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草龙走进学生实践课堂 全国265个综合实践基地500多名代表观摩惠城区客家文化主题课程
学生们积极参与舞草龙课程。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吴碧锋 摄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许剑辉
做草龙、舞草龙,磨豆腐、酿豆腐……12月24日~25日,全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2017年年会暨创客教育论坛在惠城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5个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心)的500多位代表参与了活动,并到惠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观摩客家文化教育主题特色课。该活动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践教育分会主办。
专家观点
“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同等重要”
“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12月24日,在活动开幕式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说,“读书学习重要,使用学习也重要,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曹志祥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要有出口,学科学习、理论学习一定要落在实践中。现在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最缺的就是,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学校可以做,实践基地可以做,民办的机构也可以做,其他的社会教育机构也可以做。“其实大家都在做共同的一件事。”
针对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教育,曹志祥说,实践基地的教育要明显区别于学校,不是单纯的做学校教育的延伸,而是要有内在联系的创新。“比如,学校教了物理知识,学生在学校已经做了几个实验,实践基地就不能再让学生多做雷同实验。”曹志祥说,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设计作品、组织活动或参与比赛等。
另外,曹志祥认为,实践基地的教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如果全国的实践基地都一样,那和学校就没有区别了,学校教的就是全国都一样的知识。”
特色教育
将客家文化教育与学生实践活动融合
客家文化是惠州的特色文化之一,惠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就一直将客家文化教育融合到学生实践活动之中。
12月25日,500多名代表就来到惠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观摩客家文化专题特色课程,包括草龙制作、舞草龙、萝卜羂)制作、石磨豆腐、客家酿豆腐、客家酿酒6个课程内容。
惠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教务处主任吴碧锋介绍,该基地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客家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从原来的石磨豆腐开始,不断丰富发展。而舞草龙就是上个月新增的课程。
“我们基地就在汝湖,舞草龙是汝湖上围村的传统民俗,还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碧锋说,为此基地派出了十多名老师到村里跟老人学习制作草龙和舞草龙的技巧,以及舞草龙的历史渊源。学回来之后,老师就把这些知识讲给学生听,并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和体验。
舞草龙的课程,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开始有的学生觉得用稻草扎草龙并不复杂,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做好五六米长的草龙。”吴碧锋说,可是在舞草龙的时候,学生就发现因为扎草龙不结实或没掌握技巧,草龙舞了几下就散了或不成形了。这时,老师再跟他们讲技巧、讲道理,学生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吴碧锋说,除了特色课程,基地也在多方面营造客家文化的氛围。如基地有一座特色建筑——— 客家围龙屋,在围龙屋里还设置有客家风俗人情的图片展示,以及八仙桌、农具等实物展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同时,基地还编写了一本《客家文化校本教材》(教师指导用书),让教师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传授给学生。
相关链接
惠州已建3个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邓凡用在活动开幕式上介绍,2011年以来,惠州市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实施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手抓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创办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计划,率先尝试把基地的建设经营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政府招投标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办学。引进的企业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各建了一个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今年惠东又建立一个,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春就可以投入使用,博罗和龙门的也正在推进中。
惠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位于惠城区汝湖镇古仙村,占地面积500多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基地根据本地区人文环境特点和基地的建设风格,打造了以客家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课程特色,日接待量2500多人,住宿接待量1500人,年接待量达25万人次。目前主要是接待惠城区小学三年级(1天),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八、九年级(3天2宿)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香金群
新闻推荐
水口街道办联合执法,集中拆除了一批违建。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通讯员陈美君摄执法人员查封违建工地。■《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