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勇为生计曾执屠刀15年 因刻刀今成全国篆刻界名人 “我不是大师,是大痴”

东江时报 2017-12-05 18:39

他说,“就喜欢听到篆刻刀在石头上刻的声音。”

他喜欢晚上篆刻,一气呵成。

每次刻完看着作品,他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近年来他篆刻兴趣由文字印转向佛像印。

工作室里挂着他画的水墨山水画。

▲篆刻既是兴趣,也成就了魏小勇的事业。开了镂汉堂工作室后,他有更多时间醉心于篆刻。

策划君说

即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卖猪肉,魏小勇也从来没放弃过心爱的篆刻,并为之坚持30多年。如今在一方小印上有所成就,他却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痴。”

为生计执屠刀15年,而后成功转身,成为全国篆刻界都闻名的人物,因着这从草根到精英,从市井到文雅,从嘈杂到静好的巨大反转,惠州人魏小勇逆袭的经历,为人所仰慕。许多人每每看到这样的励志结果,都盼能从中获得些许启示,助力自己也实现类似的翻身,实现阶层的跳跃。近日,东时记者走进魏小勇工作室 “镂汉堂”,听他畅谈不惑之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众人欲一窥究竟的成功秘籍。

人物名片

魏小勇 字泉涌,号定斋、镂汉堂主人

1971年出生于惠城区桥西,镂汉堂主人,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惠州创作中心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合江印社副社长,惠州市丰湖诗社秘书长,圣荣书画院副院长。

总角意气

这人生的第一把刻刀,从1982年起便开始伴随他刻肥皂、刻泥巴、刻黄蜡,“那时年纪小,力气不够,只能找软的东西来刻。”

痴迷到邻里皆知

为争口气学素描 画了3个月就得奖

“镂汉堂”位于市区江北上寮村一栋不起眼的民居5楼,楼道挂着的字画、篆刻作品从一开始便无声彰显主人家的喜好。打开大门,迎面便是绿枝枯藤缠绕,鱼缸水声潺潺,笔架古朴长嫩枝,葫芦摇晃迎客来。阳光从窗台处撒进,光影疏斜间,正是当下正红的小清新、文艺范装饰风格。

而这一切,全是魏小勇自己亲自动手布置。如今反省自身,动手力强,执行力强,贯穿了他至今40多年的人生。说干就干,毫不犹豫,随机应变,再观成效,这点特质在他少年时便展露无疑。

魏小勇自小在伯父魏佐浩身边长大。魏佐浩是一名岭南画派画家,兴许是看出魏小勇有天资,欲培养他成接班人,每每作画便将他带在身边,也不担心他会调皮捣蛋。然而他却对画没兴趣,反而对伯父落款时盖的印章痴心一片,每每偷来把玩,被呵斥也心不移。对许多人来说,大概便要恨铁不成钢了,但呵护他的伯父却用钢切片做了一把刻刀,赠予他。

这人生的第一把刻刀,从1982年起便开始伴随他刻肥皂、刻泥巴、刻黄蜡,“那时年纪小,力气不够,只能找软的东西来刻。”他痴迷到邻里皆知,母亲会把将快洗尽的肥皂留给他,邻居也会把药丸外的蜡壳给他,发现医院很多药用蜡密封包装,他还试过到医院翻垃圾桶翻找。

然而,不学画只学篆刻的想法在中学时改变了。有一次,伯父的一位学生见到他,叫他去示范画幅画,他径直说“我不会”,那位哥哥惊讶极了,这激起了魏小勇的少年意气,为了争一口气,他跑去跟堂哥学素描,画了3个月就凭一幅足球素描在学校的比赛中获三等奖。

即使到了后来,争一口气都让他收获意想不到的成绩。

弱冠坚守

为生计卖猪肉的15年间,不但没有消磨他对篆刻的热情,相反,在繁重、血腥的工作中,他放下砍肉刀就拿起篆刻刀,全情沉醉其间。

争气基因被唤醒

猪肉摊上挣营生 方块石间享乐趣

争口气学画画的事随着获奖告一段落,热情再次回归篆刻。每天途经西湖去上学,留意到西湖边上有人开店刻章,他千方百计打听出店老板是当时惠阳地区书协副主席张铁文,便跑去跟人家说,“老师,我想学刻章。”

张铁文望着这个中学生,一副初出牛犊不怕虎的模样,笑盈盈地就答应了,教他刻章要“上紧下松,外圆内方”,点评他的作品,遇到惠阳地区举办书法篆刻展,还帮他把好作品送去参展,他竟就成了最小的参展者。这次激励让他对篆刻的热情有增无减。

