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理洁:爱写鹅城之水韵 散文水韵缘于苏轼“水”之美学
苗理洁。 由本人提供
作者:李硕洪 王启鹏
惠州市本土文化味浓郁的散文著名作者苗理洁,她的第三本散文集《水韵鹅城》近日出版了。人们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大家纷纷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苗理洁叫好。她这集散文是继 《水城故事》(2009年获惠州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惠州市作协首届“六如轩”文学奖)和《逝水流痕》后,又一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前,惠州城区很小,环城皆水,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就是水。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无色、无味、无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可以说,万物都离不开水,它是所有生命之源。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苏东坡父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对水特别推崇,并把它推演到文艺创作上来,说是“风水相遭”而成“至文”文,提倡“随物赋形”的表达方法。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就能收到“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一思想,我们细细品读了苗理洁的这本散文集,觉得其文章都有水的氤氲之气,文字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风格有风吹水文之轻盈灵动。再看她的自序,便印正了我们对她写作散文特色形成的认识:苗理洁散文水韵缘于苏轼“水”之美学。
因水与苏轼产生心灵共鸣
苗理洁说:“不止一百遍想过,给这本散文集起个什么书名好呢?之前,我的两本散文集都离不开水字……《水城故事》《逝水流痕》。思来想去,仍不舍这令我魂牵梦萦的"水"。”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她对“水”如此痴情?她说:“上苍赐予惠州盈盈的水,滋养生生不息的子民,浇灌出有水特色的文化与习俗。所有的美丽都与水不可分地缠绵在一起。”这便告诉我们:水是惠州之命脉,也是她散文之灵魂!
那么,这个灵魂源自何处?这是我们读她散文要追根溯源的。好在苗理洁在书上给予答案。“令代代惠州人朗朗吟诵数百年:"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使我这水边长大的惠州女子,被水迷惑,为水抒怀。”就是说,水让苗理洁与近千年前的苏轼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从她多篇散文不时在深情描述惠州历史,把寓惠的苏轼赞美惠州“山川秀邃”和同惠州民吏“水乳交融”的心灵契合之神韵糅在了一起,也展示了苗理洁对“水韵”之缠绵与苏轼“水”之美学有机地交会在一起了。
我国水文化源远流长。水是农耕命脉,它滋养中国人的是混沌之水,也形成了“水”的文化。《山海经》基于水,《周易》变于水,《商书》记于水,《老子》效法水,《论语》乐于水,《孙子》学于水,《庄子》智于水,《孟子》乘于水,齐术善用水,道教尊崇水,星相关注水。一言以蔽之,水是华夏文化的原色,也是中国人品位的原点。
到苏轼时,以水形成他的宇宙观和美学基础。他说:“阴阳之始交,天一为水,凡人之始造形,皆水也。故五行一曰水,得暖气而后生。”由此他的“水”之美学,又影响了一代代文学人士的创作。
苗理洁说:“水,是这座城千秋岁月不变的风景,水润我心,是传统基因不改的乡情。故乡的水,醍醐灌顶,教会我如何在审美中生活,舞出生活的精彩。”这是她散文水韵缘自苏轼“水”之美学的心理写照。
受苏轼“柔外刚中”创作精神影响
苗理洁散文总的风格是柔美而轻盈的,但绵里藏针,柔中带刚。
读她的《木棉花开的季节》,她祖上壮岁旌旗拥万夫,冰河铁马下祯州的英雄气慨,从中分明能听到刀剑铿锵、马鸣萧萧声。在《山花烂漫献英雄》中,你能为在雁湖点燃农运火焰的高维全、共产党员李涛等英雄壮举而感动。
苗理洁是学习过苏轼的美学理论的。苏轼在《苏氏易传》中道:“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惟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这里展示出心与物的关系,苏轼从水的形态中悟出这一特性“柔外刚中”,正是创作的精神品格,也是这种哲学思想在创作中的反映。苏轼体会“道”、“水”、“心”,是绝对独立自由地存在于万物之中,也就形成了他的美学理念。
因此,苗理洁的散文正是践行了这一法则,不仅有对惠州模山范水的清丽描写、有对邻居诸友的柔性赞美,也有金戈铁马、烽火岁月的英气展示。
写作总是“一鼓作气”完成
文艺创作需要灵感,当作者获得灵感后,就会忘我地创作起来。
苗理洁说她在一次应邀参与惠东平海渔歌节时,被百年宗祠灯火通明、渔歌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的场景所打动,随之“我走访了写渔歌的渔民音乐家,与唱渔歌的渔家大嫂促膝谈心,一鼓作气写下散文《风从海边来》。”
