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名人山座座是丰碑
太保山寂静屹立菱湖边。
紫西岭如今楼房密布山丘难觅。
黄巢山的巨石景观让人称奇。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摄
杨爷山如今已经变成墓园。
远看黄巢山白石崖地势陡峭。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摄
飞来之石摇摇欲坠。
策划君说:惠州历来是文人墨客名吏重臣荟萃之地,除了他们留下的足迹,现在的惠州,还有不少以名人名、字、号命名的建筑、桥梁亭台以及山水道路。为了更好地挖掘惠州历史文化,《东江时报》推出“地名惠州”系列报道。在探寻以名人名字命名的道路、亭子后,这期探寻名人山。为纪念名人,惠州名人山不少,分布在各处。它们都有什么来头和故事?
太保山、杨爷山、紫西岭……细细盘点,东时君发现,仅仅在惠城老城区就有数座以名人名或字命名的有历史意义的山丘。今天,东时君就带你去看看惠城和周边4座有代表性的“名人山”,一探背后故事。
太保山
明太子太保叶梦熊归葬地
宁静的菱湖,曲折幽静,游客稀少,湖区北部的太保山,虽然时已初冬,但山色如碧,满眼苍翠。
关于太保山的来历,现在的惠州人中已经很少知道了。但稍稍翻阅一下史料便可知,太保山的来历不简单,它因明代“三尚书”之一叶梦熊而得名——— 惠州人尊称叶梦熊为叶太保,它还是叶梦熊的归葬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叶梦熊的形象已经浓缩成菱湖旁的太保山。
明代“三尚书”之一叶梦熊
据 《惠州西湖新志》(1995年版)记载:太保山,又称犹龙山,在菱湖北,此山高68.5米,面积28公顷。
太保山隔菱湖与丰山、万寿山犄角相望,山的西南曾出横槎水,是西湖的主要水源之一。现为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所在地,太保山主要山体,成为了医院的“后山”。山的南麓有明太子太保叶梦熊墓,不过该墓淹没在草莽中,了无痕迹。
尽管今天的太保山已饱受城市的侵蚀,但它传承着惠州上千年崇文厚德的历史,任凭风雨飘摇而岿然不动,它在寂静的菱湖边,默默注视着脚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
惠州古代名人中有 “三尚书,四御史,湖上五先生”一说,而声名最著者莫过于“三尚书”:叶梦熊、杨起元、韩日缵,叶梦熊排在首位。
据 《惠州市志》(2003版)记载,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明归善县万里(今属惠城区)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山东布政使,巡抚贵州、陕西、甘肃。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
明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总后哱拜杀巡抚叛,并联络蒙古部起兵,陷
河西四十七堡。梦熊协助兵部尚书魏学曾统督四省军务平叛。宁夏久攻不下,魏被革职查办,由梦熊代为统领平叛大军,督兵奋战,智勇又全,数月即攻破城池,哱拜自焚。梦熊居功不傲,“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
叶梦熊初以文官入道,以廉能著称,旧史志称其“谦能第一”,“洗贪习,诛叛乱”,留下很好的口碑。叶梦熊文才武略皆通,所著甚丰,有 《华云集》《太保集》《五镇奏疏》《筹边议》《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等。
死后赐葬菱湖畔犹龙山
有文史专家这样概述叶梦熊:叶梦熊是个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戎马一生的孤独将领,是擅长火器制造的工程师,是精通军事理论的民族英雄,是敢于戏弄文臣的诗人,是黎民百姓拥戴的父母官,是甘于激流勇退的政治家,是皈依佛理的哲学家……
叶梦熊称病五次请辞获归后,在惠州建回龙寺。死后赐葬于菱湖畔的犹龙山,即今太保山。自明代起,叶梦熊墓成了惠州最有影响的古迹之一。
叶梦熊其人,不仅在家乡惠州名气大,在全国许多地方也享有声誉。在陕西合阳,当地人用“叶夫子祠”来纪念他;在江西赣州,叶梦熊端掉当地巨寇后,一手策划设立了寻乌县;在山东济南,史论者用“岭南大雅”来称颂他;在整个中原地区,数百年来流传着一首戏曲《灌城记》,说的就是叶梦熊用离间灌城两计平定宁夏“哱拜之乱”的丰功伟绩。甚至在日本,研究明代火器的专家,个个都对叶梦熊制造的“叶公神铳”了如指掌。
在古时,惠州人至少有三个地方纪念叶梦熊,一是建于丰湖披云岛(今惠州宾馆)的“五贤祠”;二是建于四牌楼(今中山北路)的“宫保”牌坊;三是叶梦熊墓所在的犹龙山(即后来的太保山)。然而到了今天,“五贤祠”和牌坊毁于战火暂且不说,叶梦熊墓也被淹没草莽。
幸好还有苍翠的太保山。青山有幸掩忠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叶梦熊的形象已经浓缩成太保山,与这座城市相望相伴。《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紫西岭
“小苏轼”唐庚谪惠居住地
紫西岭是一个不复存在的山丘,但地名却保留下来。紫西岭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紫西岭社区,位于西枝江西南侧,大约东至南坛西路、西至南门路,东北至惠沙堤路,附近还有紫西岭以及一巷二巷,楼房密布,街道曲折,山丘难觅。
