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月光饼承载三代深情 博罗公庄梅州围村陈家做月光饼近70载
陈师傅一家人在制作月光饼。
熬制好的糖浆还要仔细调配。
工序虽麻烦,但花生要去皮才好看又好吃。
订单不断,忙中接电话。
打好包装,准备送货。
陈师傅在赶制一个顾客定制的10公斤超大月光饼。
97、98、99、100……近日,博罗县公庄镇梅州围村,刚到上午11时,陈浩家做的月光饼就已经完成了100个。一个小时后,这些月光饼的一部分,将会由陈浩和他的妹妹分头送到村里和镇上的街坊邻居家里。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快递员,投递到惠州市其他地方,及河源、东莞、深圳、广州等广东各大城市,乃至全国。
糯米粉加近10种果仁,一个饼重约1.2公斤
这种备受追捧的月光饼,其实是公庄当地一种传统的土制月饼。与传统月饼满是莲蓉、蛋黄不同的是,公庄月光饼并没有这两种材料。在月光饼中,最重要的原料有两种:一是糯米粉,二是果仁。当然,果仁不是单一的,它们包括了花生、瓜子、芝麻、核桃、杏仁等近10种,再以花生油、糖浆等佐料以传统手工技法将它们揉和成形后,一块月光饼就诞生了。
趁着新鲜,记者在现场品尝了一块刚定形的月光饼。有嚼劲,异常香脆,但不像传统月饼那么甜腻。据了解,最近正是陈浩家最忙的时候,家里每天都要做200多个月光饼(每个1.2公斤左右)才能完成客户的订单。最多时,甚至要做300多个,有时全家人得加班到深夜11点以后。在中秋节前大约1个多月时间里,陈浩家卖月光饼,大约赚了四五万元。
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月光饼师傅
记者了解到,在公庄当地的客家话中,月光就是月亮的意思,月光饼是当地一种传统应节食品,是公庄人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同时,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公庄家家户户还要用月光饼来祭拜月亮,祈福风调雨顺,全家安康,感恩上天给予的阖家团聚。
陈浩说,早在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就是陈浩爷爷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家就开始做月光饼,到现在已经近70年。在最开始的时候,公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自己做来过节吃,可由于做月光饼费时又费力,很多人都慢慢放弃了自己动手,而选择在街坊邻居家购买。由于手艺较好,陈浩家的月光饼受到了众人的喜爱。渐渐地,市场上卖的,也就剩下陈家及其他几个相对知名的品牌了。
“月光饼是一种家庭作坊出产的纯手工制品,在用料、火候、手工揉捏等方面都很有讲究。比如我们炒糯米粉和糖浆一定要柴火,而对火候的掌握,只有老师傅才能拿捏准,要不然就很可能会出现太干、太湿或太焦等情况。我爷爷在当地是很受人尊敬的师傅,他不仅手艺好,而且做工用心,用料也足,做出的月光饼一直都是好评如潮,非常畅销。每到中秋节前,我们全家一起上阵都忙不过来,月光饼每天都卖到脱销。”追忆起月光饼与爷爷的故事,陈浩说到动情处,不禁泪眼迷蒙。
做饼是技术传承,也是精神寄托
如今,陈浩爷爷已经去世整整10年,不过,陈家的月光饼却一直传承至今。陈浩说,他父亲在未成年时就已在爷爷身边帮手做饼,爷爷年迈后更是挑起大梁,子承父业成为第二代师傅,“这种传承,是技术的继承和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和寄托。”
对于自己是否会在父亲上了年纪后挑起大梁,继续成为新一代的师傅,陈浩说,他现在是公职人员,平时要上班,全职做肯定不行,但在节前,下了班只要做完了本职工作,他就一定是在家里帮忙。而且每年都只是忙这1个月左右,就算再苦再累,他也会把这份情感的传承一直继续下去。这是自己的心愿,也是大家的心愿。
“其实赚多少钱倒是其次,因为这几万块钱也就是家里人一段时间的基本开支,并不能发什么大财。但这段时间亲戚们都会纷纷过来帮忙,整个家族在团聚中一起为大家过个圆满的中秋节而忙活,其实也是蛮有意义的。”
本报记者刘炜炜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新闻推荐
周到精准服务助推项目加快建设 博罗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博东科技园和博西科技园,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
威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本报记者黄俊琦摄昨日上午,惠州市推动项目落实现场会最后一站走进博罗县。记者了解到,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