高中毕业后,魏小勇在各行各业都折腾过,打过工,做过装修,开过古玩店、茶庄,更一度生意失败,为生计在桥西菜市场卖了15年猪肉。

这段磨难没有消磨他对篆刻的热情,相反,在繁重、血腥的工作中,他放下砍肉刀就拿起篆刻刀,全情沉醉其间,“当我刻好一枚作品,就只有一种感觉,满足!到现在都是这样,这么多年,这种感觉从来没变过。”

“那时,你都在刻些什么内容?”面对东时记者的好奇追问,他笑称,想到什么刻什么,不追求什么高深含意或深远意义,有的还挺无聊。有一次他跟朋友聊天聊到老电影,朋友提议说要不刻老故事吧,他回头就连着刻了一批老故事名字的作品,如《牧马人》《巴山夜雨》等等。

长期持刀工作,练就了他的臂力和腕力,让他篆刻起来不受大印、小印限制,意指刀至,切换自如,篆刻笔法粗狂,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于是,磨难熬着熬着,因保持初心,不断奔跑,竟变成了财富。

那时,他在摊位的柱子上贴满了印章作品,成了市场一景,名声也随之而至。但很多人以猎奇眼光视之,甚至嘲讽道,“一个猪肉佬,会刻什么文雅的作品。”

血液里的争气基因再次被唤醒,他买回了一些学习篆刻的书籍,潜心学习篆刻文字印。2001年“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举办,时任市书法协会主席陈安邦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应该能入展,建议他投稿。他便从中挑出作品 《西湖八景》投稿,“当时期待是能入展就好,没想到最后捧了个佳作奖回来,哈哈。”

而立得悟

以前还会想想做了件什么事,挺后悔的,现在发生什么事都能淡然处之,“也不会抱怨,别人说整个人脱胎换骨,我觉得找回了本真的自己。

找回本真的自己

爱好与工作相同 物质与精神双丰

这次获奖让他在业界打开了知名度,在与业界人士往来交流中,他每每虚心请教,请求点评指教,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也因此,他受到不少名家赏识,从那之后至今,先后拜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蓝广浩,合江印社社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国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篆刻家刘恒等为师。

刘恒评价他,“小勇君夙耽篆刻,潜心学古而能得其趣,以镂汉堂名其室,概见其志也。印作味正功深,盖得之于好古之心也。”

蓝广浩也为其作诗曰:“屠刀幻作印刀来,天地方寸一刃开;年少不堪微烛夜,点朱守白见其才。”

尽管如今已取得业界的认可、点赞,但回忆30~40岁这一时间段的人生,他感慨心随缘至,感恩遇到的许许多多人对他的点拨,“不仅仅是篆刻方面的,还有人生走向,甚至对顽石的态度。”

那时,随着他杀猪技巧娴熟,诚信公道,客人越来越多,生活日益改善,也开始同时经营茶馆,但内心的纠结却不曾停止。“纠结要不要彻底脱离杀猪行业,这不是我喜欢的营生,但当时生意还挺好的。”最终,2005年他因缘际会,得到云南妙峰山德云寺住持释印严法师点拨,决定放下屠刀,多行善事。

这一决定影响可不小,自那之后,魏小勇自觉待人做事更加清澈,心态更加平和,以前还会想想做了件什么事,挺后悔的,现在发生什么事都能淡然处之,“也不会抱怨,别人说整个人脱胎换骨,我觉得找回了本真的自己。”体现在篆刻作品上,则印面更灵动,道法自然,圆畅而有虚实之趣,大气而有朴拙之美。

篆刻的人很少不玩石,魏小勇也一样,即使是生活最艰难时,挣到一点钱就去买石头,甚至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得到一块好石就喜不胜收,“睡不着觉”,不愿流转,后来与一位前辈交流,方有所改变,觉得流转便是缘。如今,他攒了一屋子的美石,名之“藏宝室”,每有客来便与之鉴赏、分享。

镂汉堂工作室也是在这个时间段成立,自此,篆刻既是兴趣,也成了他谋生的方式。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相同是种怎样的体验?魏小勇说,“很幸福”。

不惑思传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篆刻是其中一部分的精华。”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孩子参与进来,因为只有数量上去,才能谈发展谈传承。

醉心刻佛窟造像

开班授课策展览 传名传技于全国

2011年,魏小勇40岁整。他开了小勇书法篆刻工作室,逢周六、日开班授课,传承篆刻艺术。如今,他还建立了“惠州小勇篆刻公益课堂”、全国性的“秦凤汉韵篆刻交流”群,他既接受惠州中小学校邀请进校园开篆刻公益课,也受邀到如华南师范大学这样的高等院校传授篆刻心得,全国各地乃至泰国、马来西亚的学生来求教,他都慷慨传授,一如当年领他入行的张铁文。

这5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渐成风潮,魏小勇乐于见到这样的景象,“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留下的痕迹,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篆刻是其中一部分的精华。”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孩子参与进来,因为只有数量上去,才能谈发展谈传承。

