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开放型多层级创新生态系统 惠州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惠州日报 2017-08-03 01:19

今年5月,广东首个北斗开放实验室落户惠州,成为国内第六个北斗开放实验室的分实验室。这一高端科研平台的引进,为惠州市乃至全省在北斗应用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惠州市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狠抓创新驱动发展“1+6+N”政策落地实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支撑惠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目前,惠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开放型、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

每年投入10亿元“引育留用”高端人才

“以前只知道惠州环境优美,到这才知道这里也是创业的乐土。惠州吸引人才、重视科技创新的政策强烈吸引了我,我决定在惠州创业,这不是一时冲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他带领其团队在惠州创建一个国际化非开挖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化培育基地和试验场的建设也在顺利推进。

王复明是惠州市引入高端人才中的其中一员。事实上,近年来惠州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便利的营商环境以及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吸引各类高端创新要素在此聚集。

为提升创新发展智力支撑,惠州市相继制定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引育留用”高端人才。此外,惠州市还出台了一大批含金量高的政策,用于优待高端人才。比如,建设1000套人才公寓;对引进的院士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10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1万元;对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杰出人才奖励高级公寓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5000元……

据统计,目前惠州市已成功引进王复明院士、夏佳文院士等双聘院士4名、省创新创业团队5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名。

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

对年近50岁的宣炯华来说,能走上“二次创业”之路,得益于仲恺高新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宣炯华曾经长期做贴牌生意,他的工厂最终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但他却在惠州仲恺“东山再起”,并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基地的办公场地每月每平方米只需要3元租金,而外面的同类场地每月每平方米起码要35元。”宣炯华说,他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科研中,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计划,到今年底公司能实现3亿元的销售额。”

事实上,近年来惠州市通过打造孵化器,把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的聚集起来。目前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孵化面积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0多家。已建成众创空间24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

“1+6+N”等政策鼓励创新创业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为鼓励创新创业,惠州市陆续出台了“1+6+N”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既从宏观上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绘出“路线图”,也从创新链、产业链方面制定了“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其中更不乏用“真金白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

除“1+6+N”系列创新政策外,惠州市还出台一系列激励创新和惠企便企的举措,让企业“轻装创新”,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去年一年,惠州市为企业减负超百亿元,今年力争减负113亿元以上。过去5年,惠州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4年位列全省第1位、1年排全省第2位。惠州市还连续6年开展 “企业服务月”活动,今年“企业服务月”活动还创新实施“首席服务官”制度,由100位党委、政府一把手“一对一”服务企业。本报记者游璇钰

新闻推荐

景区车站文明旅游宣传氛围浓 惠州市5部门实地检查督导文明旅游工作

本报讯(记者谭琳)8月2~3日,市旅游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市公安局、市园林管理局,开展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复...

 
相关新闻