紫西岭与飞鹅岭相对望,同在南湖之畔,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它的来历,来自宋代苏东坡之后又一名著名寓惠诗人唐庚。唐庚字子西,紫西岭原作子西岭。
谪居惠州作诗歌杂文三百余篇
民国《惠州西湖志》道明了子西岭的来历,“在沙子埗,古鹅城东麓。宋李氏山园,唐庚谪惠居此。庚字子西,故名。故有寄傲庐、易庵,岭据南湖之胜,临龙塘。”
宋代,子西岭为李氏山园。乾隆《归善县志》称,“李氏山园,在郡城南龙塘,宋琼州安抚使李思纯之别墅,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临江有阁曰潜珍。”
相关史料记载,苏东坡与潜珍阁主交谊甚笃,该阁除以东坡手抄《金刚经》为镇阁之宝外,尚存有不少东坡真迹,其中最出名的是《惠州李氏潜珍阁铭》。
“一州两迁客,无地顿奇才。方送端明去,还迎博士来。”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来惠州游西湖时,凭吊唐子西故居而写的。端明指的是苏东坡,博士则指的是唐子西。苏轼为北宋文坛领袖,帝王之师,其对惠州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自不待言。唐庚进士及第,官宗子博士,诗名早著于海内,文采风流与苏轼相仿佛,时称“小苏轼”。
山明水秀的惠州,“此邦宜住玉堂仙。”苏东坡与唐子西,均成为当时还是岭外荒僻之地惠州的“迁客”,唐子西之来距离苏东坡之去,前后仅仅13年,不能不说是一件巧合难逢的盛事。
北宋大观四年(1110),唐子西被贬惠州,在城南沙子步李氏山园筑庐而居。谪居惠州近五年期间,所作诗歌杂文三百余篇。
《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称,在惠期间,唐子西写风景如“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写市况如“道路鱼盐去,樵苏竹木还”,“茶随东客到,药附广船归”;写人情如“蟹黄嗔止酒,鸡白劝加餐”,“西邻蕉向熟,时至一梳黄”;写风物如 “笋蕨春生箸,鱼虾海入盘”,“竹根收白叠,树杪得黄封”;写节俗如“残梅诗兴晚,细草梦魂春。挑菜年年俗,飘蓬处处身”等等,皆隽永有味,像一幅工笔彩绘的长卷图画,形象细微地展示了北宋年间惠州古城的风土民情。
唐子西谪惠居住地改名子西岭
北宋政和五年(1115),唐子西遇赦北归,后人将其在惠州居住地改名子西岭,他还曾被惠州人建祠祭祀。
入明后,被立祠祭祀的惠州本土先贤日渐增加,惠州官修和民建祭祀的先贤的祠堂,多达数十个。清韦之璚《游子西岭》诗:“登高四望绕沙洲,万井参差烟火稠。白鹤峰回云树古,横塘水带竹林幽。巢空乌鹊斜阳淡,翠耸楼台粉堞浮。凭吊坡公谁与友,佳名今得子西留。”
到了现当代,祠堂几乎坍塌殆尽,唐子西的也不例外。而“子西岭”这个地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被使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却变成了“紫西岭”。
对此,惠城方志办工作人员曾分析,1986年1月国务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一般不以人名做地名。当年8月,惠州开展了为新街道命名的活动,子西为人名,不能采用为地名,这很有可能与紫西岭最后的定名有关系。《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杨爷山
尚书杨起元托体成山阿
和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叶梦熊一样,被誉为“盛世文宗”的礼部尚书杨起元,他的归葬地,也因他而改名,为杨爷山。
杨爷山在惠城区下角偏僻处,如果没有杨爷山公墓的指示牌,一般人很难找到它。这个宁静孤寂的山头,它曾经是杨起元的落葬地,如今成为更多的人的人生归宿,托体成山阿。
曾在惠州建敦仁书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杨爷山,杨起元便是“仙”。杨爷山本叫官田山,它并不高,却因名人而“灵”。
抗战时期,惠阳县立第一中学 (今市一中)的校歌这样唱:“自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贤哲英豪辈出,首推复所、龙塘。”
所谓“龙塘”,就是明兵部尚书叶梦熊的名号,而“复所”正是本文的主人公——— 杨起元。杨起元,字贞复,号复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生于归善县城,进士及第,累官至礼、吏部右侍郎摄二部尚书事,是惠州著名的三尚书、湖上五先生之一。
杨起元是明代名儒,尊罗汝芳为师,以理学著。曾任广州禺山书院山长。治学“以明德、新民、止至善为宗,而要归于孝、弟、慈”。认为善恶皆人之所有,百姓之恶亦有其根源,圣人之善也有其条件。据此提出:“凡属于己者,有善务须看到无,无恶务须看到有;凡属于人者,无善务须看到有,有恶务须看到无。”由此承认人的欲望的自然性和合理性,肯定了人存在的现实性。著述甚富,有《证学篇》、《证道书义》等。宋元以来,儒必辟佛,杨起元却学不讳禅,儒佛合一,除佛家外,还推广道教书。
杨起元曾在惠州建敦仁书院,讲学永福寺,纂修《惠州府志》;捐资助筑平湖堤并作《重修平湖堤记》,盛赞乡人名无所取,利无所求。而只动于为人之义,力必出身。
