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学技能 康园成乐园 全区建成14个特色社区康园中心,超额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社区康园中心项目建设任务
康园中心组织残疾人开展趣味体育活动。
康园中心残疾人在社工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
日前,省残联理事长张永安带领省督查组到惠州督查2017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社区康园中心项目,分别检查了惠城区水口街道、江北街道的社区康园中心。
据了解,2013年,惠城区残联采取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方式,使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康复有服务、教育有条件、居家有照料、活动有场所、出行无障碍。目前,惠城区已建成14个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打造出了惠城康园特色品牌,超额完成了省十件民生实事社区康园中心项目的建设任务。
残疾人
去康园中心后变得乐观开朗
“学会穿葡萄,我也能挣钱了!”这几年来对于视力智力残障人士李润玲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找到了一个快乐的“家”,天天在“家”里开开心心的,还能挣钱。
30多岁的李润玲患有先天视力智力残疾,一直待在家里。2013年8月,李润玲的母亲听说江北街道建立了康园中心,赶紧给她报名。在康园中心,李润玲结识了其他残友,跟随老师一起学唱歌、做操、玩游戏,一起去坐公交车、学包饺子等,生活丰富多彩。
“以前在家里基本上不说话不理人,天天哭,偶尔听一下电视节目。”想起以前女儿的状态,李润玲的母亲心疼不已。自从去了康园中心后,李润玲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家里来人了,她会根据声音与人打招呼,也会和家人聊康园中心的事。女儿这么开心,我也开心,全家人都开心!”看到女儿的变化,做母亲的有说不出的喜悦。
李润玲在康园中心不仅结识了新朋友,变得乐观开朗,还学会了穿葡萄、做丝网花等手工。第一次拿到自己劳动所得的130多元手工费,李润玲开心地说:“我要给妈妈买东西!”那天,她用自己的工资给前来接她的妹妹买了雪糕,交了30多元给母亲,自己把100元存起来。“她以前就想去做工挣钱,现在每次领到工资润玲都会把整钞存起来,零钱交给我。她说存的钱等妈妈以后老了给妈妈用。”“她虽然看不见,却是我们中心穿葡萄最多的,一天能穿20多串呢!”江北街道康园中心负责人说,“加上惠城区残联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补助,一个月可以拿到300多元,水北社区还给他们每人每月100元补助。”
康园中心
不同镇街康园中心有不同特色
惠城区残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康园中心为该区精神或智力残疾的残障人士提供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机会。
早在2007年,惠城区就依托社区活动中心、乡镇敬老院等机构,在全市率先开展康园工疗站建设,建立了桥东、江南、小金口3个工疗站。2011年,惠城区又按照 《广东省推进社区康园网络建设实施办法》和《广东省社区康园中心(工疗机构)评审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3个工疗站按规范改建为康园中心。截至目前,惠城区已建成14个社区康园中心,覆盖各镇(街道),超额完成了省、市十件民生实事社区康园中心建设的任务。
据介绍,惠城区建立的社区康园中心结合了残疾人的各种康复需求,主要设立了庇护工场、康复训练、娱乐与阅览等功能室,为残疾人开展综合性服务。中心主要实行“会员制”管理,各中心设一名管理人员,和聘请的社会有经验人士、义工、志愿者等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康园中心的建设本着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的原则,不同的镇(街道)有不同的特色,大体分为城市、乡镇两种模式。”该负责人介绍说,城市模式的,如桥西街道将康园中心建设与社区爱心家园活动相结合,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制作手工艺品,参与爱心志愿服务等,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康园中心将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到爱心家园举办的爱心义卖活动中去义卖,将所得的款项返回给康园中心用于资助困难残疾人。江北康园中心引进社工服务,开展家居训练,教学员简单的生活技能,如乘坐公交车、游西湖、商场购物等,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残疾人在康园中心寻找到另一种快乐。乡镇模式的,如马安、横沥镇结合当地敬老院建成面积较大的康园中心,中心有一大片土地作为农疗区,被当地残疾人称为“开心农场”,中心为残疾人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和用具,安排当地有种菜经验的老农指导他们种菜,让他们在干农活的过程中恢复自信和收获劳动成果。
每个康园都有专业社工机构入驻
该负责人介绍说,惠城社区康园中心按照统一规范管理,打造惠城社区康园网络的特色品牌,在硬件建设和管理中,严格做到“六个统一”:统一名称标识、统一服务功能、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档案服务、统一会员服装、统一会员制管理等。
据悉,目前在惠城区康园中心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有264人,有康园管理人员14人,各镇(街道)残联理事长为负责人,专职委员为兼职康园管理员。
社区康园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积极开展各项康复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深受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让更多残疾人回归到社会主流。2014年,桥西爱心家园被评为“省助残先进集体”,江北康园中心获“省残疾人之家”称号。
“现在每个康园都有专业社工机构入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惠城区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摸索如何吸引更多的残友来康园中心,如提供午餐,或者发动志愿者或义工接送残友、筹资购买接送车等。
未来发展
推进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及托养中心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惠城区将加快推进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及托养中心的建设,按照国家二级康复机构的标准进行打造,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结合社区康园中心康复机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协调的康复服务网络。在每个社区康园中心都装上网络视频监控,实现远程安全监控全覆盖,使辖区精神残疾人得到有效监护。同时,将加强管理人员服务水平。通过定期举办管理人员提升培训班,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社区康园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提高社区康园中心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残疾人。
该负责人透露,在今后的工作中,惠城社区康园中心将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以 “康复——— 就业——— 创业——— 创收”为指导思路,开展“暖心手工坊”辅助性就业项目,依托“互联网+物流”,让会员生产的手工艺品通过无人售卖机进行销售,让残友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建设现状
已建成14个社区康园中心,覆盖各镇(街道)。
在康园中心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有264人,有康园管理人员14人。
每个康园都有专业社工机构入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强化措施
加快推进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及托养中心的建设,按照国家二级康复机构的标准进行打造,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结合社区康园中心康复机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协调的康复服务网络。
在每个社区康园中心都装上网络视频监控,实现远程安全监控全覆盖,使辖区精神残疾人得到有效监护。
以“康复——— 就业——— 创业——— 创收”为指导思路,开展“暖心手工坊”辅助性就业项目,依托“互联网+物流”,让会员生产的手工艺品通过无人售卖机进行销售,让残友实现自我价值。
制图:孙培峻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郑国瑞 谢菁菁 通讯员曾志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国瑞谢菁菁通讯员李彦青)2017惠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日前在水北小学举行。全区70多所学校参加比赛,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