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唱惠州童谣实地寻访有趣地名 市第四小学将本土文化写入校本教材
《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经过翻阅大量的历史书籍才形成。
市第四小学老师给同学们上《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一课。
《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一书单定稿都定了10次。
在课堂上用惠州话唱童谣,周末和老师一起去探访有趣的地名,和父母一起寻找桥东美食……这个学期开学后不久,惠州市第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都领到了该校编写的校本教材——— 《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上下册),他们课堂内外的学习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2015年以来,该校利用位于桥东老城区、毗邻江逢辰故居的地理优势,结合历史资源,将乡邦文化写入教材,先后编写了3册校本教材,以此加强师生乡情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颇受赞誉。
看看这些惠州童谣
《打掌仔》
打掌仔,打哇哇。有就食,硑就罢。唔好去人家门前眺,眺得多,人晓话。
(注释:①打哇哇,大人或小童用手掌有节奏地拍打小童张大的口,使其不断呼出的气流发出哇哇声。②眺:于远处以目光相乞。③晓:会。)
《麻雀仔》
麻雀仔,嘴叽叽喳喳,有嘴话别人,硑嘴话自家。
课堂 学生学习讨论桥东有趣地名
11月24日上午,市第四小学六(4)班的课堂上,班主任陈海燕正在上 《有趣的地名》一课,班上40多位同学看着投影里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场景,非常兴奋。
市第四小学位于惠城区桥东老城区,该校1187名学生,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桥东,这《有趣的地名》介绍的全是桥东的地名,包括龙井巷、上下板塘、沐范湖、塔仔湖、铁炉湖等。陈海燕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地名的认识。
同学们踊跃举手,这个说去过龙井巷,那个说我就住在上板塘,还有的说,沐范湖原来真的是有湖的,后来被填平了。
“看来,大家都对这些地名非常熟悉,那你们知道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吗?”陈海燕引导学生仔细看《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教材里有地名的图片、传说和变迁等故事。如龙井巷的来历,是因为这口公用水井的水很清甜,用此井水泡龙井茶,特别清香,居民们都把这口井叫做“龙井”,井边的横巷也改叫“龙井巷”。
学生看了一遍后,陈海燕又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看到的资料和自己平时对地名的了解,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有的学生还说了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传说,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陈海燕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桥东还有什么有趣的地名。大家可活跃了,有的说起了水东街,并说水东街的骑楼可以遮阳挡雨;有的说起了白鹤峰,知道那与苏东坡有关;有的说起了惠新西街,因为那里有很多海鲜美食……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似乎沉浸在有趣的地名里。
课外 实地走访了解地名背后故事
实际上,让学生沉浸其中的不仅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有实地寻访和相关的亲子实践活动。《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是市第四小学10月份启用的校本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包括方言篇、民俗篇、工艺篇、建筑篇、人物篇、教育篇。
《有趣的地名》属于民俗篇,民俗篇里还有桥东美食和童年游戏的内容。陈海燕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在上《桥东美食》一课时,还专门组织了一些家长向大家介绍艾粄等美食的制作方法,课后也布置了亲子作业,让父母带着孩子去寻找桥东特色美食。
而在上《有趣的地名》一课前,学校还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了3个学生小组,并在家长陪同下,分头去寻访桥东地名。六(4)班的张家祺和魏嘉成就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他们走访的是上下板塘片区。张家祺就住在上板塘南面小区,她对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知道有上板塘、下板塘,新建路,水东街。“以前只是知道这些地名,但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也不知有些什么传说和故事。”张家祺说,那天她和妈妈带上教材,一起走访这些地方,知道了上下板塘的由来,知道了水东街骑楼的作用。
“我妈妈说,有些故事她之前都不了解。”张家祺说,那天晚上,她和妈妈一直在讨论这些地名的故事,感觉收获满满的。
魏嘉成说,他们在寻访的时候,遇到不了解的,还问了附近一些居民,从中也了解了不少故事。晚上回家和父母一起读教材里的故事。“我爸妈都说这教材很好,可以让人了解更多的桥东文化。”
尝试 利用历史资源加强师生乡情教育