官田山被称为杨爷山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杨起元病逝于惠州,周汝登闻讯作《哭杨复所》诗,诗云:“忽闻消息不胜悲,白首论交更有谁。脱剑先从心挂树,援琴不鼓泪盈丝。难忘密语香焚处,一望慈颜月上时。独恨玄经空竹草,生前寂寞几人知。”充满了哀痛和惋惜。
杨起元卒后谥文懿,事迹见载《明史》。杨起元不但是晚明理学的探索者、创新者、实践者,还是与唐顺之、归有光、汤显祖等齐名的 “举业八大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惠州的古代名人之中,学术成就最高、思想理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物,就是杨起元。
杨起元死后安葬在下角的官田山,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郡人将杨起元祀于乡贤祠,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吴骞又建五贤祠祀之。旧时惠州府城四牌楼中有一座牌楼刻有“盛世文宗”匾额,就是为杨起元建立的。遗憾的是,五贤祠和牌楼均在抗战中被破坏;而杨起元墓在“文革”时期被毁,原本伫立墓道两侧的石像要么被炸碎,要么被破坏,连墓砖也被附近农民挖去砌猪栏粪坑。到了今天,杨起元墓更是彻底被填埋,丝毫不见踪影。
然而,惠州人没有忘记这位明代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久而久之,杨起元墓所在的官田山,被惠州人称之为杨爷山。杨爷山并不高,却因此而“灵”。《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黄巢山
黄巢或曾屯兵于此
在惠州有一座用黄巢名字命名的山,位于惠阳区永湖镇麻溪村金果湾后面。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巢曾攻入广东,并攻占广州。尽管黄巢在广东征战不足一年,却在粤北和粤东留下大量有关的地名和传说,黄巢山就是其一。如今的黄巢山依然巍峨而立,山上风景秀丽,石景巧夺天工,成为市民登山徒步的好去处之一。
黄巢入粤或屯兵黄巢山
黄巢是曹州 (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自幼才思敏捷,学文习武,立志不凡。他的名字“巢”,暗含有盘踞之地的意思。黄巢5岁就能吟诗,而且语出惊人。唐乾符二年(875),黄巢及其兄弟8人,率领2000人的队伍起兵参加王仙芝揭竿而起的部队。后黄仙芝被杀害,诸将推举黄巢为首领。此后,黄巢开始统领部队,转战南北。
根据相关史料,黄巢于乾符五年(878)十二月,率军攻占福州,次年初黄巢攻入广东,同年9月攻占广州。至于黄巢是从福建攻入广东还是由江西攻入广东,由于部分史料缺失,众说纷纭。
持“由闽入粤说”的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黄巢军攻下福州以后,入粤路线是沿海边经泉州、漳州、粤东韩江、东江流域,最后攻下广州。因此,黄巢军开进广州之前,必须先攻陷循州 (东江上游地带),才能沿东江两岸进入广州。险峻的黄巢山,可谓粤东南的要塞,但是由于史料缺失,黄巢山的由来无从考证。因此,黄巢是否在黄巢山安营扎寨,至今仍无定论。
客家人节日挂葛藤的由来
值得注意的是,黄巢山并非惠州独有,在福建、湖南、江西和粤北一带均有直接以黄巢命名的地名,仅仅黄巢山至少有5座之多。黄巢军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了有关的地名或传说。以同一人命名的地名存在如此之多,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历史人物的名字一旦变成地名,就有了长久传承、不易变异的特性。由此可见,黄巢山极有可能是因为后人为了纪念农民领袖黄巢,而将黄巢起义军驻扎过的无名大山称为黄巢山。另有一则客家习俗支持此观点: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都有挂葛藤的习俗。挂葛藤的由来正是源于黄巢起义,传说黄巢有感于一名客家妇女的美德,而让客家人挂葛藤以避战乱。由于黄巢对客家人有恩,于是黄巢山对于客家人聚居的惠阳地区而言,更是意义非常。
地名和传说固然有史料价值,但如果黄巢山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气质,终归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山头。从黄巢山的东北坡登上山峰,往西再越过一个山头,就能看到一片起伏平缓的山顶小平原。放眼远眺,一处处巨石景观就接踵而来,让游人发出由衷的感叹。最为壮观的石景,要数叠石仙宫、白石崖和仙人洞。《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统筹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惠州首次承办国家级一类职业竞赛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14日至23日在惠举行
惠州市技师学院教师选手陈建辉刻苦训练,备战决赛。《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通讯员杨婕摄东江时报讯记者范文燕通讯员骆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