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年底 荔浦风清见 已完成总工程量90%新建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0多个
原址重建的荔浦风清已完成总工程量90%。
俯瞰即将重新绽放的荔浦风清,风景美不胜收。
荔浦风清新建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0多个。
拆除前的荔浦风清,湖边的榕树将枝叶伸进水中。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荔浦风清留下了很多市民的美好记忆。《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仲元亭与泗洲塔遥相呼应。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16年11月2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里指出,未来五年,惠州将打造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深厚,人文惠州魅力更加迷人,文化软实力更加彰显。当前,荔浦风清、市植物园、苏东坡祠、宾兴馆等一批蕴含惠州历史文脉的景观项目,即将完工与市民见面,《东江时报》特别推出“名城新景”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东江时报讯 为配合莞惠城轨西湖站施工,2011年前后,惠州西湖著名景点荔浦风清被拆除。随着莞惠城轨通车和西湖站点周边设施的修复,荔浦风清将再现。
昨日,东时记者从市园林管理局了解到,原址重建的荔浦风清公园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将于2018年元旦前建成开园。“荔晴园”和“纪邓山庄”历史文化景点将重现西湖之畔。
七棵古榕树将移植回原址
荔浦风清位于惠州西湖丰湖之畔,环城西二路旁,这个诗情画意的地名让人过目不忘。900多年前的宋太守陈偁在划定“惠阳八景”时根本不会想到,他总结出来的“荔浦风清”一景,让几乎每一个惠州人都无法忘怀。
多年来,在西湖丽日超市斜对面,公交车“荔浦风清到了”的报站声常常响起。乘客下车,可以见到一片山水明媚的区域,这就是荔浦风清。随着前些年兴建莞惠城轨,荔浦风清成为喧嚣的工地,为配合莞惠城轨施工,2011年仅存的仲元亭被拆除。同时移走的还有七棵古榕树。
七棵古树,年龄都在90岁以上,仲元亭,则是西湖重要的人文景点,它们哪里去了?原来,为配合施工需要,七棵古榕树移植到环城西路东侧路边,市园林局和施工方请来了省里的园林专家指导移植,移植后有专人看管。这七棵古榕树都很好地存活下来,而仲元亭的一砖一瓦则被拆下、保存在惠州博物馆地下仓库。
按照计划,七棵古榕树将移植回原址,仲元亭也会在原址重建。
恢复“荔晴园”和“纪邓山庄”景点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2012年5月公示的 《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环城西路以南将来会全部拆除,恢复为西湖八景之一的荔浦风清景点。
东时记者昨日从市园林局获悉,原址重建的荔浦风清规划用地总面积23386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5416平方米,占总面积65.92%,建筑单体面积1246平方米,占总面积5.33%,铺装园路面积6724平方米,占总面积28.75%,总投资估算7271万元。
该项目结合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建设,恢复“荔晴园”和“纪邓山庄”历史文化景点,营造集纪念、休闲、观赏、游憩于一体的名胜景点。同时,该项目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0多个,纾解惠州西湖景区停车压力。
据介绍,截至8月19日,已完成荔浦风清总工程量90%,其中地下停车场和一标段工程,已完工;二标段工程已完成建筑主体及部分装修、驳岸修筑、塑石山、排水排污管线,以及部分绿化、园路、栏杆、置石、监控和给水管线,完成工程量约78%。
此外,纪邓山庄《仲元颂》雕塑方案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市园林局将根据反馈意见优化方案,与景铭石的景点名题刻设计方案一同上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待通过后一并制作安装。
历史钩沉
荔浦风清原在水北?
