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动绘新景固本提质强内涵 市第四中学力推十大举措铸造特色品牌
2017惠州四中第四届“高君昭”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合影留念。
师生齐运动,健康工作与学习。
校友TCL董事长李东生(左)和黄浩校长合影。
校园全貌。
2017田径运动会。
▲丰富的课余生活。
▲社团招新啦!
《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言“终身”,道出教育事业的任重而道远,以及教育工作者潜心治学的艰辛与不易。
这份不易,有追求梦想的自炼苦修,更有忘却过往荣耀的空杯清零。这份不易,有着低入尘埃的平凡,却也有着悯人扶世的高贵。
从众所周知的优质学校的校长,到肩负重任,成为转型期的完全中学的掌舵人,市第四中学的校长黄浩,没有深究“终身树人”背后自己的艰辛与不易,而是默默将这句话放在心底,恪守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对学校优劣势的微观把脉,以及对现状、未来的宏观布局,以“十大提升举措”,铺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 “造气、造势、造名”运动。
随着这项运动的全面铺开,一个立足西站,焕发新颜的市第四中学,俨然近在眼前。
造气:固本提质注内涵
若不是新一轮的校长换岗,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市第四中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市第四中学虽培养出如李东生这样的名校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受困于现实因素的制约,只知名而不闻其声。
如今,因为新一轮校长的调整,人们对市第四中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毕竟,黄校长有着一中、田家炳中学、河南岸中学、市第五中学的阅历,形成一套自身治校的方略,然而任重道远。
他说社会各届给予市第四中学太多的鼓励与期待。作为一所创办已近半个世纪的老牌学校,市第四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沉淀。站在前任的肩膀上,他要做的,只是传承原有的优良传统,纠偏外界对学校的认知,提振团队士气,注入发展底气,固本提质,提升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知和了解。
追根一所沉淀深厚的老牌学校
1972年,市第四中学创办而成。从最初的普通高中,而后转制成职业高级中学,2004年再度恢复普通中学体制,到2008年获评市一级学校,市第四中学45年的办学路,充满了跌宕和传奇的色彩,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蕴养过师德高尚的高君昭老师,也培养出了知名企业家李东生。为感谢母校,李东生及夫人魏雪共同建立的“华萌基金”,曾特别出资设立了“高君昭奖教奖学金”,用于奖励惠州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师德高尚的在职教师。
事实上,这里确实有着一支非常优秀的师资队伍。如果不是校长介绍,记者还不知道,原来市第四中学的师资队伍能力如此之强:学校现有教职工150人,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5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90人,有研究生学历的23人,占15﹪,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采访中,正逢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惠州初赛成绩公布之时。市第四中学高中部化学教师余讲兵,将代表惠州市参加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决赛。像余讲兵这样的老师,学校还有很多,语文、数学、英语、体艺等学科的教师,均在各种赛事上斩获佳绩。
沿着前辈高君昭老师的足迹,第四中学涌现出一大批好老师、名教师,如无私奉献的市优秀班主任罗海东老师、地理学科有所建树的市首席教师郑光湖、教学独到潜心研究的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詹德宣老师、朱水龙老师……
而在实际的办学中,学校做到了低进高出,体现出强大的加工能力,升学率逐年提升,实属不易。从2008年恢复普通高中办学的首届高考成绩取得骄人的成绩到2017年,先后荣获4次“惠城区高考成绩进步奖”,5次“惠城区高考成绩优胜奖”,2016年高考刘嘉铭同学总分位列惠城区理科成绩第一名,成为当年的教育佳话。
纠偏学校迎来发展新机遇
这样一所学校,为何会长期处于只知其名而不闻其声的行列?四中班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学校的各项成绩没有及时得到宣传,外界对学校的了解有限。另一方面,也囿于市第四中学的客观环境。
市第四中学地处火车西站片区。该片区受制于房地产发展不振、以及基础配套有所欠缺,一直以来入住率较低,人气不旺。这个客观原因,直接导致市第四中学本片区的初中生源不足,而高中大部分的生源依赖于城区周边的乡镇学校,整体素养较低。此外,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乡镇,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给学校教育教学和向上突破带来一定的难度。
“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四中班子始终坚持,相较劣势而言,学校的优势亦很明显。
学校毗邻红花湖,位于森林公园高榜山之麓。这里地处闹市而不喧杂,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绿水青山涵养出淳朴务实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三环路、惠新大道等交通路网建设的快速落地,片区无缝对接高速口、地铁站,接驳仲恺、江北片区,吸引了深业、明发等一批房企进驻开发建设。而房地产的异军突起,必将带来旺盛人气。
“片区人气集聚了,生源数量和质量更有保障,势必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后劲。”黄浩称,在未来即来的现阶段,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固本培元,静候新机遇的到来。
如是,涉及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培养、特色打造、德育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固本之行”,在学校全面铺将开来。
固本三年规划夯实品牌根基
黄浩告诉记者,学校制定的“2017-2020年的三年发展规划”,主要方向就以固本为主。在办学理念上,黄浩注重传承历史底蕴,深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原有办学理念内涵,针对学生整体素养不高,家庭重视不够,学生自信不足,教师找不到成就感的现状,提出“夯实基础、艺术见长,特色彰显、人民满意,努力造气、造势、造名”的新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成人,追求成功,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围绕这个办学理念和目标,学校将重点通过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行“精致管理”的理念、完善职责分明的管理架构等举措,打造一套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同时,准确把握学校现状,挖掘学校特点,在形成德育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落地“以传统文化、浸润成人、以经典力量立己达人”的德育理念。
常言,所谓大学,有大师也。对一所中学而言,亦然。一所学校是否闻名内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深谙此道的校领导,充分发挥“高学历”师资团队可塑性高的优势,重点实施名师工程,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老带新”给任务、定目标等举措,培养一批城区和市区名师。
值得一提的是,新班子上任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摸底分析,结合三年发展规划,还进一步提炼升华了“十大举措提实力”的治校方案。其中的多项举措,涉及管理、教学、师资、德育、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亦都与“练内功”有关。
“固本培元,夯实根基,才能根繁叶茂,后劲十足,我校发展,正需如此。”这成为四中领导班子的共识。
造势:鮸力同心亮品牌
采访中,一位教师不经意感叹,因为这些或宏观,或微观的“内练”举措,自己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不再迷茫。而黄校的到来,也让市第四中学有了新的梦想:一个以“提升实力,名扬惠州”为主题的“四中梦”!