今年起,他受邀加入了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成为该中心副秘书长,同时也是惠州创作中心主任,这让他有了机会去全国策展,让更多人知道篆刻,了解篆刻。

执行力强的他和中国佛像印研究中主任丁宝子一起已先后策划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举办的首届中国佛像印雅集展、山东滨州莲华书院举办的“心心相印·中国首届佛像印大展”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他篆刻兴趣由文字印转向佛像印。篆刻在以往是为书画作配,但发展至今,篆刻艺术也显露出成为独立艺术的需求,尤其是佛像印,“现在全国搞篆刻的人,都在刻佛像印,它不再是书画的配角,已是主角。”魏小勇称,中国历史上,佛像印传统源远流长,至今保留下来的石窟里的佛像雕刻也是佛像印的一种。在他看来,佛像印集美学、哲学于一体,是人生难得的修炼。

今年他醉心于篆刻佛窟造像,就是篆刻石窟的佛像。一旦确认要做这事,他的执行力压都压不住,先是两天两夜不曾停歇到网上搜索佛窟造像的图片,一口气存了2000多张,接着每天都在刻佛窟造像。他说,接下来将策划佛窟造像展,篆刻技术的传承和策展将是他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对话

“比起勤劳和天赋,热爱和执着更重要”

东时记者:在大家眼里,你现在可以说是成功了,有人说你成功的秘籍是勤劳和天赋,你觉得呢?

魏小勇:我觉得,比起勤劳和天赋,热爱和执着更重要。一个人一生都在坚持做一件事,他能不成功吗?你叫个人去试一下,坚持每天去微博问一句好,要坚持下来都很难。所以勤劳和天赋都不足以让你坚持下来,只有热爱和执着才能。我就喜欢听到篆刻刀在石头上刻的声音,每次刻完看着自己的作品,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东时记者:在大家看来,你人生经历了些转折点,才让你实现了逆袭。你觉得是这样吗?

魏小勇:在别人看来是转折,在我其实都是水到渠成。我不过是一直做我喜欢做的事,认真、追求进步地去做。但在做的时候我其实没想得那么远,没有一开始就想我要做到全国出名,也没想到以后要开班授课,更没想到会去策划篆刻展览。每一次其实都是走到了那一步了,前面的路就出现了,一些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也出现了,就是这样而已。

东时记者:你这么痴迷篆刻,家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魏小勇:我妻子受我影响,也爱上了篆刻,能刻一手好印,你现在手上拿的那块作品就是她刻的(指着记者手上的作品)。我的儿女也走上了书法绘画篆刻的艺术之路。我想让篆刻成为家传,起码到我的孙子一辈也会篆刻。

东时记者:篆刻的魅力是什么,让你这么痴迷?

魏小勇:篆刻最大的魅力是可以修改调整,调整空间很大,不像字,一笔下去就定了,而且篆刻是“诗、书、画、印”一体,很有挑战性。像我每次拿到一块石头,动手之前都会先打好底稿,但在刻的过程中,会因石头的实际情况作出更改。例如刚才为你们展示的那块作品,我本来想刻三宝,就是两尊站佛,一尊坐佛,但刻着刻着发现空间不够,想留白,就改成刻一个空灵的佛,刻完之后又来调整,让它更写意,整个过程改了三四次。我平时没刻意去统计刻一幅作品最多改过几次,但随机应变是需要的,这需要事前储存大量的知识。

东时记者:你现在还是每天都在篆刻吗?

魏小勇:对,每天都在刻。我喜欢晚上篆刻。创作就是一瞬间的感觉,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断,断了感觉就找不回来了,我试过有一次刻一方六面印,刻了三天三夜。

东时记者:现在很多人叫你大师,你怎么看?

魏小勇:我哪是大师,我是大痴(笑)。那天应邀到电视台做了个篆刻访谈节目,没想到节目出来了被冠以 “著名篆刻艺术大师”,其实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篆刻爱好者,无名小卒,怎敢被授予“大师”称号。

东时记者:你以前曾潜心于篆文字印,现在为什么想到刻佛像印呢?

魏小勇:我15年的屠夫生涯是生计所迫,一路走来十分艰辛,也十分纠结。得释印严法师点拨后顿悟,开始放下屠刀,每天刻佛像印,以求忏悔自己15年来的杀生,愿我的忏悔能唤醒更多人的善根。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新闻推荐

威武之师刷爆朋友圈 惠阳公安千人巡游誓师“创建无毒惠阳,打造最安全县区”

许多惠阳伙伴的微信朋友圈被千人巡游誓师活动的照片刷屏了。各警种全副武装排列整齐,英姿飒爽。装甲车多功能主战消防车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