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祠工地挖出疑似晚明建筑构件 或为古归善县衙红沙岩构件 个别有较清晰雕花
在东坡祠建设工地发掘出多段红沙岩建筑构件。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东江时报讯 记者刘建威 古归善县衙建筑构件再现?近日,东坡祠建设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挖出数段红沙岩建筑构件。惠州文史学者、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现场查看后认为,这些构件应该是古县衙的红沙岩构件,属于晚明物品。东时记者从惠州博物馆获悉,构件已在原地保存,下一步将邀请建筑学专家前往鉴定。
东时记者近日在东坡祠建设工地看见,该工程主要建筑主体工程已完成,有工人正在进行基坑及边坡支护施工。在原东坡粮仓的工地边上,散落着多段红沙岩建筑构件,个别构件上面还有较为清晰的雕刻花纹。
“挖出很多古县衙红沙岩构件,诸君有兴趣,快去凭吊一下。”何志成近日发朋友圈称,苏轼寓惠诗曰“数亩蓬蒿古县阴,晓窗明快夜堂深”,苏轼所说的古县就是古归善县衙,位于东坡祠遗址。那么,此构件属于什么年代?何志成向东时记者介绍,据有关史料,北宋苏轼寓惠,已有古县衙。南宋被虔寇焚烧,晚明重建。因此,此红沙岩构件应是晚明物品。
“已经让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并保护好,下来将会会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家,一起对这些建筑构件进行鉴定。”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介绍,目前初步设想是放在原地保管,待工程完工后用于陈列布展。
值得一提的是,工地上还挖出落款“陈纪元书”的残碑及一小段疑似古城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东坡祠下方是否还有没挖出的重大文物?钟雪平称,目前暂未发现,都是一些残缺的建筑构建,有用的已收集,没用的作掩埋处理。
延伸阅读
明代之前归善县城并无城池可守
据东时记者了解,归善县城早期的历史情况并不清晰,明嘉靖《惠州府志》则有记载,归善旧县署设在府城河南150里。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归善县城迁至白鹤峰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之前,归善县城并无城池可守,这在农民起义纷起的元末年间极易受到攻击,归善县治于是迁至有城墙保护的府城内。据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县丞程监将县署徙建于郡城 (即惠州府城,今桥西)谯楼左侧。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当政者对府治侧县署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改造。明嘉靖十二年(1533),归善知县何世稘做了增修,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胡位重建。
值得关注的是,明万历三年(1575),归善县城城墙筑成,与惠州府城以浮桥相通,导致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的办公场所共处一城,并且持续了200多年。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林民止出任归善知县后,考虑到“一城两治”不适合归善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将归善县治迁回水东(今桥东)的决定。
由于年代久远,归善县署故址早已湮没民间,无迹可寻。林民止于是采纳堪舆家之言,重新选址,定在了白鹤峰之侧。明万历六年(1578),归善知县林民止将县治由府城回迁县城。民城变成官城,以水东街沟通惠州府城、归善县城的 “一街挑两城”的双城格局正式形成。
在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的长图——— 《惠景全图》里,清晰展现了明末白鹤峰苏东坡故居的布局及其周边建筑,包括东坡祠、思无邪斋、林婆卖酒处、翟夫子舍以及归善县衙等。遗憾的是,这些建筑随着战乱和发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刘建威 整理
新闻推荐
霞涌第一小学召开“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家长会。海惠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志愿活动。东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