对这位教师的感叹,学校领导们没有居功自伟,而是务实内敛地说,要实现这个“四中梦”,不仅要固本提质,还要细化落实“十大提升举措”,凝聚各方力量,提升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知度,“成就优质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大举措 提升形象
所谓内外兼修,方得始终。在四中班子看来,市第四中学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不仅要在固本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外在形象的修塑。因此,在学校的“十大举措提实力”的铺排中,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正是为“学校外显形象措施”。
具体到学校外显形象要怎么提升,四中人早已胸有丘壑。“家长也好,社会人士也罢,对一所学校的直观评价,首先从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上论断;其次,一个中高考的教学成果,也是评判的重要标准。”校长如是说。
基于这种认知,学校将重点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传统经典文化浸育措施、自主高效课堂改革措施、推行小班教学、特色学科打造措施、分步推进打造书香校园措施、实施名师工程、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措施、平安校园创建措施等九大举措。
“这些举措,既是固本之举,也是扬名之行。只有这九大举措落实到位,学校外显形象的举措,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充满底气。”黄浩称,此外,要实现固有印象的突破,还要加大对学科特色的宣传,提升知晓度和影响力,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按照学校未来的三年的发展规划,“十大举措”落地生根后的市第四中学,学生将是立足成人,追求成功,和谐发展的人;教师应是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务实创新型的高素质队伍;而学校,应是文化学科基础扎实,艺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学学科特色见长,人民满意,好学生云集的优质学校。
凝心聚力 鮸力同心
尽管人们都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但对一所学校而言,要真正实现质变,单纯依赖校长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校领导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部署“三年发展规划”和提出“十大提升举措”时,十分重视凝聚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之力,以共育促发展。
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黄浩开诚布公地畅谈了自己对学校发展的理解,注重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为教职工规划专业发展的前景,重树执教荣誉感,解除教职工的疑虑;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校长深度解析了学校发展的优劣势,并从办学理念说起,阐释办学目标,和解读实施举措,让所有家长吃上一颗“定心丸”。
而为解决现阶段生源不足的问题,黄浩带领团队,将招生工作前置,一家一家地跑生源分布学校,一方面确保生源不流失,一方面力保优质生源。在反复的沟通衔接中,传播新时期的办校理念和展示当前的办学优势,提升家长们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此外,学校还将整合资源,聘请校外名家、学者,为学校发展“把脉开方”,指引学校向特色化、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前行。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发挥“高君昭奖教奖学金”的优势,充分挖掘名校友的励志影响力,在深化师生团队的励志教育,提高他们荣誉感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各界对市第四中学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为此,学校将拟建校史馆,并积极打通与李东生等杰出校友代表的对接联系,集聚社会之力,为学校跨越发展“造势”。
造名:助推片区综合实力发展
俗话说,教育是最大的惠民工程。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坦言“无论到哪个学校,都要把哪个学校办好”的黄浩,在为市第四中学的发展注入底气和信心,鼓足了势头和后劲的同时,没有将“造名之举”局限于学校本身,而是对标社会的期望,十九大的要求,以及“给孩子受益终身的教育”的心愿,为惠城、全市,乃至东江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添枝加叶。
在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表”中,记者清晰看到,三年毕,除了前文提及的,学校将实现艺术见长,特色彰显;打造成为园林式书香校园,推进现代化设施的完善;学校文化定位,核心文化形成与彰显,学校的校风建设将比肩惠州名校水平;师德师风建设将位居惠州教育前列;教师的需求得到高度关注,教师具备满满的幸福感。
在教学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将全面实施自主高效课堂;学校的学科竞赛和各项竞赛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有大的飞跃,力争摘取国家级的奖项。
据悉,2018年高考,市第四中学提出目标是:提拉本科量,全部读大学。而在三年发展计划兑现之时,市第四中学的教学质量将会更大的突破,学校将努力提升高考重本、本科数量绝对值,让所有学生都能实现“读大学”的梦,中考上省重点高中(三年)两位数以上,一平三率在城区位居前列。
“目前区域内的生源大都流失到了周边,学生上下学奔波周折不说,还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校长眼里,市第四中学目前是火车西站片区唯一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开足班级的话,可以为城区甚至全市提供2000多个优质学位,“将学校办成一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生成才的优质学校,不仅减免了学生求学奔波之苦,还直接提升了外界对西站片区的期望值。”
新一轮学校领导班子的愿景,未来希望市四中学能够以点带面,形成优质名校的引流和辐射作用,助推片区综合实力的发展。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詹德宣
新闻推荐
创新德育教育学生快乐学习 市长湖苑小学致力办学生向往家长喜欢社会满意的学校
▲学生在文艺汇演上精彩演出。▲护学岗引导孩子过马路。▲学生在观看美术作品展。奋力奔跑。法治社会、扶老奶奶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