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筑全产业链 市住建局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构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格局
山水丽城惠州。 利路发 摄
惠州华贸中心获2012~2013年国家优质工程奖。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筑全产业链。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富力丽港中心公寓。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采集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总体目标后,城市规划建设向这一中心目标迅速靠拢。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建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城市建设中依托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创建绿色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建筑节能等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逐步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惠州市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全产业链。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惠州市取得量质齐升的丰硕成果。
绿色建筑
大力推动绿建量质齐升今年有望突破500万平方米
在博罗县社会服务中心,通过将日光导入地下实现照明,解决了该中心地下车库照明耗电的问题。此外,该中心还通过屋顶绿化、雨水回收、中水利用、太阳能导光等节能环保措施,让建筑年能耗率降低了10%,办公环境更舒适。
获得国家级三星“绿色设计标识”认证的博罗县社会服务中心,是当前国家住建部门致力推广的绿色建筑之一。在惠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拔地而起,惠州市公共建筑、工业项目以及住宅小区等逐步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完成绿色建筑面积21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住建厅下达惠州市的绿色建筑目标考核任务,完成量居全省中前列。
制度保障:规划先行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建筑
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记者看到,绿色建筑从最初始不被市场重视,到逐步步入正轨,惠州绿色建筑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建筑市场格局。
这从完成任务情况就能看出。去年,惠州市完成绿色建筑面积约270多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住建厅下达50万平方米的目标考核任务,完成率达540%;2017年1—8月,全市已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的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省厅下达200万平方米的年度考核任务。今年底,全市年度完成绿色建筑可望突破500万平方米。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更加节能、节材、节地,居住更加舒适,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然的选择,为了给本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国家及省要求强制执行绿色建筑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三旧改造项目及棚户区改造、计容积率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两类建筑项目,纳入绿色建筑考核范围。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惠州市在2020年前实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目标要求,市住建局目前正组织编撰《惠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进一步促进建筑产业升级。
大力推广绿建评价标识认定68项目通过评定
为全面发展并提高惠州市绿色建筑建设水平,自2016年起,惠州市开展本市范围内一星级绿色建筑的标识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属于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绿色建筑标准对建筑物进行的等级确认。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两类。
随着标识评价工作的开展,企业申报绿色建筑的热情不断高涨。截至目前,共68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约663万平方米。
在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也在提升。记者看到,在这些绿色建筑项目中,就有不少获得了省和国家级别的认定。
2017年,“惠州中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PCB产业建设项目主厂房”和“惠州五经山水大观昕园1号—3号楼”两个项目,获得省级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加大对高星级绿色建筑及运营绿色建筑项目的推进力度,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标准。
装配式建筑
发展装配式建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化”落实到城市建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使低碳生态成为价值取向。具体到惠州市建筑领域,就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
近两年先后召开的中央和省、市城市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对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助力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是绿色建筑的新载体。
2025年底前政府投资工程7成以上为装配式
实践证明,装配式建筑不但能提升建筑质量,而且节地、节材、降耗减排等绿色效益明显。
2017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底前,珠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50%以上;到2025年年底前,上述两个比例要分别达到35%及70%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市住建局等相关单位已组织人员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经验做法,进行前期的政策研究,并结合惠州实际,研究制定惠州市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措施。
同时,惠州市还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惠州建立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及装配式施工企业,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
据悉,目前,中民筑友公司在惠阳区建立了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在惠阳区建立了钢结构生产装配基地。
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采用装配式建造
为了激励企业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惠州市将研究制定多项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激励政策和办法。对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的建设项目,将在办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
同时,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可优先支持参与市内各类工程建设领域的评选评优,并按相关政策规定给予激励。
目前,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制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并积极开展房屋市政工程项目装配式施工试点工作。
绿色搅拌
推行“1+2+1”管理模式促预拌混凝土行业良性发展