市第四小学校长魏小莉说,让学生认识桥东,了解桥东文化,正是该校编写校本教材的初衷。在《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这本教材前,该校还编写了《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校本教材。
桥东是惠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和人文资源。成立于1924年的市第四小学,是桥东片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中惠州晚清著名诗人、“江孝子”江逢辰的故居就位于学校旁边。
2015年,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东风吹起,“怎样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学校教育服务”成了魏小莉思考的一个问题。
经考查、讨论,学校决定利用临近江逢辰故居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加强师生乡情教育,开发立足于惠州文史的校本课程,使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校本化。
该校很快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查、访问校友、名人学士等方式搜集大量资料,开发以“江·孝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最后于2016年4月编成《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一书。该书分为5章,分别从江逢辰的简介、生平轶事、为人品格、作品欣赏等方面介绍惠州的才子、孝子江逢辰。全书图文并茂,以适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表达,一些比较深奥的字词,还标注了拼音和注释。
这本教材出版后,首先就给学校5年级的学生使用,每两周一节课。魏小莉说,这是该校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出版的第一本教材,也是该校开展乡情教育的一个新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惠城区教育局、兄弟学校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六年级学生张家祺说,学习了江逢辰的故事后,她才知道,原来学校旁边那座不起眼的旧房子,曾经出过一个这么有才气的人物,原来丰渚园的荷花亭是为了纪念江逢辰的孝心而修建的。“知道了江逢辰之后,我就想了解更多有关桥东的人和物了。”
特色 把桥东文化写进校本教材
也正是本着让学生全面了解桥东文化的初心,2016年5月,市第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又开始着手编写《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一书。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对家乡的热爱,就是梦想的根源。”魏小莉说,而一个人对家乡的热爱,应该是从小培养的。
为此,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精心选材,最终确定了方言篇、民俗篇、工艺篇、建筑篇、人物篇、教育篇6个篇章。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童谣、美食入手,慢慢过渡到工艺、建筑和人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事迹、乡土人情、人生哲理等。“上童谣课的时候,一些"老惠州"的学生都用惠州话能唱出来呢,并且教其他学生。”魏小莉说,在历史名人选取方面也非常谨慎,选取的都是忠孝仁义的代表,确保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东时记者看到,人物篇,重点介绍的是苏东坡与桥东的故事,以及有捐资助学善行的杨启明、忠肝义胆的林振雄等。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走进惠城走近桥东文化》上下两册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上下两册分别用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使用,每两周上一次课。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为此,学校又特意让这些已经学过江逢辰故事的孩子,把桥东文化也学了。“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校。”
“我们希望通过这3本教材,让学生生在桥东、长在桥东、学在桥东,引导学生加强对家乡人文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魏小莉说,下来,学校将依托江逢辰等历史资源,大力打造“孝德”特色校园文化,把“孝德教育 孕育心灵”作为新的核心发展理念,让莘莘学子成为有德之人。
背后故事到台山寻找江逢辰生前遗迹
东时记者留意到,这3册校本教材,图文并茂,文字也浅显易懂,每一课后面还有互动话题,可以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互相讨论和思考,有的话题如美食还可以与家长一起实地寻找。
魏小莉说,为了编好这3册教材,学校组建了由10多位老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大家分工合作,两三个人负责一个篇章,查阅史料、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等,最大程度地确保编出来的教材是准确的。单是查阅资料方面,就参考了 《惠州西湖志》《惠州名人》《惠州文化教育源流》《惠州文征》等20多本(篇)专著类书籍或文章。
这3册教材的编委之一林芬说,在编《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时,为了寻访江逢辰生前遗址和墨宝,他们专门到惠阳秋长的碧滟楼、永湖的跃鲤桥,甚至到江逢辰曾避难居住的江门台山赤溪镇进行走访,并拍回了现场的照片。