近千年来,苏东坡被认为是对惠州西湖人文布局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人物。其实,在苏东坡前,出现过一位对惠州历史文化贡献颇大的太守——— 陈偁,他首次提出了“惠阳八景”(今称西湖古八景),“荔浦风清”首次成一景入选,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然而,陈偁没有注明荔浦风清是在水北还是在丰湖之畔,这使得后世出现过争议。尽管如此,荔浦风清最后“固定”在惠州西湖,特别是经过民国“荔晴园”、“纪邓山庄”的点缀,丰湖之畔有荔浦风清之胜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水北与丰湖之争
荔浦风清最早出现在文献当中,可能在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里。这本堪称齐备的地方史志,在“地理志”的附注中详细记载了当年陈偁所规划的“惠阳八景”——— 水帘飞瀑、半径樵归、山寺岚烟、荔浦风清、桃园日暖、雁塔斜晖、丰湖渔唱、鹤峰返照,荔浦风清就是其一。不过,陈偁并没有注明荔浦风清是在水北还是在丰湖,这使得后世有争议。
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的专家吴定球和何志成支持“水北说”。据他们考证,陈偁离开惠州不到30年,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谪居惠州,次年3月,这位恣情于山水间的诗人在游白水山佛迹岩和汤泉之后,“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当地一位85岁的老人热情地招待了苏轼,这让苏轼备感温暖,遂赋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中第4首写道:“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300株“合抱”之粗的荔枝树,均匀地散落在东江北岸,在林中纳凉,江风徐徐,足以驱散夏日炎炎的酷热。荔浦风清,呼之欲出。
此外,早在北宋年间,与府城一江之隔的水北已非蛮荒之地,而是城里人郊游踏青的理想场所。至元末明初,从博罗陈塘迁居水北的王氏家族,就把“荔浦”作为本族的地望。到了今天,生存在高楼夹缝中的水北王氏宗祠依然高挂着“兰亭日暖,荔浦春浓”的堂联,见证着当年的山水清秀、荔浦风光。
丰湖荔浦曾有书室
丰湖何时出现荔枝浦,如今已很难考究。事实上,丰湖边上种有荔枝,早在北宋时期已有文字记载。如北宋嘉佑四年进士杨杰的《丰湖》写道:“天高日暖荔枝香,风撼一川红玛瑙。”宋治平二年进士第一彭汝砺在 《丰湖二首》里也提到,“波澜雨过鱼儿出,草木春归荔子花。”
元末年间,官至江西等处行省左丞的东莞人何真凭借着卓著战功,被擢升为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粤东门户惠州。自此,何真迁居鹅城,置家于方山西麓(今荔浦风清对面)。据史载,喜读书而善吟咏的何真特意选择了风景秀丽的丰湖荔浦兴建书室,用于教育本宗子侄。
何真此举显然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他的3个儿子都进入了仕途。特别是二儿子何贵,在丰湖书室读书时不但品学兼优,还将同窗一些较好的文章和诗词结为 《丰湖书室集》。丰湖书室不仅开了明代惠州私人创办书室讲学的先河,也是惠州书院作品结集出版的首宗史例。这些创举发生在荔浦绝不是偶然,而是西湖山水有助人文教化的典型例子。反过来说,没有了自然之美的荔浦,何来影响之远的书院文化。
时光荏苒百年,荔浦依旧,却人面不同。到了明朝中晚期,丰湖荔浦已成为惠州著名三尚书之一叶梦熊的私家园林——— 叶氏沁园的一部分。“归筑楼台半在湖”的沁园在崇祯末年进入鼎盛时期,不仅过去惠州学院丰湖校区尽在其中,丰湖周边的山头水域也是它的一部分。据张友仁编著的《惠州西湖志》,沁园中“香隐”一景就在荔浦。
那时的沁园,由于主人叶维城慷慨好义,结纳四方,岭南诸多才俊都是园中座上宾客,堪称“名流文宴,盛极一时”。可惜的是,明亡后叶氏家境每况愈下,沁园风光不再,荔浦再次沉寂。