为在预拌混凝土行业推行符合绿色化要求的生产方式,市住建局推行“1+2+1”管理模式,推进创建绿色混凝土搅拌站,行业节能减排及扬尘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1+2+1”管理模式,是指“一套规划、两环监管、一批示范”的管理模式,通过整体规划,引入批前、批后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打造示范点,引导带动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升级提质与良性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11家企业获得“广东省绿色生产搅拌站达标企业”及 “广东省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AAA等级”,数量及占比率仅次于深圳,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全省第二名。
规划引领:优化布局严控总量 发展绿色搅拌站
在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上,惠州市始终坚持“一套规划”先行的做法。
在“十三五”开局,市住建局就已编制了《惠州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和应用规划 (2015-2020年)》。严格控制站点总量,优化站点空间布局,突出重点按需调配站点分布,强调绿色发展目标。
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作为全国第一批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城市,经过多年努力,预拌混凝土从无到有、由城入乡,得到长足发展。科学合理的行业规划,保持了市场稳定和行业良性发展。
监督管理:实行批前、批后双保险监控企业资质
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的执行及监督管理紧随其后。
市住建局推行“两环监管”的日常管理方式,即对“批前”与“批后”两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采取市场准入与资质管理并重的管控机制。
在批前监管上,该局积极创新经营权配置方式,在全省首次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设立混凝土搅拌站,变审批设立为招投标确立,彻底打破了自上世纪以来混凝土搅拌站审批设立的制度。同时,对站点布点情况,企业环保等资质进行严控。
在批后监管方面,市住建局建立覆盖混凝土生产、使用、检测和监督环节的质量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全过程实时质量追踪和管理。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查处力度。
示范项目:11家企业获省级绿色生产搅拌站
推广绿色搅拌站,离不开打造示范样板工程进行引导。
通过近年来培育示范项目,目前全市有11家预拌混凝土企业获得“广东省绿色生产搅拌站达标企业”及“广东省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AAA等级”,数量及占比率均居全省前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市住建局还积极推进预拌混凝土行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企业信用信息将与各县区住建局、工商、质监部门互通共享,同时在网站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并向社会全面公开。
建筑节能
“四轮驱动”管理模式促建筑节能稳步发展
市住建局积极推行建筑节能 “四轮驱动”管理,自2009年广东省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以来,连续8年获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考核满分。
相关负责人介绍,四轮驱动指的是“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并重的管理模式,是该局在建筑节能管理方面探索出来的适应惠州市建筑行业发展实际的管理模式。
建筑节能:形成整体审批监管体系
2014年,惠州市行政区域内开始实施民用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告知性登记制度,建立了“源头把关、过程监管、事后控制”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整套从设计,备案,现场监督,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到验收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市住建局编制了《惠州市“十三五”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强和推进惠州市建筑节能技术和城市节能工程的各项措施。
数据统计,2014至2016年,惠州市新建建筑实行施工图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和备案项目1025宗,建筑面积4937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例达100%,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比例达100%。
既有建筑改造:两年完成21万平方米节能改造
除了新建建筑的管控以外,市住建局同时稳步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包括改变使用功能、外立面装修、维修等,必须编制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和节能技术改造方案,送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并报节能办备案。未经节能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同时,惠州市出台的《惠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既有建筑改造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并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工作,为全市推动既有建筑在绿色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节能改造工作推进的成效是明显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6年间,全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共计21万平方米。
同时,市住建局加强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鼓励并推行既有建筑和绿色建筑相结合的改造模式。2014-2016年,全市共上报统计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栋数696栋,建筑面积1590万平方米。
示范创建: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规模化应用
市住建局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试点示范,推进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其中,最为亮点的就是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规模化应用。
惠州市于2009年推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工程建设一体化推广应用,明确多层(六层)及以下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集体宿舍、幼儿园、餐饮、酒店、游泳池等公共建筑热水消耗大户,应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此外,记者从《惠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中看到,方案也要求惠州市落实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工程建设一体化政策,鼓励推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将稳步推进。
巩固禁实限粘成果 推广新型墙材
从2012年开始,惠州市对建制镇以上城市规划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各县区全面限制使用粘土制品。
要禁实限粘,就意味要积极寻找替代的绿色材料。对此,惠州市发布了《关于引导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管理的通知》,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环节的管理和推广。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市住建局加强对新型墙材产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杜绝性能不达标的建材进入市场,打击以生产“环保砖”名义生产实心砖的违法行为,着力开拓新的墙材品。据统计,2014-2016年,惠州市新增多种新型墙体材料品种,满足在建工程选择新型墙体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全市共有74家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备案企业,年生产能力近2412万立方米,新型墙体总产量约占全省的10%,市区和各县区城区内建设项目全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建建筑中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100%。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新闻推荐
9月30日,“喜迎十九大全景看罗浮”广东省摄影大赛开镜仪式在罗浮山举行。据悉,此次活动由博罗县罗浮山管委会和广东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