说起照片,魏小莉也颇有感触。桥东是老城区,巷子里停了不少车,拍出来的效果不好,于是老师们不得不重新回去再拍,有的去了三四次现场才拍到合适的。拍美食那一章的图片时,老师还专门到小吃店去点菜来拍。“总之,就是力求完美。”魏小莉说,这3册教材,每一本都修改了七八稿才最终定稿。
教材编出来之后,如何教授学生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们有的老师不是惠州人,对桥东文化也不太了解。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魏小莉说,为此,今年10月,学校还专门邀请惠州学院的包国滔博士给老师做了一期桥东文化专题讲座,这个寒假,准备再进行第二期培训,确保老师能更好地教授桥东文化这一课。
看看这些教材
《走进惠城走近江逢辰》
全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惠州才子、孝子江逢辰的生平和事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事迹、孝亲文化、人生哲理等。全书包括5章。
第一章 江逢辰生平事迹简介
第二章 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通过丰湖书院、丰渚园、江逢辰故居等载体走近江逢辰)
第三章 忠孝才子江逢辰(分求学篇、为官篇、爱国篇、著作篇、治学篇、孝亲篇,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江逢辰)
第四章 江逢辰作品欣赏(分诗词篇、楹联篇、石刻篇和书画篇,更进一步了解江逢辰的思想和情怀)
第五章 活动花絮
《走进惠城走近桥东文化》
全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桥东的民俗、工艺、建筑、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桥东,给学生认识桥东、了解桥东打开了一扇窗户。全书分上下册,共6个篇章。
方言篇“一口乡音一份乡情”
包括惠州民间歌谣和乡音乡情2课。
民俗篇“热爱故土 朴实生活”
包括桥东美食、有趣的地名、童年游戏3课。其中美食介绍了阿嫲叫、打笼粄、萝卜粄、河蚬、东江酿豆腐、盐?鸡、梅菜扣肉、酿春等桥东和惠州的美食。
工艺篇“心灵手巧积极传承”
介绍了桥东的竹器、纸扎、打金、彩瓷等工艺。
建筑篇“回顾历史守护家园”
包括历史名街、历史建筑2课,介绍了水东街、惠新街、铁炉湖街区、东湖旅店等的“前世今生”。
人物篇“追寻先贤弘扬精神”
包括苏东坡和桥东的故事以及杨启明、林振雄等桥东名人的故事。
教育篇“崇文厚德 乐学进取”
介绍了市第四小学历史变迁以及桥东其他学校的简介。
相关新闻
20余学校自主编写校本教材
惠城区教育局素来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2015年就开始通过制定顶层设计方案、注重主题活动深化、加强校园环境熏陶、强化师资队伍培训等方式,积极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师生在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惠城区教育局为此制定了多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方案,如制定实施的《惠城区中小学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中小学,要根据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形式载体开展 “传承美德”、国学经典学习诵读、系列主题实践、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评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先创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等“六大”系列活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具有惠城气质的学生。
在顶层设计的提纲挈领下,惠城区各中小学纷纷各展所长、各辟蹊径,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20多所学校结合各自的校情、学情特点,自主开发了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为传统文化注入本土特点,这些教材或充分挖掘本土风俗、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或彰显古诗文、书法、国学等传统文化精髓,各有侧重,内涵丰富,让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植师生心中,颇受社会各界称道。
除了市第四小学编印校本教材《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走进惠城 走近桥东文化》外,市水口中心小学立足地处水口的这一地域特点,深挖“水品质”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自主开发了善水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并正式投入课程教学;市第一小学编印了《古诗文风韵》,让学生在教学中,拓宽对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面,深入了解古诗文的独特魅力。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本组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 摄
新闻推荐
工程有了病 也可找医生 工程医院南方总部(惠州)昨成立 可对基础工程设施提供定期体检快速排除险情
“工程医院”的首创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摄东江时报讯记者范文燕人生病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