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勇趟雷区 《惠州日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粤部队官兵首次海外维和行动

惠州日报 2017-08-02 01:22

每次到黎以边境布满数十万枚地雷的“蓝线”执行施工任务时,维和官兵都要派出警卫战士持枪警戒,为施工作业保驾护航。

▲维和部队军营观察哨上的官兵时刻保持警惕,在哨位上注视着周围的环境。

▲在“蓝线”执行施工任务的维和官兵借助绳索,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崖壁一步步下到崖底开展施工作业。

▲夕阳下的地中海海平面美如画卷。维和军营面朝大海的岗楼、守望和平的哨兵成为黄昏时分最美风景。

在“蓝线”担任警戒任务的警卫战士抓住绳索,行走在悬崖上。

执行维和施工任务的官兵肩扛施工工具行走在“蓝线”狭窄的小路上,铁丝网上悬挂的印有骷髅图像的标识牌时刻警示:危险近在咫尺。

负责施工的官兵在固定铁丝笼。

这是一次肩负和平使命的远行。今年5月,以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以下简称 “维和分队”)200名官兵挥师出发,前往黎巴嫩南部紧邻以色列边境地带,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这是驻粤部队首次参加联合国海外维和任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惠州日报》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首次独立派出记者远赴万里之外的中东黎巴嫩,走近维和分队,用镜头和笔触见证、记录维和官兵在极端危险雷区作业的过程。

当地时间8月1日8时30分,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骄阳似火。维和分队的官兵们登上装甲运兵车,分赴各个施工点。

“最危险、最艰苦的莫过于"蓝线"作业,那里山道崎岖、地雷密布,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事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状态。”维和分队分队长彭春带队赶往黎巴嫩最南端与以色列接壤的边境地带。2000年,联合国从地图上为黎以双方非正式划定了一条长约121公里的“以色列撤军线”,这就是“蓝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下,埋藏着数十万枚地雷。

这支维和分队施工小组穿行在这片可怕的“死亡地带”,赶往位于一处悬崖边的施工点。沿途一公里,是用简易铁丝网隔离出来的崎岖小路。小路两边,就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雷区!铁丝网上悬挂着的印有骷髅图像的标识牌时刻警示着:危险近在咫尺。

彭春介绍,不久前,他们临时接到紧急任务,要在一个月内在这里搭建一个扶梯。工程修建完毕后,将极大加快“蓝线”地区其他作业的进度。

但施工点的情况不容乐观,崖高坡陡,怪石嶙峋。山下的作业区也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地方相对安全。官兵们套上绳索,带上铁镐、铁锹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崖壁一步步下到崖底。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需要人力运到崖边。”负责施工任务的维和分队副队长刘丞介绍,除了雷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地表高达50摄氏度的酷暑外,搬运施工材料对官兵们的体能也是极大的考验。每天,他们身着重达10公斤的防弹衣和头盔,将施工材料肩挑手扛搬运到作业点。

“来回要跑10多趟,不到十分钟就全身湿透,一天下来,喝4升水都不够。”老兵刘先操坦言。

据了解,除了“蓝线”施工,维和分队还承担着修建防御工事、人道主义援助、“蓝桶”栽桩等40余项维和任务。闲暇时,官兵们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当起了“文化亲善大使”。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黎巴嫩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通讯员周 宇 周洪宇

新闻推荐

企业登记注册实现“零见面” 全市首张全程电子化登记营业执照面世

本报讯(记者杨熠实习生陈昱璇通讯员张萍)“只需在网上花一个小时填写资料,2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无需再到窗口排队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