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竞风流惠州健儿展雄姿 惠州籍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夺得6金6银2铜,竞技体育再铸新辉煌
奋勇争先竞风流,惠州健儿展雄姿。日前,在天津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惠州籍运动员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夺得6金6银2铜,金牌数、奖牌数均创惠州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历史新高,惠州市竞技体育再铸新辉煌。
6名惠州健儿5个项目上夺金
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共有37名惠州籍运动员,分别代表广东代表团和解放军代表团,出战竞技体育部分10多个大项的比赛。
其中,共有6名惠州籍运动员在5个项目上斩获6枚金牌,分别是:吕斌在拳击男子49公斤级比赛中夺金;丛胜在赛艇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中夺金;张梦宇在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比赛中夺金;乔仑巴特、巴依尔塔在马术三项赛团体项目中夺金;毛天一在排球男子成年组比赛中夺金。
6枚银牌则分别由6名运动员在6个项目中夺得,分别是:舒俊榕在皮划艇激流回旋男子双人划艇中摘银;黎雅君在举重女子53公斤级比赛中摘银;潘俊辉在射击男子10米气步枪团体赛中摘银;丛胜在赛艇男子四人双桨无舵手项目中摘银;赵攀锋在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比赛中摘银;谢海霞在足球女子18岁以下组比赛中摘银。
2枚铜牌由李家豪、周学武在赛艇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项目中夺得。
据了解,在斩获金牌的6名运动员中,吕斌、乔仑巴特是继上届全运会夺冠后本届成功卫冕。
完善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机制
近年来,惠州市一手抓竞技体育和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一手抓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服务发展、服务改革、服务民生的水平,全市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为省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全民健身网络日益完善,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等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据了解,惠州市以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不断完善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输送机制。
在市体育、教育等部门的推动下,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各县(区)业余体校,都与普通中小学校建立了业余训练招生、输送互动机制。每年招生季,体校的专业教练就会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潜能和个人意愿挑选苗子,为惠州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吸收和储备新生力量。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市、县(区)体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持续优化,科学化训练水平明显提高,市体校教学训练师资结构更加优化,科学化训练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经过在市、县(区)体校的几年培训,很多体育苗子成长为在省级锦标赛上斩金夺银的运动健儿。部分运动员还被输送到省队、解放军队甚至国家队,成为中国体坛乃至世界体坛的未来之星。
在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同时,惠州市加快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的社会化水平。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校园体育蓬勃发展,也为市、县(区)体校选拔、培养运动苗子提供了更多途径。
去年3月,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惠州市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等与会人员对惠州市青少年体育竞技训练、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建设和体教结合等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
“十三五”重点打造5个品牌项目
全民健身好,群众唱主角。惠州市在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领群众体育发展。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出门有广场,身边有器材”成为惠州市随处可见的景象。
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惠州市还在群众体育领域大刀阔斧简政放权,依托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协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群众性体育的主导权交给群众。群众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参与者,更成为组织者、推动者。近年来,惠州市每年举办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就超过1000场,实现了“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全市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浓厚。
据了解,目前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8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近45%;城乡居民平均体质达标率达94.8%;每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28人。这些全民健身主要指标均跃居全省前列,惠州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市体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将深入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结合,重点打造中国象棋、龙舟、羽毛球、自行车、户外运动等5个品牌项目。力争到2020年,初步搭建起5个项目的组织架构,依据不同项目特点确立具体的培育机制,筹措落实推动项目的专项资金。
本报记者潘高耸 通讯员周 锦刘泽华
新闻推荐
惠市规建公示〔2017〕253号受理惠州市泰富房产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设计单位对龙丰LFJLP-02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