苏轼说他自己:“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这就是苏轼创作动力说,由“水”而形象地表述出来。这种创作动力说,道出了文艺创作的真谛,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理论,后人无法逾越。
而苗理洁写作的“一鼓作气”说,正是苏轼之水“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的创作动力说在她写作上的体现。
实践着苏轼“随物赋形”的创作方法
苗理洁实践着苏轼 “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的创作方法。
同样是写水边城居,她的《水淼淼 入茶壶》和《远哉遥想铁炉湖》、《浮想联翩水东街》各异其趣。前者从一首儿歌,由水而写出惠州城特有的市景风情,后者重在讴歌铁炉湖美,水东街商贸往日繁荣。
而同是写市民间艺术博览会,《秋日的盛宴》主要写观众眼里的盛会情境;《来自生命深处的情思》则浓墨重彩描写几位民间艺术家典型;《神思杳杳话养生》则以养生为主题。它们放在一起,各显特色,立体地多层次地展现了三届市民间艺术博览会不同风彩。
苏轼的“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的创作方法说,是创作的经验之谈。他认为“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在创作上首先就是要解决形式与神似的问题,只有抓住了客观事物的特点,才能使笔下展现的写作对象形神兼备。再次,“尽水之变”也就要求创作要根据描写的客观事物的动态变化,抓住最能反映书写对象本质真实和最具特色的地方,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来描绘,使之成为活生生的“这一个”。
苗理洁的散文充分展示了这一美学观点。
追法苏轼“行云流水”的创作文风
苗理洁的本土散文能从众多散文中脱颖而出,一是题材上全取材于惠州的风土人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理,越能显示地域文化特色的好散文,越能打动读者。二是写作文风上,苗理洁散文行文上表现出苏轼提倡的“行云流水,文理自然”之文风。
为什么说作家语言文字能像 “行云流水”般顺畅的表现,就能达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效果呢?
这是因为作为成熟的作家,他对客观事物非常熟悉,并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就能把客观事物表达得十分到位,情韵皆至,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苏轼的创作文风是他多年实践形成的,苗理洁在描绘惠州山水和家乡风情时,也基本上达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效果,这是她多年苦练笔而形成的。
苗理洁说得好:“来自鲜活的生活感受,文字犹如心灵清新的小溪,自然地流淌。”
她在跋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散文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它同时也是作者人格魅力的真实呈现。寻找富于时代的思与诗相交融的言说方式,开掘、提炼、升华,使写出的散文刚健清新,洋溢着生活的活力。”这是她散文创作的经验之谈。
祝愿苗理洁写出更多更好的本土文化味浓郁的散文来。
个人简介
苗理洁
惠州人,女,省作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惠州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著有散文集《水城故事》、《逝水流痕》(作家出版社出版)、《水韵鹅城》(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小小说集《旗袍》(作家出版社出版)。
李硕洪
湖南长沙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专职编委,主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惠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丰湖诗社副社长。
著有诗词联集《苔花集》(文汇出版社出版)。
王启鹏
博罗人,现为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曾任《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和主编,职称编审,已出版《苏轼文艺美论》等4部苏东坡研究专著。
新闻推荐
罗浮山风景区青蒿园。《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摄东江时报讯记者侯县军12月1日,由广东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广东智慧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