保护。
历代对东坡祠修葺不断
据民国张友仁 《惠州西湖志》记载,“白鹤峰在归善县东江畔。高五丈,周一里。"鹤峰返照",郡城八景之一,古有白鹤观,苏轼谪居,筑室于此。”当年,苏东坡在白鹤峰上筑屋20间,把客厅和书房分别取名为德有邻堂和思无邪斋。新居筑成时,因地高水远,他雇人在新居附近凿井40尺,石尽而得清泉,解决用水问题。
据史料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落成,苏东坡正式自嘉?寺迁入。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苏东坡再贬海南,不得不与小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赴海南贬所,白鹤峰新居则由长子苏迈携带家眷留守。宋元符三年(1100)九月,远谪海南的东坡遇赦北归至广州,苏迈带着家眷弃离白鹤峰新居与苏东坡会合,结束了苏家在惠州白鹤峰居住了将近4年的历史。苏家离开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即其居建祠祀焉”。正是从那时开始,白鹤峰新居变成了东坡祠。
自惠州人把白鹤峰新居变成东坡祠之后,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全国各地文人雅士仰慕之地,也修葺不断。据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考究,自宋元符三年(1100)立祠至清宣统二年(1910)的810年间,惠州对白鹤峰东坡祠的重建修葺、扩增配套不少于34次,平均不到25年就有1次。“这说明,历代惠州府和归善县的行政长官大都重视对白鹤峰东坡祠的保护。”
不过,该祠在上世纪的抗战期间,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下。
“东坡寓惠文化最重要载体”
在吴定球看来,东坡祠是东坡寓惠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惠州文化史上最具标识意义的实物构件之一,无论在官方或是民间,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举了3个例子:
其一,惠州府和归善县的重要官员到任后必须拜谒东坡祠,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种被历史定型成俗的拜谒仪式,既是对东坡道德人格的肯定和学习,也是对惠州百姓东坡情结的认同和尊重,更是为官者施政理念的一种社会公示,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良风美俗。
其二,白鹤峰东坡祠是惠州人举行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平台。每年四时游赏,如元宵观灯、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这里都是首选之地。特别是每年从十二月五日朝云诞到十九日东坡诞期间,人们结队前往东坡祠和朝云墓祭拜,热闹非凡。
其三,白鹤峰东坡祠是惠州艺文的重要产出地。这些作品,在时间上涵盖了自宋至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作品的体式包括碑文、游记、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等,无所不有。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惠州社会经济发展、惠州各界重修东坡祠的呼声日隆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重修东坡祠,也是惠州近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东坡祠也活在史料里
因为诗文,倒掉的黄鹤楼可以一修再修。东坡祠也是如此。
得益于东坡祠的声名,历代文献曾详细描述苏东坡故居。其中,清代著名学者王文诰为研究东坡穷尽一生,曾先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和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到惠州实地考察“苏迹”,其中对白鹤峰苏东坡故居勘查尤为细致。他把实地勘察的结果,与东坡本人描述以及历史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字资料认真作了比较,对白鹤峰苏东坡新居进行了还原性描述:“由左以及后之麓,皆县治背后所连属者。峰头仅此数亩地,左右稍广而前后则隘,今虽改其旧制,然故迹犹可考也。”对故居的整体布局和堂室之间的相对位置:“自峰下历级而上,古荔花繁,橘柑丛立。进为前庑,入门,花木交错,井在其左,升阶为德有邻堂;左为居室,辟小窗以疏篱绕之;右为思无邪斋,启右屝则雉堞在其下,江山数百里间青苍环列。”对于德有邻堂和东坡井:“中为德有邻堂,方井大数尺,当两槛之中,以栏扶之。后为正室,以祀公而肖过像于左,皆三间。”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为东坡祠重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最近几年,惠州文化界人士还寻找出白鹤峰东坡祠的图片资料,比如载于《古今图书集成》的清代白鹤峰全图、明万历初年《寓惠录》归善县城图、清光绪《点石斋画报》鹤峰纪胜图、东坡祠民国老照片等,形象展示了东坡祠方位、建筑以及附近街道格局等,成为东坡祠“修旧如旧”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刘建威 通讯员魏军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新闻推荐
惠城区政府附近黄花风铃木盛开,引来许多市民前来赏花。《东江时报》记者周楠摄东江时报讯记者骆国红周末两日的天气简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