曾被称作荔浦晴光
如果说陈偁率先提出了“荔浦风清”的景观概念,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大文豪苏东坡将美景入诗引来千年吟唱;那么惠州太守吴骞则是将“荔浦风清”的景观声名发扬光大。
来自安徽的吴骞在 《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给西湖山水严格定义了十二景,其一就是“荔浦晴光”。他说,丰湖荔浦“荔枝熟时,日光照浦,葱蒨绿阴,楚楚斓斑,红实累累,燦然锦屏绣障也”。他还用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对荔浦的热爱:“绛罗仙子出蓬瀛,处处争传珍异名。谁似湖边风景好,碧波宕漾远含情。”
吴骞的“西湖十二景”被编入官方的西湖志后,“荔浦晴光”更是名声大噪,歌咏荔浦的诗文也随之增多。比较有名的是东莞进士尹源进的《重修平湖堤》“荔浦之风益清,桃园之日愈暖”之句,将荔浦风清与桃园日暖誉为当时西湖之名胜。
显然,惠州老百姓更喜欢荔浦风清,慢慢地,荔浦晴光又被前者取而代之。最有力的证明是,即便到了今天,荔浦风清依然是惠州人最朗朗上口的地名之一,言谈中甚至有点儿微妙的自豪感。
惠州市著名画家黄澄钦就曾从美学的角度探析变迁过程:吴骞把“荔浦风清”改为“荔浦晴光”,这是审美意趣不同,“景因人异”之道理,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风清”不但可以使人忘却看着火红的荔枝而产生夏日炎炎的酷热感觉,还可以使人联想品尝冰肌爽甜荔枝的凉快,引起人很多美好的回忆。
荔晴园续缘 仲元亭续景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荔浦风清也经历着历史的兴衰。清末民国初年,荔浦因战乱而荒废,一棵棵坚挺的荔枝树被砍去,成了居民种菜的地方。
1932年,小西门的旧城墙被平整为公路(即现在的环城西二路),靠丰湖的荔浦被张友仁先生辟为园林。他在园中补种荔枝,间种梅树,还建有晴光阁、荔轩、菜香馆、梅径、菱台、月榭渚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园子建成后,张友仁美名其曰“荔晴园”,接上了荔浦风清的半生缘。
荔晴园的社会功能可不仅仅是一个供游人消遣的园子。每逢中秋月明,张友仁便邀请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园雅集”,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应邀率弟子到此游湖作画,与地方上的文化人书画交流,诗酒唱和。惠州文化名人叶史材有诗“名园重辟古城隈,近市山林客易来”,赞叹荔晴园又成鹅城兴盛一时的文化阵地。
好景不长,汹汹而来的日寇侵略瞬间使荔晴园破坏殆尽。张友仁在《惠州西湖志》所言:“余乃建园,补荔枝,间以梅花,引起名人卜宅之趣。有晴光阁,抗战中炸毁,今尚存荔风轩、菜香馆、小图书室、梅径、菱台、月亭诸胜。”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荔浦日益衰败,直到1958年西湖管理委员会在此重建园林,辟花圃,补种荔枝数十株,逐步恢复荔浦风清昔日容颜。到了“文革”时期,荔浦风清又一次饱受摧残,不仅园地被房子慢慢蚕食,许多人文遗迹也从此湮没了。
相对于荔晴园,同样修建在荔浦之上的纪邓山庄倒是幸运多了。纪邓山庄建于1930年,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仲元亭,这是当时军官为了纪念革命影响人物邓仲元在1937年建造的。1982年,西湖管理委员会在湖边增筑景墙,把仲元亭划出纪邓山庄之外。自此,仲元亭与荔浦风清相连,成为荔浦最闪亮的人文景观。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新闻推荐
新闻咋采访小记者参加活动免费听 东时小记者秋季培训走起 本周末到仲恺博罗
云思酷二维码新消息东江时报讯上周末刚刚结束的两场东江时报小记者大培训活动,受到不少家长和小记者们的欢迎。为了满足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